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記

160章 上大梁

蕓娘又問過酒席的菜,秦氏答了她。

其實左不過就是涼菜,熱菜,咸湯再加上白面饅頭。只不過是菜多菜少的區別。

條件好的人家,多弄兩個菜,弄的份量足些。

蕓娘想了下,就定下了六涼六熱,兩咸湯,因為這樣的酒席,不允許單數的存在。

至于都做什么菜式,秦氏沒挑,讓蕓娘自己打算就是。

第二日趙家一家都開始忙活上了,趙春生去鎮子買東西,蕓娘則跟著趙春蘭在莊子里雜貨鋪買一般需要的。

各樣的菜除了自己家有的,也多少買了點,這個主要是買肉多,光豬肉就買了大半頭。

另外還有雞和魚一類的,也都買了,趙春生還在鎮上買了兩只兔子。既然現在手里比較寬裕,蕓娘也不在乎做的好點,讓吃的人吃的高興,也能念著趙家,以后有點事,能積極的幫忙。

豬頭先一天就呼熟了,這個放一夜沒事,第二天拿過去就行。

菊花酥蕓娘也炸好了,這個并不是白面做的,而是米粉和紅薯淀粉做的。

一根根細長,被蕓娘綁在一起,做了形狀,看上去就像盛開的白色菊花一般,甚是漂亮,不過這個除了吃起來有些脆外,并無特別的味道,小孩子比較喜歡,算是個新鮮。

至于四方的餑餑,也蒸了一大筐,這個是秦氏蒸的,她會做形,反而是蕓娘并不會,因為她以前沒有見過。

白面饅頭也提前蒸了出來,是明日用的。

需要提前做的菜蕓娘也準備了出來,以防明日來不及準備。

下晌的時間栓子的先生專門派人來說了一聲,說他明日會來給趙家的大梁書寫上梁的字的。

上梁都圖個吉利。一般的人家都會請當地會寫字的人來書寫。

像在三里鋪,能請到舉人老爺書寫是最好的,不過舉人老爺又豈會隨便給人寫。除非是特別親近的人家,趙家夠不上。雖說蕓娘可以上門去求,但她覺得沒必要,就沒打這個心思。

當然族長也是可以的,他有秀才的功名,自然字也寫的也不錯,可因為陳家的原因,蕓娘不想請族長出面寫,就連陳致遠提議他直接請人。都讓蕓娘拒了。

栓子的先生,蕓娘讓舅舅去請了下,人家愿意來就來,不愿意的話她打算請趙宗才,反正就是幾個字而已,誰寫不是一樣。

沒想到先生很給面子,答應第二日來書寫。

第二日很早趙家人就都起來了,梳洗完畢,吃了點東西墊底,不然還不知道忙到什么時間去呢。

等蕓娘開始指揮著趙氏和趙春蘭如何洗菜。切菜的時間,院子里已經開始來人了。

除了和趙家關系比較好的人家來幫忙外,族長。里正還有先生都來了,不過舉人老爺只派人來傳了話,說今日家里有客要陪就不過來了,祝趙家上梁大吉,讓人說了些吉利話,也算給了面子。

當然族長身后跟著陳致遠,今日趙家鋪子上梁,他不可能不來。

讓人沒想到的是李二牛也來了,帶著幾包點心。說知道今日是趙家鋪子上梁的日子,特地過來的。

秦氏很高興。接過了他的東西,把他讓到了座位上。

然后給眾人上了茶水。瓜子點心一類的,說了表示感謝的話。

趙春生把一張桌子搬了出來,上面鋪上了紅紙,又拿了筆墨,請先生開始寫字。

現在還早,蕓娘看看時間充足,她也出來看下熱鬧。

栓子的先生很是沉穩,不慌不忙的走到桌子前,提起筆蘸了墨,沖眾人笑了下,然后奮筆疾書。

看著先生寫的那“上梁大吉”四個字,蕓娘笑了笑,其實就是圖個吉利,不過先生的字還是不錯的。

“先生這字越發進益了。”

族長被陳致遠碰了碰胳膊,他頗有些無奈的看了自己這個侄孫子一眼,然后走上前去打量著先生的字。

“不敢,叔父過獎了,您老人家那字才叫好。侄兒班門弄斧了。”

先生對于族長還是很尊敬的。

“你太客氣了,今日看了你寫的我這手也癢了,不知道能不能也寫兩個出來獻丑。”

族長似乎在征求趙家和先生的意見。

“當然,求之不得,您老請。”

先生急忙讓了位置。

“快請,快請。能得到您老人家的字,可是我們的福氣。”

趙春生更是笑開了顏,寫完了上梁大吉,剩下的就是兩個福字,這個福字由有身份輩分高的人寫最合適,這樣才能給家里帶來福氣,才意味著和順,日子蒸蒸日上,對于族長能親自書寫,他自是求之不得。

族長上了正前,提起了筆,他多久都不曾在外人面前寫字了,要不是侄孫子求到面前,他是不可能給趙家書寫的,畢竟兩家沒交情,他不用上趕著。

族長練了多年的字,不是白練的,那字金鉤鐵劃,寫的筆透于紙,一看就是有功力的。

蕓娘雖然不是很懂,可也覺得極好,她沖陳致遠笑了一笑,她當然知道這肯定是陳致遠的功勞。

陳致遠的臉孔微微發紅,眼神卻晶亮。

寫完了福字,趙春生上前謝過,然后請族長,先生等人坐下用茶,他則要去貼了。

蕓娘站在這里,總覺得有雙眼睛在打量自己,她知道那是陳致遠的目光,饒是她臉皮厚,也覺得有些不好意思,便跟著舅舅去看如何貼大梁了。

陳致遠也悄悄的起了身,說去幫忙,跟了過去。

蕓娘看著舅舅先在梁檁中央貼上“上梁大吉”的紅紙橫批,然后又把兩個福字貼在了大梁的兩頭,接著用紅線綁上一雙筷子,把這雙筷子訂在上梁大吉的橫批上,再訂上兩個銅制錢和五色布,最后再在梁檁的兩端系上紅布,這樣做是以求吉利。

這樣大梁便算做好了,蕓娘知道,接著得有房主親自同人一起把大梁抬到新房那邊才行,這就是傳說中的抬大梁。

要抬大梁,趙春生一個人是不行的,因為這里離鋪子還有一段距離,這木頭又沉,非累壞他不可。

除了他外,還需要三人幫忙,這三人一個他找了莊頭,他是工匠的頭,自然是義不容辭的,另外兩個趙春生本想也找工匠,可陳致遠卻主動報名說要參加。

他一說話,李二牛也往前站了下,看那意思也想幫忙抬大梁,只是他最終把到嘴邊的話咽了回去,他是外莊人,算是外姓人,是不能幫著趙家抬大梁的,不然會被人說道。

他退到了旁邊,莊子里的那個六子卻起哄,說致遠哥都上了,也得算他一個,就這樣,沒找工匠,訂了趙春生,莊頭,陳致遠和六子四個人抬大梁。

蕓娘感激的沖陳致遠笑了笑,然后站了開來,看著幾人抬起了大梁,往外走去。

院子鬧哄哄的,蕓娘卻覺得沒了味道,返回灶屋開始做菜。

大梁上了路,木頭雖沉,可四人都有把力氣,特別是陳致遠,就是讓他一個人搬去,他也不費勁,所以沒一會兒就到了鋪子處。

大梁剛到門外,鋪子處的人就得到了消息。

掛在門前的鞭炮便響了開來。

霹靂巴拉的鞭炮聲,蹦除一切污穢之事,帶來吉慶。讓人心里驟然亮堂起來,感覺是那樣舒心,快活。

鞭炮一響,木匠師傅手拿盛滿餑餑的篼從大門開始向正門走去,嘴里還念念有詞:“進大門,觀四方,明三暗五蓋的強。四個金磚托玉柱,兩根玉柱架金梁。木是好木,梁是好梁,長在南陽臥龍崗上......”

隨著他的念叨聲,趙春生和陳致遠幾人抬著大梁進了大門,往里去了。

木匠師傅便開始扔四方的餑餑了。

門口處站滿了看熱鬧的大人和孩童,他們一是看熱鬧,二是要搶餑餑。

這四方的餑餑不僅做的漂亮,還是白面做的,算是好東西,而且搶到的人還意味著一年都會有好運頭。

所以木匠師傅一扔餑餑,便能看到到處都是伸出的手,不住的轟搶著。

最起勁的是那些半大小子,可他們個子矮,手伸出去比不過大人,餑餑沒到他們處,就被大人搶了去,弄得他們怪叫不已。

扔完了四方的大餑餑,木匠師傅又拿了一個框,里面是小餑餑和糖瓜子一類的。

木匠師傅就像天女散花一般,往空中撒著,大人孩子一哄而上,爭搶起來,有的掉在地上,臟了,也被不少人撿起來包著,回家洗一下照樣吃。

人群高呼著,成了歡樂的海洋,聽著是那么讓人興奮。

趙春生的臉笑開了花,這就是圖個喜慶,吉利,若是沒人搶,那才讓人難堪呢。

要開始上梁了,大梁被抬起時,只見木匠師傅手捧灑壺往梁上澆酒,澆過梁頭,澆梁中,澆過梁中澆梁尾,他每澆一處,都要說一套詞,他的話是方言,有的詞晦澀難懂,大意是祝福添財添喜添福氣的意思。

這時正中的供桌也擺好了,上面供了打豬頭,一只整雞,兩邊則是豆腐和菊花酥,最邊上則是兩支紅燭。

另外還有香爐和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