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生活面面觀

前傳065 上街六——打發

前傳065上街六——打發

明朝生活面面觀前傳065上街六——打發

明朝生活面面觀前傳065上街六——打發。

()(奉上今日第二大更。多謝各位捧場!)

文箐也是義憤過頭,大腦沖血,才出言過激。確實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見楊氏母子衣著及形體,自然是一眼便認為受了虐待,哪里去想若不是翠嫂收留的話是否餓死?不過眼下她也是不管翠嫂說得是真是假,自己嘴里說出去的話便是潑出去的水,收不回來了。自己也是一個不慎,把自己架在這半空上了,而且自己又出風頭了。該死,一激動,忘了這是古代了,不是言論自由的現代了,所幸還沒說出平等自由等話語來。她也是一身冷汗。

這時,劉長老既知是周家的人,雖然周大人去世了,可畢竟周家與官府有往來,比自己這些老百姓來要會找交道得多,得罪不起的。又見周家小姐果然不同凡響,聽巡差的要過來了,不如息事寧人算了。自己要作公一次。雖說得罪翠嫂,沒了早點,但也可能讓坊里人覺得自己可信,只是說話卻也不能明著得罪這胖子。權衡完畢,于是挺一挺老腰桿,站起來道:“翠娘子,依老頭我看,你這行善積德是個好事,你家漢子不在家,你婦道人家雖說作不得主,可如今這事要不了了,豈不是日后天天煩惱?不如再積個德,就打發走這母子倆,他們愛去哪去哪,省得在這里讓你添堵。”

翠嫂原還想這老頭子幫自己一把的,不幫倒還好,卻反而也讓自己放了她去,真是氣惱。有楊氏干些粗活,自家好不容易輕快些,便被這幫閑人給擠弄得難受。雖心有不甘,可是前面被文箐阿素激得個“不放人,便是作賊心虛”,見一干人等只看著自己,想著這老頭好歹說話是給自己架了把梯子,順個臺階還能下得來。便也哼哧道:“不是我不想放,原先我也要打發走,她卻是賴在這里。如今想來。我這做了善事卻得惡名,實實讓我生氣。既然老爹發話,我也不計較于他。”隨手又拿起杖子,狠狠地掃一眼楊氏母子,嚇得那二人發抖,地甩出幾句來,“你這兩賤人,便馬上離開我這店里!我這店是再不敢收留了!快走!”作勢就驅趕起二人。

楊氏見錢財要不回,賴在這里,雖然有一片瓦遮身,卻日日連累兒子也受苦,想離開這里,又能到哪里找到一個饅頭度日?好不惆悵。便嗚嗚咽咽地哭將起來。被翠嫂大手一撥拉,踉踉蹌蹌地差點兒摔個跟頭,才想得起來還有幾件舊衣衫在后院里,便叫著要衫子。

翠嫂這時恨不得一棒子打死她才好,哪里管這個,直罵她是存心要去自家院里拐些值錢的物事走。

人群里有婦人見得,便也替她討個饒道:“翠嫂,她那衫子既然破了,你留著也無用。扔了還費事。不如一并打發于她便是。”

翠嫂此時不想給眾人留下話柄,恨恨轉身,熊挪般地去了后院。

楊氏這里卻期期艾艾,可憐兮兮地哭道:“多謝各位相助。只是,如今,我母子倆卻是流落街頭,卻如何是好啊?”說得那個無助,語音悲戚,聞者動容,她又“苦命的兒啊”哭上了。

此時文箐突然有種膩煩了感覺。一灘爛泥,惡心巴拉的,被自己踩了一腳,差點兒滑一跤,爛泥還纏上來了。奈何圍觀的人沒散,想出去,也不好擠。

有人道實在不濟,去養濟院去試試,再不濟,去道觀看看。還有人也站出來出了主意道:“碼頭塌房那兒,倒有一個半塌了的,加點兒草,也能住個人。我看這楊娘子要自謀生計,不如到那處沒人管的地方住了,再在碼頭找點兒活計還是行的,這一日兩餐也能填個肚子,不至餓死。”

這時阿素方過來,掏了錢袋,將五十貫鈔并十來文銅錢交于楊氏,讓她去置一些物事去碼頭塌房過日子。文箐想想身上陳嫂給準備的錢鈔。便也掏了出來于她。眾人見兩個娘子甚是大方,紛紛跟著也掏了幾文銅錢。

楊氏接了錢,她家小兒也跪在那里,陪著一起在地上直磕頭。

翠嫂卷了兩件破衫子出來,見得楊氏手里正拿著滿把鈔,小孩衫子兜著銅錢,便眼睛錯也不錯地看著,心里暗悔剛才不該答應得太早了,否則這錢便是自個兒的了。此時也不能上前去搶,更不能再喊打喊殺的了,把手上的衫子就擲向楊氏,再也不客氣地罵道:“你欠我的吃食錢呢?如今有錢了,是否也該付些了?”

楊氏一聽,自家以前的錢討不回來,現在這可是自己好不容易得來的救命錢,哪里肯給?急著用破衣裳裹了錢,便緊緊抱在懷里,哭道:“東家,你適才已道放了我母子倆,往日那些錢財我也不要了,如今這只是我的救命錢了……你要吃食錢,便當我每日做工償了如何?”她家兒子也兜得緊緊的,恨恨地看著翠嫂。

楊氏這一番哭,讓這群圍觀的人更覺翠嫂必是得過她家錢財的。越發可憐她,有人勸翠嫂別再計較這幾貫鈔,尚不夠幾天的吃食,何必落個惡名?

翠嫂見無法再謀錢財,拿了杖子,急步走到店門口,到楊氏面前惡狠狠地道:“快滾出老娘店!休得再污了老娘眼!”

文箐突然想到這翠嫂要是等眾人一走,再找楊氏的麻煩可不壞事?只怕嚴重點兒,可能就兩條人命了。想到周夫人上次處理船家的那一招,忙呼道:“這店家還真是行善了,那位楊氏嬸子。你還不謝過!你在這里既與人無怨無仇,唯有今日同店家有點兒沖突,既然事情了了,想來你是會平平安安地在這歸州討生活了。”

說完,意味深長地看了一下胖婦人。那翠嫂確實是打了些主意要討些錢回去的,沒想到文箐這些話,卻將楊氏平安與否都算到自己頭上了。知道自己這次是踢了鐵板了。

真個是:“終日打鷹,一朝反被鷹啄了眼。”

劉長老聽了這句,暗里抹了把汗,幸虧自己沒幫翠嫂,要不然反受其累,最后要是被周家小姐反刺幾下,只怕老臉不保了。忙偷身而起,便要離開。

巡街的過來了,吆喝道:“莫不是行乞的?不知不讓當街行乞么?!休得亂了秩序!”

其他人都忙忙散去,有人解釋道不是乞兒,是個落難婦人罷了。

楊氏哭哭啼啼地便帶了兒子,忙忙地往外走,自有人給她指路養濟院在何處。他家兒子被她牽著,邊走邊回頭,感激地看向這一高一矮兩位小姐的背影,

文箐與阿素經過這一出,也沒了心情談笑。文箐心想阿素是自己逼了她出頭,心里過意不去,便道歉,低聲道:“好姐姐,今日連累你了,我這廂給姐姐陪不是的。下次一定不這般沖動了,姐姐便原諒我這次吧。”

阿素不滿地道:“小姐,方才你出頭的,可把我擔心死了。只是你日后要行善,也得打聽清楚了。我看楊氏是個想靠人的,就怕她曉得了周家好善行義的名聲,明日再找上門來,賴在咱們家如何是好?這些事,你我休要再管得。”

文箐一聽阿素著惱了,忙討好她:“是。都聽阿素姐姐的。只是姐姐這次你幫了她,說不定老天爺見了,改日便許你個好姻緣。再說,便是母親在這里,只怕也是會大力相幫于她的。”見阿素羞紅了臉,終于又拿周夫人名頭堵了她的嘴。走了十來米,又問阿素:“姐姐,這秋日來了,我見她衣裳很是破舊,如何過得了冬?”

阿素現在心里七上八下地,今天這事必又會在歸州傳起來,只怕自家阿姆必是饒不過自己了,哪里還有心思再去想以后?雖不落忍,奈何自己也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只哄了她道:“小姐,她都養兒育女的人了,自是會找個差事來,再不濟,自有衙門里的養濟院,或者歸音寺等地方接濟于她。咱們家現下也不是救濟的時候。小姐,快莫要操她人的心了。你要領了回家,夫人正大病,如何不擔心外面的人與事?哪里還能靜養?今次這事,我自也不會同家里人再提及。”

這是文箐第二次聽到“養濟院”的事了,有心再問,卻見阿素已生起小氣來,只得轉移話題,哄了她不再計較今日自己的魯莽。

阿素卻道耽誤太多時間了,只怕回去阿姆都從小綠家回來了,別再挨罵了,催著小姐快快去買了書便回家。文箐也是想擺脫剛才的心緒,一聽阿素還樂意陪自己去,想著自己一早決定要學的內容,如今可算是找到機會了,此外以后再有事,自己或有不小心說漏了嘴的地方,也能說是從書上看到的了。

歸州這里唯一的書鋪,不大,書卻是五花八門的。問有無稼穡類的書,伙計拿了《種樹書》、《農書輯要》、《四時農政》。阿靜問可有什么雜記,伙計把阿素和文箐帶到那個書架,文箐左翻翻,右翻翻,在旁邊一個書架上找到了《九章算術》《周髀算經》,后來又翻到了《夢溪筆談》、《齊民要術》,那邊阿素原還聽過文箐說什么《論語》,就讓店家幫找一卷。一下子就是七本書,結果要價四百七十七貫鈔。文箐一聽,傻了眼了。古代的書這么貴?小五兩銀子呢!

阿素看向文箐,再問具體價格,最后就買了三本,《夢溪筆談》、《齊民要術》、《種樹書》,居然才一百五十七貫。原來是農書買的人少。而流量多的那些書,自然貴些,店家好賺些,這農書印了,卻很少有人買,屬于賣不動的書。

文箐聽得伙計這番解釋,便道:這書都屬于賣不動的,一次買這么多,何不便宜了?最后少了兩貫,又讓店家送了兩刀紙。第一次同小商小販砍價,心理良好。

想著周夫人的病,便問有沒有醫書,最好是有揉搓穴位的。文箐搞不清“按摩”這詞還有沒有造出來,所以也不敢說出來。

店小二聽得也不清楚,正好掌柜的下樓來,道:“小娘子說的便是‘按摩’的法子吧?聽著這書好象是《備急千金要方》,好似有一套,不過銀錢卻是貴的,這書自是難得。”說完還仔細打量了一下阿素兩人。

文箐讓阿素問到底要幾多錢才賣?卻是至少要四五百多貫才賣,還道得找找才是,今日是沒辦法了。

阿素想著這是小姐要送給周夫人的禮,雖是不解小姐又從何所知這些,但事關夫人便是頭等大事,也不考慮銀錢了,只讓書店老板找到書了,送至周家便是,到時再付銀錢。書店老板自是答允,應承待找著了即日便送去。

文箐心中另有打算,想著從她穿越到這里,除了第一次是高燒醒來,從船家討債,到拐賣,上公堂,到剛才的“牽羊婆子”事件,哪一宗都離不開律法條文,這個對自己太關鍵了。結果一問,唉,結果大失所望,原來古代這類書印得并不多,到歸州這個地界,就更是稀少了。阿素很驚訝地看小姐一眼,便安慰道:“無妨,這個只待回蘇州,老太爺那個院子里便是書,《大明律》必不會少。”

掌柜的感嘆一聲道:“這要早先年說到《大誥》,那必是家家都有,只是如今,按《大誥》來講的也少了,拿這書也沒多大用處了。小姐還是回家再瞧吧。”

文箐不懂《大誥》是什么一部書,但想來也是律書,只是時間有限,也不便于在這里再打聽。只得記在心里,以后一定去找來看看。

兩人又掛念著三個男孩在家守著院里那兩方小天地,沒出門,也是可憐。見得路邊有賣小玩意的,便買了三個小馬彩陶。

邊走邊粗粗地看一眼街道兩旁,鋪面不是太多,這條街上十多家。阿素根本看不入眼這些,道是成都府或者蘇州,比這不知繁華多少!被她這一打擊,文箐不僅是沒了游覽興致,而且連談這些方面的興致都沒了。又怕陳嫂早回去了,在家同夫人一起擔心牽掛自己,加上阿素老記掛著需做午飯,便急急地往家趕。

經過“牽羊婆子”的事,心情有些沉重,卻又相互故作輕松,兩人這一路走,一路說。將要進到通往自家院子的巷子口時,便見到一些人在自家院門口圍觀,似有個尖利的女聲在罵,不知家里發生何事了?

難道是胖婦人找上門來算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