1979黃金時代

第41章 大白兔

“3,2,1,開始!”

話音方落,龔雪拿著地圖,左顧右盼的走過來。

忽然看到了石橋,眼睛一亮,步子噠噠噠的邁開,紅色喇叭褲隨著她輕快的步伐一前一后,一前一后,像拖拽出兩只花朵,煞是好看。

她帶點雀躍的小跑上橋,溪水潺潺,枕流石就在下面。

“哦~”

龔雪小嘴微張,一副終于找到你的樣子,用咯吱窩夾住地圖,手忙腳亂的從包里翻出相機,咔嚓咔嚓拍照。

“好!”

王好為終于滿意的喊了一聲。

“導演!”

龔雪忙不迭的跑過來,面露期待:“這次怎么樣?”

“不錯,有我想要的感覺了,沒白讓你悠閑了幾天。”

“是您有耐心,不然我愁都愁死了。”

王好為講究慢工出細活,沒有理想的效果寧愿不拍,她采納了陳奇的建議,讓龔雪什么也不用想,就去游山玩水,拍照打卡,果然有成效。

“龔雪同志,進步很快嘛!”

唐國檣也笑呵呵的過來,他這幾天也很無聊,問:“導演,這下能拍了吧?”

“可以拍了!”

“你們準備準備!”

終于拍了,龔雪過了自己的第一場戲,在喊停的一剎那,滿心歡喜都快溢了出來。

陳奇在外圍看著,沒什么波動,因為她沒能與角色融為一體,只是用了速成的手段。不修內功,直接練外功,用程式化的動作和表情來凸顯人物。

演技分兩種,一種是明星演法,一種是演員演法。

比如劉德華,一輩子都是明星演法,不是說不好啊,挺好,觀眾看了也喜歡,也能拿影帝。

陳奇在后世看過龔雪的片子,覺得挺適合明星演法,等他碰到鞏皇和曼玉的,那才有興致交流交流,什么叫演員!

當然,此時的龔雪不知道自己被極個別人看低了。

她沉浸在開心的情緒中,只是偶爾偷偷瞄一下。

…………

“龔雪,有你的包裹!”

“謝謝!”

又過了幾日,這天剛收工,龔雪回到飯店就接到了一個郵遞包裹,附帶一封信。

廬山到上海不算太遠。

她拆開信,是父親寫的。

“小雪,見信好:

得知你在廬山拍戲,我和你母親意外又歡喜,你竟然離家這么近,但遺憾的是我們出門也很麻煩,最近工作忙碌,無法去探望,勿怪。

你自己注意身體,我們一切安好。

為表歉意,特附大白兔一包,慢慢吃……”

她笑了笑,又有些傷感。

前些年,攝影師父親被查出莫須有的海外關系,畫家母親被定義為資本家小姐,自己也天天被訓話,所以在中學畢業后,主動去插了隊。

在鄉下種地,能吃苦,然后當文藝兵,也能吃苦,一天走幾十里地,腳都磨出泡了也不吭聲。

因為沒辦法,她家庭成分擺在那,沒資格叫苦。也正是因為這個,她無論在什么地方都盡力表現,爭當標兵,這樣日子能好過一點。

后來父母恢復工作,自己進了話劇團,遠在京城,一晃十年沒有陪在父母身邊,只能偶爾請假回去看看……

她一直想著做專職演員,最好能調到上影廠,怎奈話劇團對她拍電影非常有意見,這次若非北影廠出面,恐怕還是不放人。

“北影廠……”

龔雪拿著信紙,一時有些出神,其實沒想過能與北影廠有聯系,還拍這么大的戲。

她又拆開包裹,果然有一包大白兔奶糖,還附帶了一本故事會雜志。

大白兔奶糖赫赫有名,前身是1943年創立于上海的一家糖果廠,叫“ABC米老鼠糖”,包裝也是米奇老鼠圖案。

后來被收歸國有,米老鼠崇洋媚外,肯定不能用了,就改成了大白兔——迪士尼法務部也松了口氣。

起初每天只能生產800公斤,號稱七顆大白兔等于一杯牛奶,那是輕奢食品。尼克松訪華的時候,就送了他一包。

比較難買,她父母能寄來一包,肯定花了不少力氣。

龔雪最愛吃大白兔了,剝了一顆塞進嘴里,含了一會,似乎想到什么事情,拿起那包糖往起一站,又頓住,眨了眨眼睛,然后才出了去。

“咚咚咚!”

“小龔,找我有事么?”

王好為打開了門。

“我爸爸媽媽給我寄了一包大白兔,我想分給大家,又不會分,您能不能幫幫我?”

“喲,大白兔可是稀罕物!”

王好為念頭一轉,就知道她怕處理不好劇組的人際關系,來問自己的意見,爽快道:“既然是稀罕物,就可著主要人員來,每人一顆就差不多了,誰也不會挑理。”

“嗯,我知道了,謝謝導演!”

“這有什么謝的,我發現你就是太客氣,組里的人都不錯,不用擔心亂七八糟的事。哎對了,小陳幫你那么大忙,你給人家留出幾個,好歹是個心意。”

“我知道了,謝謝導演!”

“行了,趕緊走吧,我都折壽了!”

她被王好為趕走了,抿著嘴又跑下樓,咚咚咚再次敲門。

“咦?龔雪同志,有事么?”

陳奇拉開門。

“我爸爸回信了,還寄了一本故事會,就是你說的那本雜志。”

“還寄雜志了?那太好了,謝謝啊!”

“不用不用,我該謝謝伱才對,沒有你給我講戲,我可能現在也找不到感覺……對了,我爸爸媽媽寄了糖來,你別嫌棄。”

“大白兔啊,好東西,我拿兩個得了,你可以給大家分分。”

“嗯,那我先走了。”

她扭頭就走,生怕被人看見。

陳奇聳了聳肩,回屋剝了一顆,品了品,可能是心理作用,感覺比后世好吃。

他又拿過那本故事會。

話說故事會的誕生很有意思。

1962年,教員提出要對群眾進行社會主義教育,“我們從現在起,必須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使我們對這個問題,有比較清醒的認識。”

于是全國出現了很多宣講員,他們把革命斗爭、紅色歷史等編成一個個小故事,深入農村給那些農民講,僅上海就有2000名宣講員。

在這個背景下,故事會應運而生,是一本專門講故事的雜志。

特殊時期,雜志改名叫革命故事會,今年初又改回來了,上海著名書法家周慧珺題寫的刊名。那個津津樂道的封面——說書俑,現在還沒有呢。

故事會最牛逼的時候開辦了名家專欄,找金庸、席慕蓉、白先勇、馮驥才、蘇童、莫言、陳忠實等人約稿。

金庸當時很快就寫了一篇故事,編輯部覺得不太行,給退稿了。金庸又挑一個從未發表過的短篇汝州僧,這次成功了。

汝州僧是清朝三十三劍客圖里的一個故事,金庸給改成了白話。還有他的越女劍,原型也來自三十三劍客圖。

此刻,陳奇隨便翻了翻,內容乏善可陳,都是手抄本。

人道洪流時期,誕生了很多禁書,這些禁書以手抄本的形式流傳。現在解禁了,主流雜志不屑于這種東西,只有故事會肯登載。

確屬于通俗小說。

跟著,他又找到一篇約稿函。

“短篇故事,最多不超過一萬五千字,三四千字的小故事更歡迎。”

“中、長篇故事,字數不限,視情況連載。”

“嗯……”

他想了想,太長的自己也不愛寫,五萬字左右吧,一個文學劇本的長度。

每千字2—7元,就按7塊錢算,350塊錢!

陳奇挑了挑眉毛,雖然沒有劇本掙得多,但自己腦子里的故事多啊,回款周期還快,是長期飯票!

(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