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戴個小魚塘

004 鯽魚-紅燒鯽魚

PS:今天更新又要晚了,先奉上一道菜譜,正文晚上再來!

——————

鯽魚又叫河鯽、鮒魚、喜頭、鯽瓜子、喜頭魚、海附魚、童子鯽、鯖

釣魚是江蘇人,在上海也很多年了,感覺這邊最常見的就是鯽魚,價格實惠,魚也好吃,以前去東北的時候,感覺那邊鯉魚就比較多,個頭也大。

鯽魚的個頭通常不會太大,可能因為常見的緣故,也不大上臺面,最常見的做法就是紅燒,還有做魚湯。

一、紅燒鯽魚的做法

菜系及功效:私家菜青少年食譜接觸化學毒素人員食譜健脾開胃食譜營養不良食譜

口味:咸鮮味

工藝:干燒

制作材料:

主料:鯽魚250克

輔料:豬肉(肥瘦)50克(釣魚按:釣魚沒這么做過)

調料:姜10克,大蒜(白皮)10克,大蔥5克,白砂糖5克,料酒5克,豆瓣醬15克,醬油10克,味精2克,醋10克,植物油40克

1.將鯽魚去鱗、腮及內臟,洗凈后立即將魚抹干;

2.在魚身兩面劃幾刀,刀口深達魚骨;

3.油鍋放植物油加熱,油將沸時放入鯽魚,待兩面金黃時取出魚;

4.原鍋中放入生豬肉末炒散后,加入豆瓣醬、姜蒜末,炒幾下,將魚重新放入,加入料酒、醬油、白糖,并加一些清水(以淹沒魚身為度),用微火燒燉,直至汁將盡時,盛入盤內;

5.將蔥、味精、醋攪勻,澆在魚身上即成。

(釣魚:感覺放一些香菜也很好吃,喜歡吃熟一點的就早放,喜歡吃生的就最后放。還有蒜瓣,整粒的放著煮也很好吃,小時候最喜歡吃了;還有最后的湯,也喜歡多留一點,特別是冬天的魚凍也會很好吃。)

制作要訣:

炸魚時,切忌過火、炸焦,油炸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在高溫油炸過程中產生有毒物質。

二、鯽魚知識介紹:

鯽魚又名鮒魚,別稱喜頭,為鯉科動物,產于全國各地。鯽魚俗稱鯽瓜子,肉味鮮美,肉質細嫩,它營養全面,含蛋白質多,脂肪少,食之鮮而不膩,略感甜味;它是一種適應性很強的魚類,棲于江河,湖泊、池沼、河渠中,尤以水草叢生的淺水湖和池塘較多,鯽魚四季均產,但以2~4月和8~12月產的最肥。鯽魚體側扁而高,體較小,背部發暗,腹部色淺,體色因產地而異,多為黑色帶金屬光澤,嘴上無須,鱗較小,鰭的形狀同鯉魚。鯽魚肉嫩味美,營養價值較高,但刺細小且多。

三、鯽魚營養分析:

1.鯽魚所含的蛋白質質優、齊全、易于消化吸收,是肝腎疾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良好蛋白質來源,常食可增強抗病能力,肝炎、腎炎、高血壓、心*,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患者可經常食用;

2.鯽魚有健脾利濕,和中開胃,活血通絡、溫中下氣之功效,對脾胃虛弱、水腫、潰瘍、氣管炎、哮喘、糖尿病有很好的滋補食療作用;產后婦女燉食鯽魚湯,可補虛通乳;

3.鯽魚肉嫩味鮮,可做粥、做湯、做菜、做小吃等。尤其適于做湯,鯽魚湯不但味香湯鮮,而且具有較強的滋補作用,非常適合中老年人和病后虛弱者食用,也特別適合產婦食用。

四鯽魚適合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適宜慢性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營養不良性浮腫之人食用;適宜孕婦產后乳汁缺少之人食用;適宜脾胃虛弱,飲食不香之人食用;適宜小兒麻疹初期,或麻疹透發不快者食用;適宜痔瘡出血,慢性久痢者食用;

2.感冒發熱期間不宜多吃。

五、鯽魚食療作用:

鯽魚味甘、性平,入脾、胃、大腸經;具有健脾、開胃、益氣、利水、通乳、除濕之功效。

鯽魚食物相克:

鯽魚不宜和大蒜、砂糖、芥菜、沙參、蜂蜜、豬肝、雞肉、野雞肉、鹿肉,以及中藥麥冬、厚樸一同食用。吃魚前后忌喝茶。

六、鯽魚做法指導:

1.鯽魚紅燒、干燒、清蒸、汆湯、均可,但以汆湯,最為普遍;

2.冬令時節食之最佳;鯽魚與豆腐搭配燉湯營養最佳;

3.如用陳皮和鯽魚煮湯,有溫中散寒、補脾開胃的功效,適宜胃寒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虛弱無力等;

4.巧去魚腥味:

將魚去鱗剖腹洗凈后,放入盆中倒一些黃酒,就能除去魚的腥味,并能使魚滋味鮮美;

鮮魚剖開洗凈,在牛奶中泡一會兒既可除腥,又能增加鮮味;

吃過魚后,口里有味時,嚼上三五片茶葉,立刻口氣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