嬌榮

第二百一十三章 以靜制動

第二百一十三章以靜制動

第二百一十三章以靜制動

“阿夏,你怎么來了?”看到孟夏,孟朗顯然頗為意外與擔心。

要知道天牢重地,一般人根本沒辦法偷偷溜進來。

而父皇早就下了旨不讓任何人在這期間單獨見他,所以這一趟阿夏必定是冒了天大的險。

“三哥放心,不會被人發現,只不過我不能在這兒留太久,所以咱們得挑最重要的話說。”

孟夏見孟朗看上去精神還算不錯,便徑直說道:“我想知道,我要怎么做才能夠幫到你!明日早朝,必定會有很多臣子站隊太子彈劾于你,我也還沒有見過父皇,不曾與任何外臣聯系。如今這形勢于咱們極為不利,但我相信三哥肯定能夠想得到應對的辦法!”

看到孟夏無比信任且堅定的目光,孟朗心中不由得大定。

說起來,他被關入這兒最為擔心的無非就是阿夏與母妃罷了,這樣的時候她們越是沖動便越是不利,非但無濟于事,反倒只會更加牽連到她們。

總算阿夏不負他的期許,不但冷靜異常,竟然還能夠想到妥當的辦法暗中到天牢見他,于他而言當然是意外的驚喜。

“阿夏,記住三哥的話,現在你與母妃什么都不要做,不論發生任何事,不論接下來的形勢如何變化,總之你們什么都不要做也不能做,只需要一個‘等’字便足夠!”

孟朗見狀也不耽誤,當下吩咐著孟夏:“另外,你見到父皇時,切記不要主動與他提及我的任何事,若是他問及你,你只需回復一切相信父皇便可。其他就算看到再氣、再惱的事也得忍住,最多半個月,事情定然會有轉變,切記、切記!”

“三哥的意思是,你早就已經料到太子會有這么一手陷害于你?”孟夏一聽頓時有些恍然。

看三皇兄的樣子并不像是安慰于他罷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便說明他一早就做出了最壞的打算與最好的應對準備。

“傻丫頭,你還真是關心則亂,難道不記得當初我說過的半年之期嗎?”孟朗不由得笑了笑,抬手揉了揉孟夏的臉,愛憐地說道:“雖然今日之事的確十分突然,也不曾想到太子竟然會以這樣的罪名于宴會上突然發難。但在此之前我們已經設定了更壞的打算,是以雖有異,但可殊路同歸。”

孟朗怕孟夏擔心,是以也不必那丫頭過多詢問,徑直又解釋了兩句:“其中風險自是極大,每走一步稍微出丁點意外便很難翻身,但阿夏要相信三哥,耐心靜待便可,好嗎?”

“好,我聽三哥的,三哥只管放手一搏便可!”孟夏忍住的淚終是在這一刻流了下來,她主動抱住了三皇兄,不讓他瞧見自己眼中的淚水:“不論結局如何,我都不會讓三哥有事!”

想做什么便去做什么吧,哪怕最后當真沒有退路,她也會生生的劈出一條來,哪怕賠上所有一切。

“怎么哭了,你一哭三哥心都要碎了。”孟朗的眼睛卻是再銳利不過,哪里會漏掉心愛之人的眼淚。

他伸手將其緊緊抱住,一下一下的輕拍著,給其安慰:“什么都別做,安心的等著便是,放心,三哥怎么舍得讓你一人面對今后的人生?不論如何三哥都會好好的,就算是為了你,我也會好好的!”

孟朗自然明白孟夏剛才所說的“不論如何,我都不會讓三哥有事”是什么意思。

季氏那一脈的余力用來庇護他的丫頭倒勉強足夠,但想要生生替他開出一條退路來卻是極為困難,真這樣的話只怕非但救不了他,反倒是把阿夏給徹底扯入死水之地再也脫不了身。

所以他是絕對不會讓阿夏這般去做。

阿夏能夠想到的,他都已經想到,她想替他尋最后的退路,可他卻早就已經為她鋪就了萬一的后路!

就算這一次他當真無法翻盤,卻也絕對不會讓任何人有機會傷到阿夏半分!

“我沒哭,就是眼睛有點不舒適,現在沒事了。我信你,只要是你說的話我統統都信!”

孟夏快速收起了眼淚,果然沒再哭,她貪戀中懷中人的溫暖,明知外頭劉利達已經在輕聲催促,卻依然不愿意放開。

“時辰不早了,趕緊回去吧,記得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不要胡思亂想保重自己。”孟朗自然也聽到了外頭的聲音,因而快速地叮囑著懷中的人兒,最后親了親孟夏的額頭,將其推開:“快走吧,替我照顧好母妃!”

他強行壓制著心中的不舍,這個時候他比誰都不愿意與心愛之人分開,可孟朗終歸不會拿阿夏的安危開玩笑,不論這丫頭動用了什么樣的神通能夠到此來看他,但多呆一會便多一份危險。

“三哥,記住你對我的承諾,不然我不會放過你!”孟夏縱然有千般不愿,卻也分得清輕重場合,她沒再耽誤逗留,只是咬著牙留下了這么一句話,而后轉身快速離開。

再多的叮囑也比不上她堅定的心意,如若三皇兄真的出了事,那么她也不會獨善其身,這便是她用最強硬的姿態給予三哥的要脅,如三哥所言,就算是為了她亦得保重自己、務必化險為夷!

短暫的相見之后便是更久的分離。

正如孟夏所料,次日早朝之上,各種彈劾定王孟朗的奏折如雪花般呈上,大小罪名竟然多達一二十種,還有不少官員直接上書希望孟昭帝能夠賜死孟朗,以正視聽,以儆效尤。

到第三天,彈劾的氣勢范圍已然達到了從所未有的高度,朝中的聲音幾乎是一邊倒,就算是以往力挺定王的一些文臣武將也極為識相的閉上了嘴,并沒有什么人敢出面替孟朗說話。

而以沐公為首的一行專門負責調查定王案件的重要官員的行蹤卻是愈發的忙碌,調查的進展與消息嚴格保密,除了孟昭帝以外,其他所有人只知道案件正在清查之中,但具體如何卻是沒有誰清楚。

盡管幾乎所有人都覺得這一次定王必死無疑,但只要皇上一日沒有正式下旨,那么事情便不能算做了結,是以朝中那些彈劾、要求治罪的奏折越來越多,攻擊定王的聲音也越來越強烈。(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