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生活面面觀

下文190 太姨娘訓兩媳

明朝生活面面觀第一卷下文190太姨娘訓兩媳一文錢員外

明朝生活面面觀

第一卷下文190太姨娘訓兩媳

鄧氏聽說方才三嫂李氏來過,卻是被劉氏給訓回去了。心里便是暗樂:活該,叫你在自己面前耍威風總有人能治住你的

其實,李氏在劉氏面前挨罵,實際上挺冤的。可是再冤,也賴她心眼兒小,看得地方真如鼠目,她一心想著要分家了,就是真正的能做主了,可以不用事事報備于劉氏了。人一旦有了這些想法,便在某些言行上會大意起來,而她大意的就是:忘了周同是劉氏最敏感的那根神經。

她本想就鄧知弦來打秋風一事在劉氏面前告一狀,哪知沒說好,才出口幾句,卻反把自己折騰進去了。究其原因,就是氣憤當頭,便少了往常的謹慎,一心想在姨娘面前尋個公道,告狀時一不小心地,提到家里現今支出的錢是越來越多,掙錢的是少了,又說了一句四弟年前支了一大筆錢,竟是為伯母買了份大壽禮。

于是,只這一句,捅了個大馬蜂窩。

劉氏懷著周騰時,因為是第一胎,那時周騰也不過是個胎兒,卻在肚里沒少折騰劉氏,生下了,又是出大出血,差點兒沒要了劉氏的命。穩婆都說日后是再難有其他少爺了。可是,未隔一年,卻異想不到再次懷上了孕,這是個大驚喜。更為特別地是周同在娘胎里就乖覺異常,劉氏妊娠時也無多大反應了,先時懷著周騰嘔得那個撕心裂肺,可是到了二胎時竟是能吃能喝,前后兩次對比,那是天壤之別。于是打從娘胎里周同就得了劉氏特別的喜愛,一直到周同出生,受到的疼愛只有多沒有少的。周同既是意外驚喜,卻是早產了,這讓劉氏更是心疼,把所有精力全花在了周同身上,而忽略了才一歲多的周騰。

隨著年紀增大,大凡老人們都偏寵小的,劉氏更是顯著。而周騰既做為兄長,自是被要求必須甚么事兒都讓著弟弟周同。尤其是眼下,周騰會經營,那就該辛苦些,弟弟不原意這些外務,劉氏認為這是老天的意愿——小兒子天生就是享福的命。

是故,周同于劉氏來說,那便真是心肝尖兒,無論哪個也說不得,更是罵不得的,便是她親生的周騰,也不能在劉氏面前說半點兒弟弟的壞話,否則劉氏也一樣不高興,會指責周騰:“兄友弟恭”,兄不友,弟卻恭,何其不幸?

如今,劉氏一聽李氏說花出去的多進來的錢少,而李氏卻單單提了周同花錢的事,便滿心不悅,認為那是周騰掙錢少,卻還嫌棄弟弟花幾個錢。訓道:“你四弟拿了錢,可是為家里人花的?既是長房伯母大壽,人人都曉得咱家老爺過世了,如今只有倚仗長房了,送份大禮過去才是正經。偏你小家子氣,不曉世事,竟算計這點子錢?你四弟花這點錢,難道家就敗沒了?”

若是往日,李氏或許只挨這幾句訓便沒了。可是偏這幾日天氣好轉,劉氏精神亦好了許多,鼻竇炎犯得少,故而現下說話雖然還有點甕聲甕氣,可是比年前好多了,于是開始滔滔不絕數落起李氏來。打從李氏成親進周家的門說起,一直說到如今。又扯上了文箐。

劉氏當然不是想幫文箐,只是這事,卻是鮑氏來送飯時提及四小姐打賞的事,劉氏以為是李氏給的錢,便想著查查到底給了多少。可是前日一翻帳本,并沒有支出這一項。而在長房過壽那日,彭氏與雷氏在走道上說話時,便提到了月例,說家里現在有月例,還是多賴沈氏,要不然,誰手頭上都沒有一絲活絡,然后又說起大年端日給文箐姐弟的紅包。這些話便多少落在正巧去給魏氏拜壽的劉氏耳里,她心頭一緊,因為劉氏在帳上看到的是李氏對文箐姐弟存了算計,這要是落到長房耳里,到時為難的必是自己。畢竟現下家還沒分,在外頭人看來,還是自己在作主,李氏只是暫代而已。

說到月例錢,劉氏亦想起來了,沈氏嫁進周家,見得女人們都是伸著手向男人討要錢,便先從自己私房錢里給大家送了些錢,后來借著某事,又在周復與龐氏面前提出,不若每個月都給女人們發一點月錢。這一下子,立時便讓后宅女人們都輕松了。長房魏氏雖是不滿二房如此,不過有了錢,她也自在多了,只是長房的月例到如今也不過是幾十貫鈔,遠不如二房這邊多。

因李氏提了周同大手大腳,聽到劉氏耳里,便好似李氏所說的話,等同于說家就要被周同敗沒了一般,很是逆耳。于是數落起李氏來:“你四弟再花錢,那也是花得實是必要。不象某些人,摳著省著便是該給的愣是不給,我要傳出去,我們家名聲都要給壞了。”見李氏仍不自省,于是提高了音量道:“怎么,你這是同我裝傻充愣呢?上月的月例錢,你可是給了文箐姐弟?還是你算到了自己私房中了?怎么著,當年你能收下你二嫂的,現下倒是忘了給侄兒侄女了?沒想到,不幾年功夫,你倒是忘本了。”

這就是舊事,扯起來,得說李氏嫁進周家說起。李氏進門的時候,也是月末,而周夫人擔心她是新婦,要打賞下人,得些體面,卻是馬上補了月例于她。如此,依周夫人的慣例,文箐年前最后三日歸家,那也需得給月例錢。而李氏年前二十九那日,被她氣得都沒吃飯,故而年三十那日,本來是要將臘月的這個月例錢補發于文箐姐弟,偏偏就沒給。

李氏被姨娘說到這點子舊事,面紅耳赤,辯解道:“姨娘,息怒。這,文箐的月例,實在年底事多,兒媳是忙忘了,并非有意。我回屋后,便與他們。”

劉氏才不關心她最后給沒給呢,她本不是為了文箐討公道的,不過是抓李氏的痛腳罷了,誰叫李氏說周同的不好?接著,再聽李氏提起鄧知弦來打秋風一事,她自然也曉得,也有所厭惡。不過在她看來,對這種人,打發點吃食,送一兩塊布料,應付便可,也沒必要掃人家的面子。說出去了,鄧家難做人,只周家同樣得了慳吝的惡名。

劉氏訓道:“你這是嫌貧愛富。你母親家現下日子好過些,還不多虧我們周家?如今弟媳家,舅爺不過是年少不經事,家道敗落,你不幫,反而在旁邊說風涼話,這是親戚之間的禮儀么?你在娘家便是受的這般教導?你……”

李氏有好多事還沒得及說,只因今日說錯一句話,卻要聽劉氏這么多數落,心里怨氣更重,如今是恨著周同與鄧氏了。可是她終歸想著劉氏名義上是姨娘,老夫人早不在了,周家連周鴻也不在了,劉氏說到底那是自家男人周騰的親娘,只能低頭老實地挨訓。

偏這時候,聽得劉氏冷聲問道:“我怎么聽這院里動靜,說是你想著趕緊分家?”她還有十分介意的事,未說出來口來。那就是——

從韋婆子嘴里得知,李氏不僅三番五次鬧著要分家,而且還想把自己所倚仗的人趕了出去。比如韋氏。她認為韋家人做得不錯,可李氏要是分了家,卻把自己的舊人趕走,讓她想到了昔年自己對龐氏的舊人。心里便是十分不是滋味:李氏這般性急,將不把自己放在眼里,自己還活著呢

李氏大驚。分家她早就是想了,上次沒分成,自是有劉氏的一份阻撓在。如今,姨娘提這事,是要警告自己了?

劉氏不想小兒子周同沒有依靠,而且理所當然的認為周騰為兄長,就有責任照顧好弟弟。不分家,周騰顧念親兄弟情份,想來不會私吞了弟弟的家業。可是,李氏卻不是個省心的,定會盤算來盤算去。隨著周騰兒女漸長,支出也會越來越多,有李氏在一旁吹枕頭風,難免不起私心。若是自己身子病重,哪日撒手,誰曉得周同還能得多少?

可若是為了來日不被李氏算計了去,還是趁早分家好。可一旦分了家,劉氏其實是心知肚明,周同只出不進,又有鄧氏那個娘家以及不安分的妻弟在,讓他們單過,自是放心不下。思來想去,就想著為小兒周同尋一個可靠的人幫襯著,偏身邊信得過的韋管家卻不是十分會經營的;而那個十分會經營的老周管家卻是原來老夫人龐氏的心腹,向來不討自己喜,幾年前借機遣了他,如今想來是記恨自己,定不會幫周同。

劉氏兩難。最終也沒決定,還是認為自己在一日,周騰便不敢對弟弟如何,李氏也不敢要甚么鬼主意,于是在沒給周同找到好幫手時,她也不愿放手。

李氏揣摩著劉氏的心思,明白她當然是想幫小兒子,卻又發愁:到得分家p這時,劉氏會不會幫著周同多要一些家業?要是長輩說話了,自己還真不好反駁。顯然,還是大伯在,分家公道些。她又急又快地道:“姨娘這是打哪聽來的?定是下人們在亂嚼舌根呢。方才我同弟妹還在說這事,弟妹也說不分家。”

劉氏緊盯著李氏,但凡李氏要撒謊時,必會說話很快。“不是便好,你少給我要歪主意。家,如今是你在管,可我還沒老糊涂……”

劉氏打發了李氏出去,便想著這分家是早晚的事,李氏越心虛,越是說明急著分家。自己能攔了一次兩次,卻攔不了一世。她發愁,得趕緊著替小兒子尋一管家才是。若是實在不行,只能讓韋大去幫周同了。她重重地嘆口氣,卻讓韋婆子去請了四奶奶過來。

鄧氏見韋婆子過來,便尋思著姨娘是不是同自己要談分家的事?只是,哪里想到要談的卻是周同的事。

劉氏終于曉得,大年那天,周同與鄧氏吵了嘴,才怒而出屋,否則哪會再次摔斷腿?

李氏不是劉氏所選,因此并不十分得劉氏所喜愛。當年徐氏一事,鬧得家里沸沸騰騰,為周同的婚事,劉氏沒少花心思,而鄧氏,真是她千挑萬選得來的,自認為是該合兒子的意。然后成親后,鄧氏也一舉生得龍鳳胎,很合她旺家的命相,加之文籌文筠也不傻,能說會道,尤其是討得她歡喜,于是劉氏看鄧氏,也是覺得很合意。

可偏偏是這么一個讓自己都稱心如意的兒媳,卻是個醋桶子,極易受人挑撥,吃那些沒影的干醋。問題是這醋真吃不得,一吃起來,被人曉得了,便是親弟對兄長內室有圖謀,徐氏的名聲先放一邊,劉氏著緊的是:這不是敗壞周同的名聲嗎?

她現下有些后悔,早知當日,就一定要鬧著讓徐氏與周同成親了,何苦要死要活地去阻止?當然,她阻止也不管用,人家周鴻有意了,那是嫡子,周復心疼嫡子,而所喜愛的庶子周同也放到了一旁。正是那個時候,她才心生不平:為人一團和氣的周復,好似十分看重最小的兒子周同,平素里對著嫡子周鴻時,卻是疾言厲色,指責這個不妥那處不甚好,沒少對周鴻發脾氣,搞得親生父子在她看來,一碰面好似便如水濺進了油鍋。原來,哪個是真喜歡,到了關鍵時刻她才看出來——徐氏給了周鴻做姨娘。甚至周鴻因徐氏的身份吃了官司,而周復也沒有再指責,反而是幫襯著四處求人,臨了,也只說一聲:“他還是象他娘啊,倔得要死。”

周復去世了,周鴻沒了,以前周復對周鴻的教訓,她先時還暗里洋洋得意,自己兒子周同可不比周鴻更得父親喜愛。可是,到得今日,思來,竟是:愛子之深,責子之切。

鄧氏終究不是徐氏,自家兒子甚么心思,自己最是明白。劉氏不怪周同,只怨怪鄧氏嫁作周家婦,卻是半點兒不懂這些規矩。如是自己也同她一般吃醋,那早就沒有活頭了?周復表面上不喜龐氏,可為何這么多年來,卻容不得其他人對龐氏有任何一句不滿?甚至于魏氏有次指責龐氏幾句,周復卻親自到周敘面前承擔是自己的錯。龐氏的那處房子還依舊保持?臨死了,還一再交待,這房子是龐氏要留給文簡的。

劉氏見鄧氏吃醋,自己心里亦酸楚萬分,思緒突如傾盆大雨,沖去了葉面上在塵泥,那些點滴舊事,也悉數如葉上脈落,一條條都清楚分明起來。

劉氏訓鄧氏不識體統,無賢婦之德,只有妒婦之能,她所言字字皆剜鄧氏之心。鄧氏早就后悔那日一沒忍住,向周同發作,有失婦德,可是如今聽著劉氏把這些一一放大,越發覺得委屈。

可是,關于徐氏,那自然是公認的美人,她亦見過,不過那時她不以為意,自認為不輸其多少顏色。可是如今徐氏沒了,可她卻開始計較上了:憑甚么,徐氏不過是可憐些,卻得了周家兩兄弟的愛護?而自己只要周同一個,卻還得不全?當年的好多事,比如周同周鴻兄弟二人遇徐氏的經過,徐氏得救的經過,被周鴻作為妾室的內里細節,如今是沒人提,她也不可能清楚。在鄧氏看來,她認為錯在周同,他本就不該肖想兄長內室之人。

劉氏不會想到鄧氏的委屈,她訓完了鄧氏的婦德之后,又說起鄧氏娘家人,當然是鄧知弦了。劉氏不滿地道:“家再大,分作幾份,落到同兒名下的也沒多少了。就算來日分家,可這些地啊屋子啊,那也是打上周家烙印的,可沒有改姓的道理。”

鄧氏只低頭輕聲應“是”,此時她眼眶里滿是淚水,只可著勁兒憋著。

劉氏又敲打了她好一陣,猛不丁里就問出一句:“我怎么聽說,你弟來慶壽,卻是慶到嚴氏那邊去了?”

自己也才方才曉得此事,怎么姨娘就知道了?鄧氏嚇得慌張地抬頭看,屋里只有劉氏,韋婆子與丁氏都在外間,是哪個嚼舌根的這么快?

劉氏卻她這模樣,心里清楚,怒道:“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你弟弟同那一房走一起,吆三喝四的,二房也不止周成周盛兩兄弟,誰家來甚么人,還不一清二楚?我雖不管事了,可這些事,自會有人到我面前說來。”

鄧氏想擺脫嫌疑,忙解釋道:“姨娘,我弟此次真是無心。我娘家同嚴氏是有些沾親帶故,可是兒媳卻是明白,文簡才是我親侄兒,我斷斷不會……”

劉氏卻不想多聽她廢話,她只所以關心這些事,不過是因為鄧氏是她兒媳,而她不想由此被鄧知弦連帶著卷進到是非里。否是魏氏又要找她算帳了。魏氏認為自己替周復這邊的子孫出頭,要是曉得了,這邊卻與周成那邊來往過密,到時會發甚么大火,可是沒法預料的。

劉氏好一頓訓鄧氏,她今日講話太多,唇干舌躁的,終于講得累了,便擺手對鄧氏道:“我怎么就看走眼了呢?原來以為你是個識大體的,卻不料……你好自為知。只是你若再找同兒無理取鬧,半點兒不守婦德,自有家法。”

這話被鄧氏聽了,打了一個寒顫,又惱又怒地回自家屋里,哭了鬧了之后,也只能洗把面,繼續。

鄧氏因為鄧知弦一事,再有劉氏的警告,還有李氏的刻薄,都讓她再次明白,自己也唯有靠周同才會使別人瞧得息自己。只想著自己不出頭鬧分家的事,于是窩在自己屋里,除卻必要的應酬,便一心一意打理起周同的飲食,收斂了酸醋,服侍得周同無微不于。有心想放下一切,與周同好好過日子,再不理會李氏,免得那她再挑刺,在姨娘面前告自己的狀。

世事難料,套句話來說,“樹欲靜,風不止。”不過隔了兩日光景,卻有些事逼著她,不得不低頭,反而求到李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