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石磨磨啊磨

第146章 誰都難

  “可能是在冬山村能夠拿到的菜最新鮮,而且只要是蔬菜,我大部分會在當天或者是隔天的第一餐煮掉。

  你們在城市收快遞,才能收到村里的菜和野果,自然不一樣了。鮮度退去了嘛!”

  卜依琳聽大家談論,補上一句,她可不希望以后她煮大鍋飯成為立例,以后成為冬山村的煮飯婆,自由自在的生活,離她更遠了。

  更何況,她現在煮的菜,不但有冬山村的菜品加乘,還有系統加乘,出了冬山村,她堅決不做飯。

  “等我們回到城里,在同鄉群里說,那些沒有回來的人一定會非常的憤恨。

  要知道我們冬山村的人幾乎都是吃貨。

  以后需要什么食材妳弄不到就跟我們說,我們一定會幫你弄到我們冬山村,雖然有池塘有魚,但是釣魚的人不多,也沒有人捕魚。

  村里也缺乏海產,如果需要還是村里沒有的物產,盡量跟我們說,我們冬山村的子弟在四面八方分布著,對于哪里的東西好都清清楚楚明白。

  雖然不見得吃得到,但是價格便宜的我們還是弄得到。”

  卜依琳還真的非常需要沿海相關的產品。

  某寶貨,她還有沒十足的信心。有內行人買更好了。

  “蝦米、紫菜、魷魚干、干飽魚,我需要特地產地的產品,也能拿到嗎?”

  “行,需要哪個地方產的盡量說。”

  “可能要馬來西亞的海產,國內的海域可能不合格。”

  “沒問題,只要國內有,看你要東馬還是西馬的還能指定。”

  沙茶醬需要海產品可不少,沙茶醬原產于馬來西亞,海產原料自然需要。

  有了管道,以后就能依照系統的配方來生產沙茶醬,開一家火鍋店了。

  “行,我們冬山村里,還真有人去馬來西亞,只是馬來西亞十一不放假,人沒有回來。

  我跟他說,如果可以的話就讓他們寄一些回來。

  幸好你要的是干貨,如果是鮮貨,可能就麻煩了。

  這次沒有回來的,多半在外面的事業比較忙,回來的機會也不多,想要讓爸媽跟他們一起住,爸媽死也不肯,因為老人說住在冬山村里,才能夠好死好活好骨頭。”

  “其實冬山村真的非常適合推出養老,卓越也去做了環境檢查報告說,冬山村的食物好空氣好,所以在這個地方生活對老年人來說也好。

  以后我們會努力的讓冬山村多一些年輕人,這樣老人或許會忘記你們這些不在身邊的兒女。”

  卜依琳開玩笑道。

  “我們可要常常回來孝敬老爸老媽,要不然真的被我們老爸遺忘了。”

  “那爺爺還會寄好吃的給我們嗎?”

  旁邊的小孩,緊張的抬起頭來,深怕家里那些好吃的沒他的份了。

  “爺爺會忘記兒子,但是不會忘記他們的孫子孫女。”

  冬山村二代沒好氣的說道,說起來第三代獲得的疼愛,的確比他們多,他們有時候都會嫉妒。

  “要不然,我把你們送回來讀書,這樣你們每天都能夠玩,還能夠吃到好吃的東西……”

  “可是雖然能夠吃到好吃的東西,但是看不到爸爸媽媽了,爸爸媽媽,我可以為你們忍受一切。”

  第三代也是靈巧的人,知道爸媽才是依靠,好吃好喝的,只是身外之物,所以語帶委屈地說道。

  “在城市里那么多小朋友陪你們玩,一個班級都六十幾個學生你還不滿意。”

  “班上的孩子不好玩,輕輕碰一下就說我打人。我明明是怕他跌倒要扶他,只不過力氣大了一點,誰知道他力氣比雞還不如。”

  “你的動作太粗暴了。”第二代嘆了口氣,城市生活太多條條道道,對孩子們來說有很多的委屈,用鄉村待人處事的規則,有時候在城市里就是欺負人。

  他們也沒少被叫去學校處理孩子的事情。

  “我們冬山村的孩子打人,打得也是壞人。

  那個孩子欺負其他的孩子。只有拳頭能夠讓欺負人的孩子知道分寸。”

  孩子的世界就是簡單又野蠻,信奉的不是禮義之道,而是禽獸之道,弱肉強食。

  對于聽不進老師的話的皮孩子,有時候需要的是竹筍炒肉絲和愛的教育。

  道理必須痛了之后,才聽的進去。

  但卻不是每個孩子都如此,因材施教非常的困難,不是每個老師家長都是心理學家。

  只有人家不敢欺負的孩子,才能夠進一步追求精神的升華。

  要不然在孩童時期,都在擔心被別人欺負排擠。

  其實被欺負的孩子也有一些問題,因為太內向了,沒有辦法把話說清楚。

  要是他們學會反抗,家庭又沒有什么問題的話,其實其他的孩子也就不會欺負他,到養成習慣。

  孩子在欺負人的時候,就是認準了可以隨便欺負人,也不會遭受到任何的反擊。

  除非這個孩子是天生惡劣,喜歡從欺負人上面取得成就感。”

  二代嘆口氣道:“在城市里面學校老師根本管不過來那么多孩子。

  有些個性比較軟的老師,壓不住孩子,只要孩子不影響到教學,就坐視不理。

  老師的工作實在太多了,而且網絡社會增加了老師很多的工作量,孩子也沒有像上一輩那么乖了。

  上一輩家長基本上是支持老師的,這樣父母和老師就能夠共同管理住孩子,讓孩子不敢做妖。

  現在有了微信,老師和家長之間的溝通,反而出現了問題,很多的家長小時候,沒有得到老師的關注,會把小時候對老師的印象投射到眼前的老師身上,認為現在的老師,跟其他人一樣都是為錢干活的,學校里天天收一大堆錢。”

  “我們做家長的也難啊!現在的工作,又不能帶著孩子一起做,也就缺少了教育的機會,孩子在變壞的時候,有時候是受別人的影響,我們又不能發覺。”

  事實上在各地的學校的狀況差別很大,很多地方的老師,真的不是太看重這些錢,他們常常被欠薪半年沒有辦法領到薪水,因為政府在施政的時候雖然口里說重視教育,但是教師薪水卻會用各種理由扣留。

  之所以仍然在崗位上堅持著,是因為老師對教育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