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窩里的科技強國

第一百四十一章 水下兇器

8022工廠,只要是達到一定級別的人看到這個工廠的8字開頭就知道這是研究八所下屬的工廠。研究八所的研究主方向是海洋船舶類及海軍作戰武器類的研究所,從八字的編號上看就知道這個研究所的成立要晚于前面的其他七個研究所,這也是西南在占領北海前才建立起的研究所。

陸軍和空軍的武器裝備要比海軍的武器裝備研制周期和效率要高的多,這主要是因為陸軍、空軍的武器大部分小、而且具有直觀性且技術成熟。一輛新型坦克的研發在整合整個西南工業廠的產品后很容易設計出來,無外乎先拿出設計思想和設計方案,確定這種坦克的研發目標和使用目的,再依循著設計方案找到工廠生產出所需要的各種部件,最后將其組裝起來,再在各種環境條件下進行破壞性和磨損性及適用性的實驗,能通過三大項實驗就代表著這種新型坦克初步通過了審核,然后再對其進行生產技術的審核,一些太過于高尖限制產量的技術會適當的降低標準,而實驗中出現的問題也會專門針對性的進行改進,最后綜合生產技術要求、產量要求、再升級余地要求、實用性要求等方面進行綜合的評估,達到一個軍方、研制方、生產方等各方都認可接受的平衡點,這種坦克便可以落實批量生產出來。而如果僅僅是從設計到實驗樣品出來而不試用通用性能,西南甚至可以在一百天內完成樣車或者是樣機的研究工作。

T29式坦克就是用著這種方式方法研制出來的,在經歷了半年的設計和樣車的出品,然后進行了一年多的各種實驗通過各方考驗于1930年開始裝備部隊,與這次更出風頭的新兄弟T33式坦克相比,雖然T29式坦克沒有那么的搶眼和拉風,但任勞任怨、皮實、在各種環境下都能有效可靠的發揮出自己應有的作用也讓部隊對其大贊不已,而且由于裝備時間久,維修單位也對其非常熟悉,再加上各種配件齊全富裕。很多被日軍損傷地坦克都能及時地修復重新投入戰斗,有一輛T29式坦克甚至前后一共被自殺攻擊的日軍炸傷了六次之多,但良好的后勤保障和充裕的配件使得坦克能一次次地再次開動起來繼續進行著復仇之旅。

但海軍的裝備就不像這樣簡單而又成熟快速的生產出來了。

相比陸軍和空軍地裝備小巧及可觀使用性,海軍先天的大塊頭就使得研究開發一種新裝備為之慎之又慎。從設計初始就必須對這種艦只進行反復的驗證和小型化的比例模型實驗,海軍的艦只不像坦克和飛機,一種樣品可以生產出七、八個出來進行各種實驗。一艘驅逐艦或者是潛艇所要耗費的工時還有材料就遠超于這些坦克飛機的總和數十倍。而艦只上的各種大型組件更不像陸軍空軍它們那樣有著眾多的可選性,例如坦克飛機地動力傳動機構不合格或者是成本太高可以很容易地尋找到另外的幾家甚至是十幾家工廠進行產品的挑選,而艦只地大型傳動機構就已經限制住了艦只在這方面的可選性,能生產出這樣大型構件,符合技術要求及材料強度的廠家用一支手的手指就能數得完。

總體來說,西南雖然在陸軍和空軍的武器裝備上已經擁有了足夠的廠商作為產品供應商,但是對于海軍的大型船舶的生產卻仍缺乏和相對的落后,這也是那句“百年地海軍”中所指出的一個很多人忽視的產品供應問題。

大型船舶的傳動軸如果想更好、更久、更有效的使用當然首選經過萬噸水壓機錘煉出來的鋼鐵,可西南僅僅就只有兩臺萬噸水壓機。能生產出船舶中大型柴油機的也僅有玉林柴油機廠和百色柴油機廠,而船體所需要的大型龍骨和符合強度要求的鋼材鋼板也只有百色和柳州地鋼鐵廠能生產,因此在攀枝花重型工業區完成投產之前。海軍艦只的裝備消耗掉了西南大量的鋼鐵產量和拖滯住了陸軍空軍的建設速度。

因此海軍的裝備從成本、制造的時間周期、研制周期還有成型裝備都不像陸軍空軍升級換代的那么快,從最初僅有不到三百噸的小型潛艇仿制開始,段國學便對海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傾斜扶持。

在初步吃透技術后段國學和研究八所地人在1926年大膽地開創性拿出QI型潛艇地設計方案和樣艇,這種排水量達到六百二十噸的潛艇雖然技術含量并不高,但卻是西南海軍建設史上地一個里程碑式的成績。它不僅證明西南掌握住了先進的船舶(潛艇)技術,同時也創造了屬于西南自己的船舶技術。QI型潛艇僅僅是生產裝備了4艘,在經過兩年的試用期間對試用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了各種專項的研究,例如排水柜、魚雷發射具,壓縮空氣安全儲存及排放等等。并將這些問題解決后在1928年拿出了QII型潛艇的設計方案,并于29年5月建成下水第一艘QII型潛艇。

設計生產QII型潛艇的主要目的主要是為QIII型潛艇做實驗性的準備,超過1200噸的噸位對于西南的整體造船業都是一種不小的考驗;QII型潛艇除了噸位大更重要的是潛艇的很多設計已經開始出現后世潛艇的技術要求,主流的水滴雪茄型艇身,專門設計在指揮塔臺里的可伸縮式通氣管,設置在潛艇艇首的主、被動聲納,雙層殼體使之不僅噸位更大同時抗深水炸彈的抗擊性增強。同時擴大的艇身也使得內部能加裝更多的武器及各種設備。

在經過幾年的試航和實驗后,更先進的QIII型潛艇的上馬就如同T29演化開發出T33式坦克那樣順利成為了瓜熟蒂落的產物。只是和T33式坦克不一樣的地方是QIII型潛艇的全力生產得到了段國學傾斜性的支持,因為坦克地生產可以拖動民營企業整體水平的發展。但船舶工業在未來幾年內還是得依靠西南自有企業進行生產發展。而且不僅是裝備,海軍的整體操作性也注定了船員的培養需要比空軍、陸軍人員培養花費更多的時間,因此段國學也只能狠下心將十年前的武器發展重心向海軍這個消耗大戶上傾斜。

不過讓段國學很滿意地是自己對海軍潛艇部隊建設地偏向得到了足夠地回報。十多年地苦心建設讓潛艇部隊不僅按時按量地完成了組建。同時也初步具備了一大批優秀地艦艇海員。

現在潛艇部隊從36年初最新裝備地QIII型潛艇不僅具備了前面兄長地一切優點。更重要地是裝備了更為先進地大型主、被動聲納。燃料電池組和更先進地柜式計算機及在指揮塔臺前壁內部裝備了雷達。

從081號潛艇開始列裝地后繼潛艇。QIII型潛艇相對空曠地艇身內部開始和它地QI型潛艇兄長們一樣變得擁擠起來。因為大量地偵查、攻擊設備開始充斥著艇身地內部每一寸地空間。而設備地增加也使得潛艇地成員略有增加。這時候很多潛艇船長才知道為什么QII型潛艇和QIII型潛艇要設計地這么大。因為沒有這么大地空間根本裝不下這些設備。

而這些新型設備也使得潛艇地搜索、警戒、巡航、潛行距離范圍得到了質地飛躍。

新型大型主、被動聲納使得原先僅有十幾海里地探測范圍擴展了兩倍以上。而且更加地準確和精確;雷達地裝備不僅優先于天空中地飛機發現自己前能及時地躲避同時也可以在水面上更遠距離地發現水面目標。

燃料電池組在35年地成果研發后成為了潛艇、魚雷這些水下殺手們地最愛。雖然現在地產量僅只能供應每艘新潛艇裝備一組燃料電池。但就這一組也能使潛艇在水下地續航性得到上百海里地提高而達到二百一十海里。作為保命跑路地一個絕活。燃料電池組自然會得到潛艇官兵們地一致歡迎。

在湖南戰役過程中只起到策應支援小部分作用的海軍潛艇部隊,上次并沒有得到什么戰果,八十幾艘的戰果和不到五十萬噸的噸位似乎與裝備這么多精良潛艇的比例失調,但是段國學并沒有責怪海軍,畢竟首先是自己更遠的戰略目標限制了他們作戰地戰果。

不過這一次小規模地海上戰役也鍛煉了潛艇部隊的作戰水平為今后向更強大地海洋霸主跨出了第二步,如果說建立海軍是第一步的話。

這一次的小規模海上戰役也驗證和考驗了新型裝備的實戰性和新武器的可靠度和先進的實用性能。

在此次海上戰役中,有幾艘QII和QIII型潛艇均被發現而遭受到了日軍深水炸彈的攻擊。但堅固的艇身及良好的抗擊性抵抗住了一輪又一輪的水下爆炸存活了下來,抗打擊的經營和在與日軍水面艦艇斗智斗勇的過程中也總結出隱藏、躲避、逃跑的戰術和經驗。而8022廠研制生產的磁性自導魚雷及有線操控魚雷更是成為了反手一擊的殺手锏。

裝備上磁性自導魚雷不僅使得潛艇的攻擊更省彈藥而且更具有準確性和殺傷性,傳統的直航魚雷不僅需要艇員有著高素質的技術水平同時也需要有著一定的運氣。曾經有潛艇發射四枚魚雷就因日本的船只臨時改向而一一落空成為了被其他船長揶揄的對象,同時直航魚雷對驅逐艦、反潛護航艦這些高速機動變化航向的艦只威脅甚小。

而磁性自導魚雷及有線操控魚雷的裝備就成為這些艦只的噩夢。恭郎所指揮的076號潛艇的兩艘船只的戰例及073號潛艇的一艘六千噸混裝貨輪的戰果充分的證明了磁性自導魚雷的優異性能,而083號潛艇采用有線制導魚雷在柜式計算機的引導下更是將兩艘一直不斷在頭頂上作威作福下彈的驅逐艦拉下水底來“做客”。

這幾次的戰果使得所有潛艇船長對這兩種新型武器眼熱,雖然很多潛艇并沒有裝備柜式計算機,但磁性自導魚雷卻不需要這個設備,它前段直航中段開啟搜索裝置自動導航的功能在潛艇艇長和武器官眼中就是發射后不用管等著收獲戰果的超級寶貝,為此在海軍后勤處為爭奪這種新型魚雷各艦長爭的是面紅耳赤,最后是潛艇司令呂萬洋下令每艘潛艇只配備兩枚,等產量上來后再考慮增加的命令才使得這種爭執告一段落。

不過081至089號潛艇的艇長和武器官們之間雖然沒有對磁性制導魚雷展開爭奪大戰。但也進行了有線制導魚雷的爭奪。雖然有線制導魚雷的攻擊范圍短只有四千米,但是有線制導魚雷甚至可以在計算機的控制下攻擊潛艇的死角,也可以突然在水下對一直攻擊自己的水面艦只發動致命一擊,這使得潛艇在緊急時刻能獲得足夠的保護,而具備了比磁性制導魚雷更加精確的導航后具有著更高的命中率。

此役后負責研制生產這兩種魚雷的8022廠在海軍內部名聲鵲起,工廠內部舉行了盛大的慶功宴,對研發這兩種魚雷的有功人員進行嘉獎。

這兩種魚雷凝聚了8022廠一萬八千多名員工的辛勤汗水和長時間的心血,從1926年開始,8022廠從仿制第一枚魚雷就遇到了層層難關。造船難。而造魚雷更難!雖然現在能生產艦船的國家有幾十個,但能生產魚雷的就只有八個國家,魚雷的特殊要求使得這種武器從里到外都充滿了難關,但是8022廠的員工們沒有畏懼困難,他們吃下解決一個一個難題,從魚雷的外殼到螺旋槳,從直航魚雷的定深儀到電機發動機,在選擇熱動力還是電力的問題上分歧又統一方向,最終選擇了國外都沒有形成概念的燃料電池并配合研究八所的燃料電池研究組展開專項研究。最終確定了燃料電池的配方和生產工藝和生產技術。同時對魚雷的自動導航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設計目標。力求做到打的出、走的穩、炸的準這三條標準。

這兩種魚雷的誕生使得西南的海軍潛艇部隊的生存能力得到了質的飛躍,從此次戰役和各國潛艇部隊的戰斗模式上看。沒有裝備這兩種魚雷的潛艇一旦被反潛艦只所盯上就很難逃脫打擊,雖然西南的潛艇能潛的更深跑的更遠更快,但干挨打不能還手也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最好的防御就是攻擊,在對方未攻擊你之前就將其擊倒才是戰場生存下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