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民國明珠

329美溪小姐文會奪魁

329小說旗

高陽鎮是充滿了人間煙火味道的鎮子,被蛇咬到的小孩子。街頭放新鮮鹿血給人喝的獵人。熙熙攘攘售賣毛皮和骨頭的小販,挎著籃子去燒香的民婦。

這是個靠山吃山的地方。

距離高陽百里遠的海寧鎮又是別樣的風景,海寧的文化興盛,歷來的名人極多,加上又有一個著名的水景奇觀“錢塘潮”。這個靠水吃水的鎮子是一種磅礴大氣的味道。

早十多年前,第一任民國總理唐某人,甚至想把海寧鎮設置為國家首都,可見這個地方的繁華興盛。

去海寧看錢塘潮,張家的飛機是降落在海寧陳家花園的一片平地飛機場的。陳家是清朝的名臣,官至閣老,甚至還有民間的傳說,乾隆皇帝是陳閣老的私生子。

乾隆南巡的時候,也多次住在陳閣老家中,所以花園巨大,有皇家的園林的氣派。近些年坐飛機過來的大佬們很多。所以飛機場修的還算整齊。

張老太爺一行人在高陽的時候是鉆密林子,跟一些山民獵戶打交道,頂多應付了一個老夫子。

到了海寧,住在陳家花園,可是換了另一種畫風,嘩啦上來一堆夫子們,因為這邊原先有幾個大藥商,另有在平安有股份的一個袁家,另有幾個曾經和高校長,張院長答對過的文人。

拜帖一張一張的送來,張老太爺也不得不為了平安集團的外聯交際做一些貢獻,約好了這一批文人墨客同去“天風海濤樓”里觀潮。

到了正日子,張老太爺穿了一件青綢布對襟汗衫,下面是月白色長袍。左右是兩個穿騎馬裝的少女張美溪和桃子攙扶著他。再后面緊跟著周家大少爺和周三少爺。

再后面一群,是二十多位衣著錦繡光鮮的文人雅士。大家談笑風生的來到潮頭。開口閉口都是千百年來的文人詩歌典故。

名家蘇軾寫過:

“鯤鵬水擊三千里,組練長驅十萬夫。紅旗青蓋互明滅,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會合古難必,此景此行那兩得。愿君聞此添蠟燭,門外白袍如立鵠。”

“錢塘一望浪波連,頃刻狂瀾橫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蘊藏能量可驚天。”

大家在樓廳里坐了。一面品著茶水。搖著折扇,欣賞萬浪堆雪,呼嘯而來的壯麗景色。難免也有人提議作詩。眾人都是躍躍欲試。

甚至為了招待平安集團的張院長一家。文人們筆墨紙張都是準備好的,大家互相謙和一陣,就開始躍躍欲試的寫字作畫。

這還真是的,在他們心目中。張院長的家人必定是文采奕奕的人物,要真是得了什么好詩好詞好畫。必定會大出風頭。況且歷來的名人們尋幽訪古,欣賞壯麗河山。規矩都是要有詩詞助興的。

他們本意是要帶著點巴結張家的意味的。

可是張家老太爺就是個山東土豪地主,跟在他身邊的桃子只是個讀了幾年書的丫頭,聰明是聰明。文字也勉強都是通順而已。周家的兩個少爺,歷來都是當保安頭子使喚的,武力確實還算頂級。寫詩也很勉強了。

最讓張老太爺驕傲的嫡親孫女兒張美溪,也不過是個理工科的技術員。于詩詞一道上特別的欠缺。

等筆墨分發下來,張老太爺四下看看,任憑他老而為賊,也難免帶了一點兒小尷尬。她的孫女張美溪還是一副面色沉靜的樣子。

江潮從天邊的一條白線一般,慢慢升高到四米五米高的樣子,攜帶風雷之勢的轟鳴,把細碎的水沫子打在觀潮臺上。

空氣里飽含清爽的水汽,文人們心中的詩意,也如江潮般翻滾。

張美溪看見紙張已經鋪在手邊了,她連毛筆都用不慣,幸而都是隨身攜帶鋼筆的,閑著也是閑著,也就在紙張上涂寫一番。

又過半個時辰,聽差們將大家的筆墨都收了起來,編了編碼,做了登記,又讓他們互相傳看點評。

等點評到張家孫小姐張美溪的一張,文人們都有點面色尷尬,不知道該如何評點是好。

卻原來張美溪在紙上寫的是:

海寧潮形成原因,一天時,月球、太陽或其他天體對地球上單位質量物體的引力和對地心單位質量物體的引力之差,或地球繞地,月(日)質心運動所產生的慣性離心力與月(日)引力的合力,這種合力引發江潮,也可稱為潮引力。

二地利,錢塘江口狀似喇叭形有關。錢塘江南岸赭山以東近50萬畝圍墾大地像半島似地擋住江口,使錢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進難退,杭州灣外口寬達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僅寬幾公里,江口東段河床又突然上升,灘高水淺,當大量潮水從錢塘江口涌進來時,由于江面迅速縮小,使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層層相疊。其次還跟錢塘江水下多沉沙有關,這些沉沙對潮流起阻擋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變陡,速度減緩,從而形成后浪趕前浪,一浪疊一浪涌。

三風向,沿海一帶常刮東南風,風向與潮水方向大體一致,助長了潮勢。

在一片贊美錢塘海潮的文章中,這篇張家孫小姐的文章也算是畫風詭異。中華民族歷來的習慣是科舉取試,注重文科。到了晚清備受列強欺凌,民間的風向才大力贊美起科學技術來,然而雖然也知道科學技術的好,總的來說還是無處下口。

美溪小姐的文章被傳了一圈兒,總算有機靈人士想起科技興邦的民國主題思想來,圍繞這這個話題將這篇文大力吹捧了一陣。

在座的又有一個跟新聞報紙行業沾邊兒,極力鼓吹,說這篇文字可以發表到報紙上。張美溪略微一思索,也點頭答應了。這就算是一篇最普通的科普小文吧。

這次錢塘觀潮,在座的文人也有二十多個,一邊賞景,一邊喝茶吃點心。寫文作畫的一堆下來。最后的成就最高的還是張家孫小姐的一篇,先是登上了報紙,然后又寫進了教科書,最后又在互聯網時代成為了數據庫里的頭條。

這也很迎合了一句打油詩:

“一招鮮,吃遍天。不會作詩,亦站鱉頭。”

海寧的觀潮文匯,美溪小姐奪魁。

蠢作者的說話不算數,大概大家都已經異常鄙視了,所以今天就不打臉賣蠢了,下面的一章依舊在修改中,請明天看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