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宮女的小富即安

第二十四章 賣掉

江知夏在這邊沉吟著,那邊徐掌柜也在盤算著。

空氣安靜了好一會。

最終,還是江知夏先開了口:“徐掌柜是積年的老掌柜,自然也知道現如今的首飾多是厚重有余,jing巧不足,圖案又普遍。而按照我這個圖樣做出來的首飾,別的不敢多說,至少樣子上新奇別致。至于首飾的用料和價格,那可就是全憑徐掌柜您定奪了。徐掌柜這圖樣只給一百兩是不是少了點啊?”知夏笑吟吟的說道。

徐掌柜見江知夏并不好忽悠,一百兩沒買下來圖紙,他也不尷尬,只是笑笑。

然后,他又仔細看了看圖樣上的樣子,“姑娘說的確實有道理。不過,還沒賣出去之前,可是一切都不好說啊。大家能不能接受這個圖案?能不能接受這個樣式,可都難說。畢竟,大家都習慣了目前的樣子啊。姑娘說,對不對?”

說完這話之后,徐掌柜生怕話說的太嚴重,江知夏不賣了,忙又補充的問道:“不過,姑娘既然來了,那咱們就商量商量。那姑娘覺得多少合適呢?”

“確實。我也理解。沒賣出去之前,一切都不好說。這樣吧,這樣的圖樣,我能畫出來一張,自然就能畫出來十張二十張。這三張就按照六百兩的總價先給您做首飾試試水。之后的圖樣,咱們看了效果再說價格。您看這樣如何?”江知夏被徐掌柜說的有點不確定起來,別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吧?畢竟,她考察的結果,也是自己覺得很有市場啊,萬一匠人工藝不jing,做的效果不盡如人意,真賣不出去?

雖然這么想,但是知夏又想到自己考察的市場情況,不愿意輕易的賤賣,抱著一絲希望想要講講價。

知夏想起來前世上大學的時候,去百貨市場或者路邊小店買衣服,買包包等物品的時候,砍價都是對半砍。

這次雖然不是買東西,而是賣東西,那干脆直接要價翻一倍的要好了。

大不了,徐掌柜再還價嘛。買賣本來就是來來往往拉鋸的。

沒想到徐掌柜微微地沉吟了一下,居然就答應了。

他答應了,他答應了。。。。

江知夏的腦子里翻騰的不是狂喜,而是一陣陣嗡嗡的后悔聲。

徐掌柜的答應江知夏扼腕不已,覺得自己要價要少了。

就像前世自己一還價,店家立馬說,‘算了,給你捎著一件吧’的那種感覺。每當那個時候,她就后悔自己出價高了。

現如今,她就開始后悔自己要價要低了。卻沒法子了,畢竟這個價格是她要的。

江知夏與徐掌柜達成共識后,就簡單的簽了一個協議。

協議表明,江知夏一次性把這三張圖樣賣斷給朱翠樓,收朱翠樓六百兩銀票。江知夏以后不得把這三張圖樣再賣于他人,也不得按照這三張圖樣做首飾售賣用來謀利。

簽訂完協議之后,徐掌柜就讓伙計喊來朱翠樓最資深的匠人巧手劉。

等巧手劉到了包廂之后,徐掌柜就把首飾圖樣交給了他。并且讓巧手劉有任何的問題直接跟江知夏詢問清楚。

巧手劉接了首飾圖樣之后,眼中滿是驚艷。

對于傳承了祖上做首飾的手藝的匠人來說,不怕手藝不jing,就怕找不到新的圖樣。巧手劉就算是個手藝jing湛的匠人,也一直被首飾圖樣的事情而困擾。

而現如今,這三個圖樣里的首飾打破了傳統的祥瑞圖案,顯得俏皮而又可愛。

巧手劉激動的詢問了知夏很多關于尺寸,如何鑲嵌,如何配色以及如何焊接的問題。

江知夏都耐心的一一細細的解答了。

巧手劉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就拿著首飾圖樣激動的回去試手了。

江知夏拿著這六百兩的銀票,表面從容淡定的裝進荷包里。她的心里卻是非常激動,這可是六十畝的上等田,她京城房子的一大半。她終于可以去買自己想買的東西了當然,購買奢侈品暫時還是無望的。

盡管如此,她的心里也是一直念叨著“有錢了,有錢了。”

“如此就告辭了。”江知夏賣完了圖樣,有了收入,心里很踏實。

“以后姑娘有圖樣了,還可以再賣給我們朱翠樓。”徐掌柜也很高興。

大家都沒有新樣子,他們有了。他樂觀的覺得這個首飾應該會賣的不錯。

“好的。以后會優先。”江知夏沒咬定說以后一定都賣給他家。

畢竟,等首飾做出來售賣了,反響好的話,就可以價高者得了嘛。

說完之后,知夏行了一個禮告辭,帶上帷帽,邁著輕快的步伐走了出去。

江知夏慢慢的走到南坊的門口,雇了馬車回到了豐安街。

下了馬車之后,知夏欣賞著裊裊升起的炊煙,見天色已晚,已經來不及做晚飯了。就去飯館打包了一些食物,慢慢的溜達著走回了家。

回到家之后,江知夏把這六百兩銀票跟之前的房契和地契放在一起藏了起來,然后美滋滋的睡了一覺。

如此,江知夏過起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閑日子。

每日里,知夏早起去街上采買些新鮮的蔬菜水果肉類,日常用品。

一日三餐煙火氣。

閑時,看看書,畫畫圖紙,偶爾也會帶上帷帽去茶館聽聽八卦。

就這樣一晃,大半個月過去了。

而天氣也慢慢的散去了炎熱,進入了涼爽的八月。

進入八月之后,雖然跟知夏沒有關系,但是跟巷子里的其他幾家都有關系的大事來了三年一度的秋闈即將開始了。

秋闈是八月初九開始,八月十八結束。一共考九天。

一進八月里,胡同里就變得特別安靜了。

連胡同里的那些孩子都被家人拘著不讓在胡同里大聲打鬧玩耍了。

畢竟胡同里的魏秀才,吳大人和范大人家里都有人要參加秋闈。所以為了給他們創造一個好的學習沖刺的環境,大家不約而同的安靜下來。

知夏感覺跟現代的高考似得,家長和考生都緊張的那種。

隔壁李大娘來知夏家里串門的次數明顯的多了起來。她生怕自己在家里鬧出動靜來影響魏竹賢的學習。畢竟,魏竹賢今年二十五了,如果考不上,就得三年之后了。三年之后,什么情況也是不好說了。

江知夏就這樣跟李大娘慢慢的熟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