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輔是個嬌氣包

第四十一章 探聽消息

(女生文學)

頭一年過年因為魏家窮,也沒去管別人家吃啥,他們能有一鍋肉就不錯了。

這一次過年家里不但雞鴨肉都有,還專門讓大寶帶著祭品去祠堂祭祖,并且在魏家父母的墳前也燒了三大堆紙。

初二那天,兩個姐姐都回了娘家,魏瑧和四花兒動手做了一大桌子的菜,讓兩個姐姐第一次享受到姑奶奶回娘家的待遇。

那天晚上,大姐大姐夫回去他們家老房子住,二姐二姐夫則留了下來。

吃過晚飯,魏瑧讓小牙去請了大姐夫過來,關著門開始分錢。

“這錢不能要,這是你掙下的,留給你和四花兒做嫁妝,還有大寶讀書也很耗錢。”

“大姐夫的好意妹妹自然明白,之前去鎮上也多虧了兩位姐夫幫忙才能落腳。現在有了固定的收益進項,早前說好的分配方案就該照著來。無規矩不成方圓,正是因為大姐夫二姐夫仁義,所以才更要把帳算清楚,不能因為這些小事,傷了姊妹間的情分。”

魏瑧都把話說到這兒了,兩位姐夫也不好再推拒,只是紛紛表明,這錢是自家媳婦的私房,由她們掌管便是。

錢歸誰管,魏瑧也管不著,她只負責把該分配的分下去。

賬本拿出來一翻,算盤一撥,誰家多少清清楚楚。

二姐夫雖然認得幾個字,但是算賬這回事還是讓他有些頭大。倒是大姐夫對魏瑧的賬本很感興趣。

當然,感興趣的不是她記錄的錢數,而是記賬的方法。

舊時記賬都是流水賬,而魏瑧采用的方法脫胎于借貸法,一眼看過去就明明白白,計算起來也很方便,不需要在每頁的帳腳下做標記就能知道紕漏出在哪一步。

分錢就讓四花和大花兒二花兒去數了,大姐夫拉著魏瑧詳細問這賬本借貸是如何分辨的,旁邊小牙也探著腦袋聽魏瑧講解。

二姐夫對這個沒興趣,他就在一邊幫忙修補東西。

一家人待在暖和的堂屋里,一個都不少,整整齊齊的感覺真的太棒了。

次日清晨,來魏家拜年的小孩子不少。

因為魏家長輩都不在了,家里做主的就魏瑧。二花雖然是姐姐,但是她已經出嫁,身為姑奶奶的她是沒辦法在娘家接受別人家來拜年的。

雖然不能接受別人來拜年,但是下廚幫忙煮甜湯是她的活。

這邊都是這樣的規矩,來拜年的人,帶了東西過來的,都會坐下來吃一碗甜湯。

甜湯大部分人家都是搓的花生大小的糯米丸子加飴糖煮的。魏瑧家里用料更好,紅砂糖、醪糟、指頭大的糯米丸子,盛碗里之后,還會在上面再撒幾顆糖桂花。

糖桂花是魏瑧帶著妹妹自己動手做的。

鎮上作坊旁邊有棵桂花樹,去年秋天的時候,她就專門讓大嫂子的兩個弟弟幫忙給打了不少桂花下來。洗干凈晾干之后,用陶罐一層花一層蜜的封了三罐子。送了一罐給鎮長夫人,剩下兩罐就留著自家吃。

蜜是去山里掏的野蜂蜜,花了些錢,但絕對值得。

這不,開年的甜湯就讓全村羨慕得不行,還有嬸子嫂子們過來求教怎么做糖桂花。

其實說起來,他們這鄉下比城里好的是上山掏蜂蜜可以不花錢,但生手不行,容易被蟄。之前給魏瑧掏蜂蜜的,就是二姐夫村里一個老樵夫,掏了幾十年的蜂窩了,手藝特熟,即便如此還時常被蟄。

除了糖桂花外,他們家的糯米丸子也比別人家的好吃。

說到這個,就不得不說這糯米丸子還是魏瑧第一次做,用的是江南一帶做元宵的法子,只是個頭沒有那么大,用的也不全然是純糯米。

即便是次一等,也比其他家搓出來的丸子看著要漂亮,吃著還不糊湯。

“這魏家三花兒自打醒了之后可真是個招財童子的相,你們看看,這才一年,人家就掙了多少了。”

“別說她家,就她家隔壁的張老三家里不也跟著發達了?聽說他們家倆兒子幫人送貨就能掙不少。還是近鄰好,什么好處都能搶在前面。”

“切,瞧你們說的。”旁邊有大嫂子嗤笑一聲,“你們看看她家對面張大家的,該近了吧,結果呢?所以啊,近啊遠的無所謂,做人不能做虧心事才是真的。”

可不,雖說最早跟著魏家發達的是隔壁張三,但是村里但凡當年對魏家有過幫助的,誰家沒享受到回報?前次鎮上作坊招工,那么多人去搶這活,老村長安排了一部分,還有一部分可不就是魏家三花兒給介紹去的。

“再說了,你們看看她家大花兒的婆家。兄弟幾個里面,對大嫂好的老五老六過得如何,那兩個慣愛擠兌大花兒的現在咋樣?”

一群人聚在一塊兒就會八卦。反正過年也沒有農活,不就是走動竄西的好時候么。

女人們八卦,男人也不逞多讓。

只是他們八卦的又不一樣了,所有人都盯著魏家的茶山。

茶山那么大面積,肯定不可能就魏家姐妹自己做。雖說請了兩位老師傅照管,但其他雜活還得要人干。他們也不說在魏家打長工,就想著能在農閑時候,去魏家掙幾口吃喝錢就心滿意足了。

這件事魏瑧直接拜托給大姐夫在做,分了一成的干股給他。另外二姐夫也有一成干股,是讓他找人幫忙打些野味和采集山珍的。

都打算做茶膳了,原材料肯定要早一點準備。野味可以現打,山珍得提前跟別人說定。

和他們村以農耕為主不同,二姐夫的村子是半農半獵。

年輕人們還在為來年掙錢煩惱的時候,幾位族老和村里能說得上話的各家當家人,在祠堂里討論起了自衛隊的事情。

“這事可不小,鎮上能同意?”

“現在還不知,但是我讓老五去打探的消息,說靠南的幾個村鎮已經有所準備了,這消息應該不會假。”

農人一怕天災,二怕人禍。眼看著日子慢慢好起來,突然又說有可能發生暴亂,幾個年紀稍微小點的,頓時沉不住氣,慌亂的看向老村長。

“別急,能不能鬧到這里來還不一定。”二族老出聲安慰,“不過提前做好準備,就算真的有事發生,也不至于手忙腳亂。”

祠堂里七嘴八舌討論起來,不多會,幾個年輕一點的當家人做出決定,他們打算借送貨之名前往南邊探聽消息。

“也好,可順河而下直到簡州。簡州那處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如果真有事情發生,簡州的消息肯定比其他地方要快。”

老村長拍板決定,不等開年,過了十五就讓人備貨,五族老帶著人親自去簡州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