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海權

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帝國鐵馬

半履帶車設計的初衷就是兼顧速度和越野型,論越野性能,介于履帶地盤和輪式之間。論速度同樣高不成低不就。同時還有一個優勢就是抗損性強一些,比如說戰斗中一個負重輪被敲了,也許還能湊合著用,要是輪式戰車的話,4個輪完蛋一個就徹底跪了。而輪式裝甲車最大的優點就是速度快,省油、行程遠、便宜。(當然了,想德國后期的234系列裝甲車因為采用了復雜的88底盤所以造價會高一些,但是可惜作者沒干貨!)而且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半履帶車可以造的很大,比如說歷史上2戰德國人的18噸級半履帶車。而輪式裝甲車中最終的貌似就是12噸左右。(234系列。)

除了底盤之爭之外,德國人對輪式裝甲車的定位還糾結了一下,即是作為單純的步兵運載工具呢?還是作為坦克進攻時的有利補充力量呢?前者強調對步兵的運載能力,而后者可以不裝步兵,強調火力和防護。德國有現成的裝甲輸送車,但是都是敞篷的,而且火力只有一挺通用機槍,這點火力在進攻中根本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德國人看到了華夏為裝甲車裝上了一門威力巨大的30mm機關炮。于是乎德國人也想在原有的基礎上安裝一門,但是隨后他們就發現這門火炮相對于原有車輛來說太大了!算上炮架將近200kg的重量。還有彈藥。再加上必要的防護什么的,直接把后面的步兵乘坐空間全擠占了。

如果僅僅是空間問題的話倒是也可以忍,但是很快。德國人認為作為一款裝備了速射炮的戰車僅僅只能防御彈片和機槍的火力是遠遠不夠的。德國人不知道華夏的步兵戰車什么防護水平,但是德國人認為自己的戰車必須可以防御對方的機關炮射擊。從成本的角度上來講,你既然給這輛車弄了一個昂貴的底盤和一門機關炮外加5名左右的操作人員。要是讓對方一回合掃掉的話那就太過分了。

不過隨后德國人發現防御標準很不好定。想要防住30mm機關炮的設計?德國人拿自己正在設計的30mm速射加農炮比劃了一下,結果嚇了一跳,這種火炮打出的30mm鎢合金穿甲彈可以在400米左右的距離上以30度的彈著角度打穿將近70mm的裝甲!如果說單純正面抵擋問題還不大,但是側面怎么辦?你要是用裝甲圍一圈的話這重量就蹭蹭上去了!

新型步兵戰車的重量必須控制在14噸上下。最大越野速度至少要每小時35千米,公路速度最快要達到50千米。這就意味著這款戰車需要一臺至少200馬力的發動機。當然。這是在使用半履帶車底盤的情況下。你要是使用輪式裝甲車的話,速度還會有提高。德國人最終決定在半履帶車正面保持35mm傾斜40度的防護標準。側面的話至少可以抵御大口徑機槍的穿甲彈攻擊,之所以這樣決定的原因在于協約國和華夏的武器構成中一般在大口徑機槍和火炮之間存在一個空白,以華夏武器的威力,從德國人掌握的情報來看。華夏只有機槍和30mm機關炮。即使加強了側面的防護,也很難擋住30mm機關炮的攻擊,倒不如直接把防御標準定在防御大口徑機槍的級別上。

防護標準敲定了,然后就是武器了,德國人最終在考慮彈藥攜帶量和物其中兩等多方面要素后還是決定從空軍引進現成的30mm機關炮做一下過渡!然后看一下實際情況再進行改進。不過很快,火炮敲定了,彈種問題又上來了,倒不是說德國人的30mm機關炮沒有穿甲彈或者高爆彈,而是在實戰中如何更換炮彈的問題!說簡單點那就是。比如說一輛4號坦克碰上一個裝甲目標,那么裝填手直接將一發穿甲彈裝入就可以了,碰上掩體或者步兵就用高爆彈。但是機關炮是用彈鏈供彈的。高爆彈和穿甲彈你怎么換?難道臨時更換彈鏈?顯然不太可能。空軍的30mm炮一般都是執行反裝甲任務,所以都是穿甲彈。而德國人的裝甲車顯然還要兼顧反步兵能力,那么這個問題怎么解決?

使用復雜的供彈器不是沒法解決,但是這個成本和可靠性實在是有些難辦。于是乎德國人選擇了一種較為粗糙的解決辦法,那就是在彈鏈上每5發高爆彈配一發穿甲彈。反正機關炮射速快,每分鐘幾百發的射速足夠讓這門火炮在有效射程之內對任何性質的目標打出足夠多的彈藥。而且副武器的選擇上。德國人同時為這款戰車裝備了兩種口徑的機槍,一種是和機關炮同軸的機槍。而另外一挺則是位于炮塔頂端的15mm大口徑機槍。

最終這款被稱為美洲豹的戰車為德國的裝甲矛頭彌補了直射火力的不足。但是和后世的步兵戰車不同的是,這款戰車并不能搭載步兵,而是一款純粹的以機關炮為主的輔助型車輛。和威猛無比的虎式系列和衍生車型頗多的3號系列相比,美洲豹戰車的知名度并不高,但是卻是德國步兵最喜歡的直瞄支援武器之一。

和其它車型一樣,隨著戰爭的進行,德國對反裝甲火力的需求量也越大。在3號地盤產能都不夠的情況下,美洲豹戰車也被用來攜帶75mm反坦克炮。不過因為較弱的防御,這種衍生型戰車的數量并不多。評價也不是很高。

除了半履帶車之外,德國人還搞了多款輪式裝甲偵察車。考慮到在中東和印度作戰的情況,地域過于廣闊,無論是履帶式偵察車還是半履帶車都存在行程和速度不足的問題。為此德國人專門搞出了鼬鼠型偵察車,雖然被稱為鼬鼠,但是絕對不意味著這種戰車火力差勁重量很小。這款重達14噸。使用210馬力發動機,以及88底盤的戰車擁有德國陸軍武器庫中最大的行程和最高的時速。在公路上可以跑出每小時90千米的時速,而在越野情況下也能跑出每小時60千米的速度,而行程也達到了公路600千米,越野400千米的程度!

相對于它的速度,鼬鼠的武器更是犀利,鼬鼠型步兵戰車幾乎可以裝備德國陸軍中所有重量在1.5噸以下的武器,比如說75mm反坦克炮、30mm機關炮、重迫擊炮。也可以裝上三聯20mm厄利空高炮客串防空車,甚至還可以在車體側面掛上火箭發射箱客串一把火箭炮。當然,在15噸的重量下裝備這么多的武器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裝甲防護的不足,這款戰車正面有30mm傾斜裝甲,側面只能抵御一般大口徑機槍的攻擊,碰上使用穿甲彈的m2機槍那就要看人品了。是一種很不均衡的武器。

如果這種武器放到正面戰場上的話,那么最可能的結果就是被對方強悍的火力打成篩子。但是如果換一種用法的話,那么就不一樣了。鼬鼠系列戰車的高機動性和強悍的火力為敵后穿插和行動提供了極大的幫助,這些專門配屬鼬鼠型戰車執行敵后破壞和穿插任務的部隊在德國內部被稱為狼群。

狼群最為輝煌的時候是在戰爭中前期,他們經常在主力部隊打開一個缺口后就順著破口溜了進去,當對方正在想方設法堵塞缺口之前,他們就已經穿插到敵后,避開對方的重裝部隊,專門尋找諸如兵站、補給點、飛機場等關鍵場所展開攻擊,將對方后方打的一團糟。這一方面是因為鼬鼠型戰車出色的機動性,而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開展初期協約國兵力不足,在美英充分發力之前,維持正面防線的兵力密度都夠嗆,后方防御自然空虛。

而隨著美洲豹和鼬鼠系列戰場的定型,德國陸軍終于從頭到尾完成了一次新的更新換代計劃。這次在意大利的失敗讓德國人學到了很多東西,看到了自己和華夏裝甲部隊的差距,對將來可能碰上的對手有了一定的了解。當數年后,德國裝甲部隊再出現在世人面前的時候,無論是英國人、美國人還是法國人都被這些第二帝國的怪獸嚇了一跳。甚至就連徐杰都承認,德國裝甲部隊進化的速度和水平超出了自己的想象。不過因為華夏參戰較晚,同時又有穿越者這個最大的外掛,所以雖然德國裝甲部隊十分強悍,但是一切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

而就在德國陸軍內部在重新制定自己的裝備發展計劃的時候,意大利戰場的形勢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方面失去了最強裝甲力量的奧匈部隊被從南北兩個方向發動進攻的英國和華夏聯軍所合圍,除了部分人逃出包圍圈之外,協約國和華夏部隊至少抓住了5萬左右的俘虜。而至于南線作戰,美法兩隊沒有想到一場災難正在醞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