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生活面面觀

第五十一章 家庭地位上升

文箐沒想到,這番話,卻讓她在周家這上下眼里,包括周夫人眼中地位已早就不再是一個小孩子的角色了。其實,這個是循序漸近地過程。

眾所周知,六齡女童能拿匕首刺劫匪可以說是孤勇,有些膽色。可是落入拐子手中,能保護兩個幼兒,想法子逃出來,敢于面對搏命廝殺,那更是有勇有謀,可也算是僥幸。后來在公堂之上,敢于諍言據理力爭等等,那些都是聽說,減弱了感官,卻已令人刮目相看的同時,很生佩服。可今番這個“拖”字一策的出現,就顯得不同尋常卻又理所當然了。可以說,每一步都非同凡響,可就是這么一點一滴出乎常人的事,她做出來,又讓人覺得可以接受。

因為在眾人眼里,小姐本來就是從小如此與眾不同。

正是如此,周夫人重病這段時間里,文箐開始參與周家的日常話題中有了建議權,甚至有時有了決策權,雖然表現的是小地方,但是讓文箐有種參與感。比如,陳嫂出去買菜,便會在院里問文箐:“今天買些芫荽回來可好?”

文箐一愣,為什么這個小佐料還問自己?雖不明所以,但想著陳嫂那必然是有個主意了,只是征求一下自己意見罷了,便點點頭。轉過頭去,偷偷地問于阿素,方知原來這個在古代,同蔥啊木耳香蕈一樣,嚴格地算來也屬于葷。

唉,守孝,到處受制。吃個飯,連這些佐料都得想想,太麻煩了。

七月半,據說是古代的“中元節”,也就是“鬼節”,很是隆重的。可是對于守孝的周家來說,因正好是周大人“斷七”才過,所以主持著給周大人作法事,給周老夫人燒香,給沈家老太爺和老夫人,以及徐姨娘的親娘上香,花了點錢,讓道士作了道場。

對于佛教徒來說,這個叫“盂蘭盆會節”,所以小綠和阿素說的時候,一個說中元節,一個說盂蘭盆會節,開始把文箐說暈了。最后終于明白兩個人是信仰不同叫法不一樣罷了。

關于明朝這個信仰問題,這里就涉及到好多東東了。鑒于從宋以后,這儒釋道已經結合的得緊密了,就說這上面提到的事種法事,都是道士和尚一起來,你念你的,我唱我的,都被叫來,都共同發財。只說說周家的這幾個人。

小綠與阿靜是虔誠的佛徒,而阿素卻有些信道教,這可能是與成長環境有關吧。小綠小時候家里是信佛的,而周家老太爺好莊道,就是周夫人娘家沈府祖上也信道甚于佛,不過是男人信道多些,后宅女人信佛多一點兒。最后因為道姑越來越多,所以這后宅女性信道的也多了。不過周夫人卻道、佛都信,從落難后,沒少抄佛經。

阿素的七夕節都在守孝,所以連這個也沒過,反正一家人都無心過節。栓子還道了句,中元節放河燈的話題,被陳嫂罵了,道:“人多成那樣,守好少爺,不許再出去胡鬧。”

小綠新婚,雖然說要和周家一起守孝,最后周夫人道:周家不外出,就由你們小夫婿同陳管事一起去放河燈吧。栓子豆子羨慕不已,卻又想到小姐少爺上次丟了,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事了,看河燈和少爺比起來,不值一提了。

對周夫人來說,日子就在看病,吃藥中度過,心情變化根據每日所思而變化;姨娘倒是每日清醒多了,也慢慢接受了周大人去世的這事,抱布娃娃還是經常,至少不象開始,丟不開手了,能讓人哄著去散步什么的。一切似乎有了好轉。

陳嫂勸周夫人:“老爺已經去了,只有盼著小姐和少爺了。小姐這般聰慧世間也是少有的,下個月也七歲生日,就是坐七望八了;少爺也恭謹,這些日子也開始懂事多了。以后的日子必會好起來,夫人您一定要想開點兒,可別太重心思了。老爺前幾年在任上,夫人一人在家帶小姐,不也一樣過日子嘛,在這里還能天天見著少爺。夫人為了小姐和少爺也得把身子養好。”

周夫人只流淚:“這同那不一樣。咳……老爺他上任,怎么都是我的依仗,周府哪個敢欺負我?如今沒了老爺,也只能低頭過。就是在這歸州還少點是非,咳……咳……咳……要是回到蘇州,只怕每日里必過不得安寧。我現如今能如何?終究只能盼文箐和文簡了。我總會……咳……想過來的,你放心。只是這病實在沒辦法。咳,咳……”

“夫人,這病經不得哀傷,醫士也說不可憂慮。不如每日里在院子里指點一下小姐,小姐每日里看著夫人也心疼,昨日里還與奴婢說,要是早點學會持家,會掙錢了,夫人也不至于操勞如此,病也許會好些。”

“她倒是人小心大,有這份心,就好了。也罷,這天氣倒不冷,在院子里想來不會過病給她,你……咳……讓她防著點。有些你教教她,有些我來說與她聽。只盼著她大了,能照顧好簡兒與姨娘,還有你們,我也可放心去了。姨娘現在這樣,不清不醒的,就算原來是個清醒的,也是個不知世事未從料理過的人,咳……咳……到時只也會坐吃山空,只能你們幫著經營維持家了。”

“夫人,小姐聰穎得緊,奴婢一提,小姐便能領會得了。而且少爺跟著小姐學了不少,我看將來必也是好的。夫人只管享福就是了。不如今天歇息好,明日里我陪你在院子里好好走走,你都許久沒去了。”陳嫂是百般開解,發現自己不如小姐會說話,雖能說到夫人心里去,可是不能逗夫人開心。而小姐卻總是一句簡單話也能讓所有人覺得開心,想來這便是小姐總能令人信服的地方。

比如七夕節那天——

自家兒子柱子一句話:“真可惜,那織女牛郎一年才只能相會一次,老天爺太不公了。”

當時家中所有人,都一下沒了言語,心情都沉重起來。結果小姐便在一邊笑著道:“這說得對,也不對。柱子你不妨這般想:便是這織女牛郎,尚能一年見一次,也是好的不是?再看你我能這樣坐在這里,一家人享受月華之光,吃喝皆有,便是一種福份。我記得端午節,卻有人因為災害而客走他鄉,無處容身,連浮萍都不如。咱家雖然也處他鄉,卻是一家人能團聚,有房可居。如此,便是比其他人要有幸多了。”頓了一頓,又補充道,“再者而言,人之生死禍福,雖是天定,卻是你我需得自救才是。”

柱子聽得,直點頭:“小姐,這般說,還真是有道理。”

阿素在旁敲了一下他腦袋,道“小姐說的這番道理,還需你評價?打你個不開竅。”

阿靜從旁邊扶著姨娘上完香過來,道:“小姐所說,哪里還能作假。就連小豆丁都知道小姐所言,必是好的。”豆子不好意思地摸摸腦袋,然后咧開了嘴傻笑。

文簡大聲地道:“姐姐最好了!最好的是我姐!”

文箐抱了文簡道:“你就最會拍馬。”

其他人都被說得有些開懷,開始還只想著“福份”一詞,后來聽得對比,方才知道小姐所意,相來是勸眾人惜福想開些,不要僅僅只看壞的一面。

周夫人也點點頭,覺得自己太過于沉浸在悲傷無望中,倒是對不起女兒這番心思。心里便打定了主意。便是文箐最后那一句,真似專門要對自己說的一般。

而這話,對于文箐來說,不過是簡單的一個換個角度看問題,不要以悲觀眼神來考量現實,而是要從樂觀一點狀態來鼓勵眾人。如果自己不幸,要看看那些比自己更不幸的人,沒到真正的生死存亡的時候,不要輕易放棄。這是她歷經拐賣事件之后最大的一個感受。

陳嫂想著小姐,便覺得生活有了奔頭,能讓家里人都覺得將來有個依靠,這種信心,漸漸地與日俱增。

周夫人開始便讓陳嫂教文箐看帳本,文箐頭疼不已,古代這帳沒有分門別類,全擠擠落落于一冊,原來所謂“流水帳"便是這般,真是好不花眼。難怪,古代的統計學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