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寫手的六零生涯

第十一章:天災+人禍

書名搜索書名作者

留言:、

“你說的倒輕松,我要是不討好她哪來的嫁妝?

你們又不給我準備嫁妝,回頭我出嫁就穿著兩件破衣裳,下半輩子還有什么活頭!”

王美娟也是高聲埋怨起來。

自家父母自打自己出生以來就沒給自己存過嫁妝,她要是再不為自己做些打算,難不成回頭真空著手嫁人嗎?

要真那樣,那她在婆家還有什么臉面,說話都沒底氣咯。

更何況,她還想給自己找個好親事呢,自然是能多存點嫁妝就多存點嫁妝。

“你……你這是從哪學來的封建迷信思想,你難道不知道主席提倡一切從簡,發揚艱苦樸素精神嗎?

就是城里的工人,那也是宣誓一下,領個證就結婚了!

哪有什么嫁妝的說法,你這都跟誰學的!”

柳梅聽的臉色發黑,再也坐不住,直接站起身子憤怒指責起來。

除了王美娟的所言所語與政策有些不符之外,也有柳梅她自己心虛。

當年,她也是因為一窮二白的嫁進王家,才會在剛開始沒分家的那幾天飽受侮辱。

有過那樣經歷的她,又如何不知道嫁妝對女人的重要性?

可是,他們家現在連吃飯都成問題,又何談嫁妝的事?

王鑫呆著的房間離他們談話的地方比較近,把耳朵貼在墻上,稍微仔細些聽還是能聽個大概的。

“怎么看都覺得二姐有點奇怪,但看她所作所為,也不象是重生或者從未來穿越到現在的。”

王鑫自言自語的嘟囔著,還是沒想明白她這二姐的具體來歷。

雖然沒想明白具體來歷,但是看她所作所為以及表現出來的心思深沉程度,怎么著也不像是個普通正常的六十年代少女。

畢竟這時候人淳樸可是出了名的。

“怎么不要嫁妝!

阿姆!你別拿那些特殊個例來勸我!

你就光看到那一對什么都沒要就結婚了,怎么沒看到人家還有些結婚要三轉一響,還有些又是陪嫁水壺,又是陪嫁自行車的!

那些難道不算嫁妝嗎?

我今年都十四了,放在過去這時候早就該議親了,這時候再不開始準備到什么時候準備。”

王美娟說著說著,就半癱在地上哭泣了起來,似乎在哀傷自己這輩子的艱難。

王大牛坐在桌子邊上,眉頭緊皺的長嘆了一口氣:“是爹沒本事,沒本事給你提供些好嫁妝!

你別急,我肯定會想辦法的。

不過,薛王家以后就不要再去了,咱們兩家早就已經撕破了臉。

你也不想成天見到你二伯娘過來鬧吧!”

“嗯!”

王鑫并沒有把他們的對話全部聽完就昏昏沉沉的睡了過去。

他每天都要上山找野菜,摘果子,順帶著還要撿柴火,一天忙到晚,就沒多少休息的時間,能不累嗎?

人一累,自然也更容易睡著。

所以,他聽的半拉拉的就不由自主的瞇起眼睛睡著了,自然是沒聽到最后結局,也不知道他們最后到底商量出了個什么結果。

不過,因為這件事本質上和他也沒太大關系嘛!所以第二天也沒想著去深究什么,吃完早上的稀野菜粥后,開開心心的挎著個小竹籃上山去了。

這一次就沒有跟著王鐵柱了。

王鑫還想半路上偷摸多種些紅薯苗呢,自然還是一個人走更安全些,也更不容易暴露。

一路走走停停,偶爾見到哪邊有看著不怎么顯眼的地方,便挖個坑把紅薯苗栽下去。

至于紅薯苗到底該怎么栽,這個在購買頁面下方的詳情里面就有描述。

不然王鑫也不會。

栽的時候王鑫順帶著還給下了點化肥。

紅薯苗都買了,再買包化肥又算得了什么,就算化肥不多,那怎么著也應該能夠多增加那么一丟丟的產量。

半個月后,王家村邊上的三個小山峰,所有稍微隱蔽的角落都被王鑫給種滿了紅薯苗。

雖然也有些被糟蹋了,但總歸還是種下了大部分,成活率就算達不到百分之百,百分之六七十應該還是有的。

這樣一來,回頭成熟之后的收獲絕對不小,怎么著也夠大家伙子撐個把星期了。

這時候,夏收放衛星造成的惡劣影響已經再也遮掩不住了。

王家村這邊還算好的,畢竟他們當時報的糧食產量已經算是最低的一家了,好歹每畝地還能留那么幾斤十幾斤糧食,勉勉強強倒也撐到了現在,只少數有幾個人餓的有些浮腫。

可是那些報八千斤、兩三萬斤的,別說夏收的糧食留點了,就是把村食堂里的存糧全部都搬空,甚至于村民家里偷藏的糧食都搜刮出來,也不夠上繳糧稅的。

這么一來,那些村子情況能好才怪。

就王鑫了解的,或者說周邊到處跑跑聽到的八卦而言,周圍村莊已經出現了不少餓死人的現象。

聽說最多的一個村莊已經餓死了十幾個,剩下的還有幾十個餓浮腫了的,估計也撐不了多久了。

這般惡劣的情況發生,也不僅僅只是因為放衛星,準確來講,這不是因為一個政策錯誤造成的,而是因為幾個政策疊加造成的。

當然了,主要還是因為放衛星和大食堂這兩個政策。

首先是人民公社社長,聽了上面的指示之后,為了政績,就開始暗示下面村里的那些大隊長多報數據。

然后有些個沒腦子的,或者說為了保住自己大隊長位置的,死命的把數據往上面提,真正的實現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只可惜這不是實際產,而是吹牛產。

卻也不想想,報多少難道不需要按比例交稅嗎?

這么一來,自然就沒多少存糧可言,甚至于還得倒欠了。

還有一個就是大食堂。

不能說這個政策原意是壞的,但是卻忽略了大家伙的整體知識水平。

這時候才掃盲多長時間,有些村莊村干部都不認識幾個字,更何況計算統籌之類的事情。

糧食又沒有多到怎么吃,怎么浪費都夠的程度,那么就必須得有計劃的統籌,才能夠維持所有人吃喝。

然而,大多數村莊是沒有統籌意識的。

最終就出現了,前面一個月天天大白饅頭,大白米飯的,胡吃海塞,吃不完直接就扔了,倒了的情況。

到了后幾個月,先是吃雜糧餅子、雜糧飯,到最后就連玉米糊糊都沒得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