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鳳雛

NO.474 劉備救子義,周郎得助力!

NO.474劉備救子義,周郎得助力!

太史慈臨淄兵敗的消息數日之后,遍傳青州,周瑜于北海得此消息,心急如焚。

在周瑜看來,太史慈必須要救,只是對比如今青州孫,曹兩家軍勢而言,想要救回太史慈難于登天,且不說那郭嘉,賈詡以逸待勞,便是兩家軍馬數量,如今也不在同一起跑線上。

更何況被十五萬曹軍困了半月有余,江東軍馬皆已疲憊,如今雖曹軍并未將重兵投入于北海郡中,可周瑜早就隱隱察覺,這北海一郡,曹軍已廣布眼線,一旦有什么風吹草動,郭嘉,賈詡二人所率大軍,須臾便至。

若是正面沖突,江東軍絕無勝算。

周瑜盤桓許久,還是壓下了心中沖動,嚴命麾下士卒,收斂聲息,小心行藏被曹軍發現,以待過些時日,曹軍松懈之時,再行救援之事。

只是出乎周瑜所料的是,如今虎豹騎已將押送太史慈的一隊士卒,送至青,兗二州交界之處,不過數日,太史慈便不在青州,而將遠赴許都朝堂了。

于囚車之中,太史慈一臉坦然,雖知此番去往許都,怕是絕無幸免,可太史慈對今日境遇,心中卻并無多少遺憾。

年近四十,戎馬半生,早年曾有北海馳援孔融義舉,又輔佐劉繇,抵抗孫策侵襲建業,后得孫策知遇之恩,二人相交莫逆,平定江東,震懾山越數載不敢異動,而最讓太史慈心中驕傲的便是之前青州一役,與公瑾一道破了那曹營郭奉孝的不敗金身!

這一路來,太史慈俯仰無愧,便是亡于許都,日后九泉之下。也可與孫策坦然相見了。

沿途押送太史慈的曹軍士卒,之前還從未見過如此膽大包天的囚犯。遠赴險地,面上卻無一絲驚懼之,太史慈一路上該吃就吃,該睡就睡,這等豪氣,便是敵營士卒,也不禁心中暗贊。

于兗州東郡官道,這隊押送太史慈的曹軍士卒卻見兩名曹軍信使模樣打扮的曹營騎軍,飛馬而來。路過囚車之時,其中一人目光落到太史慈面上,登時駐馬。

押隊伍見狀,亦停下行程。什長上前。對那信使道:“來者何人?莫要擋路!我等正押江東要犯,歸返許都!”

“子義?”那“信使”說罷,當下拔出腰間佩劍。當頭一劍,劈到什長,相隨之人見狀,躍馬上前,手中銀破空劃過,便有五六士卒。喉間彪血,紛紛倒地。

太史慈于囚車之中。愕然半晌,再細看那曹軍信使,恍然大悟,口中喃喃道:“皇叔?”

太史慈并未看錯,扮作曹軍信使的二人,正是長安潰敗,一路逃亡的劉備,趙云。

被那龐山民逐的無立錐之地,劉備便心思再往江東,謀求立足之地,趙云原本歸隱山林,卻又見不得劉備一人長途跋涉,于是相隨劉備,一路護送,二人于曹操治下,不敢表身份,又適逢其會,于沿途斬殺兩名曹營信使,更換衣著,便于掩藏行蹤。

路過東郡,劉備本先往徐州,過下邳,壽春,往廬江而去,可是這未多遠,卻遇到了押太史慈歸返許都的數十曹軍,太史慈昔日援救孔融,與劉備倒是有過數面之緣,如今劉備見太史慈被俘,又怎能不出手相救?

劉備只斬了一人,余下之人皆不用劉備動手,趙云銀所過,哀鴻遍地,數十曹卒,須臾之間盡皆身死,無人脫逃,太史慈于囚車之中,見趙云勇不可擋,不禁贊道:“果然猛士!”

趙云聞言,只微微一笑,銀一抖,尖正撞上囚車鎖頭,鐵鎖應聲而斷,太史慈從車中出,對劉備抱拳一禮道:“多謝皇叔相救之恩!”

“子義,皇叔一事勿要再提,如今備這皇叔尊位,早已被圣上所奪……”劉備聞言,輕嘆一聲,便問起太史慈為何被曹軍所俘之事,太史慈聞言,便將青州遭郭嘉,賈詡二人算計之事,悉數說了,如今脫困,太史慈便想著早歸青州,與周瑜報個平安,切勿令周瑜因他被俘之事,自亂陣腳,壞了青州大局。

劉備聞言,神情微動,暗道江東如今正是用人之際,若此番助周瑜脫困,日后入江東之時,倒也可以求其護個周全,雖青州形勢對江東不利,可富貴險中求,若雪中送炭,周瑜日后定當承情,想到此處,劉備對太史慈道:“備兵敗長安,亦想投仲謀,若子義不嫌備勢單力孤,便與備一道,去尋周大都督如何?”

太史慈聞言微微一愕便點了點頭,劉備昔日轉戰中原,能耐不小,且又有趙云這萬夫不擋之勇的上將相隨,若公瑾得二人相助,憑添不小助力。

想到此處,太史慈對劉備笑道:“既然如此,我三人便速往青州一行!”

趙云聞言,卻搖了搖頭,目視劉備道:“皇叔,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子義將軍亦是勇猛之人,可保皇叔一路無虞,既然如此,趙某當早些歸去了。”

“莫非子龍棄我而去?”劉備聞言,一臉惶恐道:“子龍,如今云長,翼德已被那龐山民擒了,備勢單力孤,無人可用,還望子龍念在你我君臣一場,勿要相棄!”

趙云聞言,頗感為難。

之前于長安城外,趙云已于龐山民面前說過日后歸隱之事,如今已將劉備送至東郡,若再相送,入青州與周瑜相見,日后免不了被江東所用,如此一來,便有悖誓言了。

只是劉備這話卻令趙云難以推諉,二人君臣數年,也算相宜,劉備遭逢大難,趙云就這般離去,心中自然過意不去,見趙云微微皺眉,陷入糾結,太史慈卻道:“子龍將軍這般年紀,可不應當歸隱山林,當今天下亂世,正是英雄用武之時!”

二人連番相勸,趙云苦笑一聲道:“非是云不愿為皇叔效命,而是之前與那龐山民曾有約定,長安一役,無論皇叔是否兵敗,云總要歸隱……”

“此乃龐山民激將之計!”劉備聞言,搖頭嘆道:“龐山民與備之糾葛只因昔日白樓之事,后娶貂蟬后,便遷怒于備,苦苦相,備如今叫天不應,叫地不靈,若子龍懼怕荊襄威勢,執意要,備也不作強留……”

劉備說罷,熱淚盈眶,趙云見狀,忙出言勸慰道:“皇叔莫要悲戚,云再送皇叔一程便是,只是投身江東一事,云之前并未想過……”

“投我江東,又有何不好?”太史慈聞言,微微皺眉道:“曹操身為漢賊,雖雄霸中原,我主卻敢與之針鋒相對,此乃英雄所為!”

趙云聞言,輕嘆一聲道:“云乃皇叔之臣,子義將軍多說無益,既然皇叔有命,云便遵從!”

太史慈聞言,亦不多言,心中卻道:劉備此番投江東,這趙云歸根結底,還是要被江東所用,待青州事了,日后入了江東,便多勸主公,結好此人便是。

于道邊換過曹軍衣裝,三人上馬,一路往青州方向而行,沿途倒也未遇阻礙,至臨淄后,太史慈對此間地理,早就了然于,三人日夜兼程,不過三日,便至北海周瑜屯兵之處,太史慈與周瑜再見,周瑜激動不已,數日來的面上愁容,一掃而空,對太史慈道:“子義,你是如何歸來的?”

太史慈也不多說,當下便將劉備,趙云二人,引薦于周瑜面前,周瑜見了劉備,殷勤招待,心中卻是暗道,不知為何龐山民會對眼前之人,如此忌憚?

莫非劉備真有異于常人的本事?

周瑜心中暗自警惕,面上卻異常熱情,與劉備言及青州事務,也不避諱,當劉備得知,江東軍馬如今已被聲勢浩大的曹軍退于群山之中,且太史慈萬余軍馬,數日之前便被悉數殲滅,心中更是暗暗叫苦。

此來本雪中送炭,可是當今局勢,貌似他與趙云這點小小的“炭火”,于此嚴嚴隆冬,作用不大。

只是周瑜對眼下局勢,并不頹喪,江東軍馬于青州戰至如此局勢,對周瑜而言,心中知足,十五萬大軍未得全功,數月也只損了太史慈一支軍馬,周瑜麾下還有萬余軍馬,可于北海,頻生禍亂,一旦打亂了那賈詡,郭嘉二人部署,便可險中求勝。

便是青州難勝,最不濟便引敗軍,離青州而入徐州,周瑜如今已對這襲擾戰法,頗有心得,只要小心謹慎,不被曹軍大軍圍困,但凡這支江東軍馬所過之處,總能叫曹操治下,不得安寧!

這便是周瑜的最終打算,雖打的艱苦,卻也可拖累曹操,不得機會安心發展,如今青州局勢已呈亂相,周瑜也想要早些派人告知凌統,該引軍馬早入徐州,找找那程昱,于禁的晦氣了。

劉備聞周瑜計策,心中也不禁大贊,暗道之前還是小覷了這江東都督,能把一支殘軍用的如此瀟灑,絕非尋常智者。

想到此處,劉備抱拳一禮,對周瑜道:“既然備與子龍,已投都督麾下,我二人便任憑都督調遣!”(歡迎您來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m

第一溫馨提示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