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世神醫

第五百一十四章 華夏汽車工業的失誤

·第五百一十四章華夏汽車工業的失誤

說完這一通殺氣騰騰的話,陳浩仔細觀察眾位大佬的表現,發現他們的臉上多少有些不自然,這種利潤巨大的生意看來干的人不少。

換做以前,這群習慣了橫沖直撞、無法無天的大佬們早就跳起來大罵陳浩斷了他們的發財之路,不過今天沒有人敢出頭,胡揚的下場他們每個人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只要有一只鳥把頭伸出墻,代價就是被一槍爆頭。

“當然,這個生意停了,大家的收入就少了一大塊,大伙兒放心,你們損失的錢我會五倍十倍的補償給你們。我已經打算投資一家汽車制造廠,生產出我們國內乃至全世界最好的汽車,這家汽車制造廠的利潤百分之二十歸你們所有。”

“而且,我把汽車品牌的銷售代理權也交給你們,而且是給你們省一級的一級經銷商,你們可以在華夏的任何一個地區建4s店。”

給了一頓棍棒,也該給個甜棗給這些大佬嘗嘗了。陳浩昨天晚上想了大半夜,最后還是決定給這些大佬很大很甜的大棗嘗嘗,只有拿到好處,這些大佬才會甘心放下手中的毒品生意,服從自己的統治。

分析了國內的經濟形勢以后,陳浩決定把投資的重點放在了汽車產業上。

華夏的汽車工業走了一條先自主、后引進、消化和吸收再創新的發展之路。

1958年6月,第一輛紅旗樣車的試制工作正式開始,當時第一汽車集團公司從吉林工業大學借用一輛1956年生產的克萊斯勒高級轎車作樣車,在此基礎上開始了“紅旗之路”。

第一輛紅旗轎車共有3488個零件,一汽為了又快又好地造出第一輛紅旗,使了一招“人海技術”,將這些零件排成一排,由一汽員工一一認領,只要是自己能加工的零件就簽字拿走,一汽數萬人投入到了這個行動中來。就這樣,干了1個月零3天后,第一輛紅旗在1958年8月2日下午誕生了。

但是這輛紅旗車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拼裝,根本毫無技術可言。改革開放以后,國內拉開了華夏汽車工業引進外資的閘門。

在“以市場換技術,以市場換資金“的方針下,華夏汽車工業開始走合資路線,引進了“德國大眾”“米國通用”“倭國豐田”等國際頂尖的汽車企業。

這種方針有力地促進了華夏汽車產品在技術上的進步與發展,快速縮小了華夏汽車產品在品質與成本上與國外的差距。

即使遭遇了東南亞金融危機,華夏汽車產銷量仍然高達1927萬輛和1930萬輛,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最大的汽車制造國家和汽車市場,吸引了全世界汽車公司的眼球。

但是,在這些靚麗數字的背后,卻掩蓋不了目前華夏國內汽車工業巨大的硬傷。華夏的汽車工業試圖以市場換技術已經換了三十年,最終不僅沒有換到技術,反而將市場拱手相讓給那些吃人不吐骨頭的外國車企。

倭國的豐田公司,全球范圍內虧損44億美元但是在華夏盈利卻高達10億美元;倭國的本田公司,在華夏市場所賺的利潤達到了總利潤的93。

為什么國外的車企能夠從華夏國內賺取驚人的利潤?

第一、外方的汽車企業每一年都會推出一定量的新款車型,每提供一款車型國外的母公司就要收取1億多美元的技術轉讓費。在該合資企業還未消化掉這筆巨大技術轉讓成本的時候,外方母公司又推出了這款車的改進型,仍然需要1億多美元的技術轉讓費。

其實只要將原有生產線調整一下,合資企業就能夠生產改進型,但是可惡的是那些外國車企規定技術轉讓費必須要支付,否則母公司就把這款改進型的技術轉讓給其他合資的企業,逼迫原來的合資企業就范。

第二、如果合資企業的車型想采用自己國內生產的零部件,這些零部件生產廠商就需要向外國的母公司支付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的技術轉讓費。等于是技術轉讓費收了兩遍。

第三、指定購買國外高價的零部件和原材料。明明可以采購國內便宜的配件,偏偏要合資企業購買昂貴的國外自己子公司的配件。這些配件比國內的配件貴一倍以上。

第四、指定購買國外高價設備。合資企業買什么設備由母公司指定。同樣的一套設備,國外的售價是國內同樣產品的五倍以上。

第五,收取高額認證費。華夏國內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給汽車合資企業提供很普通的一套零件,就要給外國的母公司幾十萬美金的認證費。而且,合資企業想改動一個螺絲釘,都必須得到母公司的認證。

所以,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同樣的一款車,到了華夏,不僅配置減了不少,而且很多部件采用國產零件,賣的價格居然比國外的貴很多。

網上有一個統計,通過對25款國內外熱銷車型進行價格對比后發現,國內售10萬元左右的車型平均高于米國1萬元以上;國內售15萬元左右的車型平均高出米國5萬元;而國內20萬元到30萬元的車型與米國差價最大,高出了10萬元左右。

最顯眼的無疑是兩廂福克斯,在華夏的售價也就13萬左右,卻以高出米國5.76萬元的價格仍可以在華夏暢銷;而中檔車凱美瑞和雅閣在華夏的身價更是高出米國達十萬元左右。

德國大眾在華夏合資生產的轎車,只占它全球產量的14,但利潤的80卻來自華夏;通用公司在美國賣一輛車賺145美元,在華夏卻賺2400美元去年一年,汽車產銷前六名的公司全部都是合資企業,汽車產銷前二十名中華夏自主品牌的企業只有六家。而在最重要家庭乘用車領域,十大銷售品牌中合資品牌占到了九個,華夏自主品牌只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