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外慧中

第八章 社日辯冤

在何太醫的建議下,老太君又臥床休息了幾天,然后就到了春社之日。

社日是古時的人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唐人有詩云:“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說的是社日這天,村民都去土地廟了,村里家家戶戶門扉半掩,人們先用酒肉祭過土地神,再看社戲,歡聚宴飲,直到樹影西斜,才喝得醉醺醺的由家人攙扶著回家。

因為是村寨或閭巷居民的群聚活動,故曰“社日”,取集會結社之意。

沈府家大業大,光府里就有幾百口人,再加上本族親眷,聚在一起人就更多了,所以每年的社日都不出門,而是把親戚鄰里邀到府里來。后園就有一座土地廟,旁邊是私家戲園子賞心閣,到了那天,戲閣大開,閣內唱戲,閣外空地上擺著流水席,仆人不分等級全都可以坐席,有時連主子也被他們拉過去飲幾杯,頗有點上位者與民同樂的味道。

一年中難得有這么一個樂呵的日子,仆人們都很興奮,未到五更俞宛秋就被吵醒了。她住的院子位置偏僻,平時總是很安靜,所以不慣嘈雜。

本來依一般的規矩,俞宛秋的睡房里應該有侍女打地鋪的,至少外間要有人,以供她隨時使喚。可她是從現代社會穿越過去的人,講究私人空間,也沒把主子的身份看得有多嬌貴,不至于連下床倒一杯茶都非要侍女代勞。

好容易熬到天亮,她掀開門簾,就見蘭姨坐在廳里指揮小丫頭們灑掃庭院,轉頭瞧她出現,立刻眉開眼笑地說:“起來了?今兒可得好好打扮,沈家的春社一向熱鬧。賞心閣昨兒就收拾出來了,聽說請的是云雀班,不知那筱云雀會不會來?還是去年二老爺過五十大壽的時候聽她唱過,嘖嘖,那嗓子,真不枉了‘云雀’之名。”

俞宛秋回想起上次安南王妃來的那天發生的事,就對打扮、赴宴之類興致缺缺,蘭姨察言觀色,忙上前安慰道:“現在不比以前,現在姑娘可是老太君跟前的紅人,這府里還有哪個敢給姑娘臉色看?等著吧,過一會兒老太君那邊就派人來接姑娘了。”

這次沒讓蘭姨等多久,才吃過早飯,老太君身邊的大丫頭紅蓼就進來傳話:“老太君請姑娘這就過去,說今兒客人多,姑娘在那邊,也可以幫著陪陪客人說說話。”

蘭姨驕傲之情溢于言表,看向素琴她們的眼神仿佛在說:聽聽,聽聽,讓姑娘去幫著招呼客人呢,這不明擺著把姑娘當成自家人了么。

老太君中風之后的第二天早上,俞宛秋過去請安時,老太君就曾提議讓她搬到樂壽堂旁邊的西廂居住,被宛秋以“舍不得一院子花草”為由婉拒了。老太君還要堅持,俞宛秋便強調說自己種的都是藥草,不僅能治病,入夏之后,還可以做些香包藥枕送給府里的女眷,有驅蚊靜心之效,老太君這才沒說什么了。

俞宛秋實在不敢想象整天在老太君眼皮底下過日子的情景,一言一行都受限制不說,那里總是人來客往的,她其實是個很怕應酬的人,更希望多點可以自由安排的時間。

還好那天蘭姨在忙別的,沒跟著去,要讓她知道了,只怕會立刻把俞宛秋打包送過去。她一直愁的就是俞宛秋沒機會見外人,失去了許多認識豪門貴婦以及通過她們找到好婆家的機會。

當俞宛秋帶著素琴和知墨隨紅蓼來到樂壽堂時,老太君屋里已經坐了好幾個面生的婦人,老太君親自為俞宛秋介紹,看著那些婦人拘謹中帶著巴結的笑容,以及她們身上衣服首飾的檔次,俞宛秋就知道這必是沈氏家族中家境不怎么好的,話說皇帝也有兩門窮親戚,沈家自不例外。

她們帶來了兩位和宛秋年齡相仿的姑娘,一個十三歲的叫涵翠,一個十四歲的叫淑云。老太君讓俞宛秋陪著她們聊天,一面朝門外張望著問:“姑娘們怎么還沒來呢?”

話音才落,繡著富貴牡丹的大紅簾子已經撩了起來,有仆婦通報說:“姑娘們來了。”

打首的是沈鶴的次女沈涵凈。沈家涵字輩共有七位小姐,除沈鵬的兩個女兒和沈鶴的一個庶女已經出嫁之外,還有四位待字閨中。其中以沈涵凈年齡最長,去年就行過了笄禮,現在應該算十六歲了,可還沒有婆家,也不知什么緣故。俞宛秋從來不打聽這些事情,只是心里覺得疑惑,想她才十三歲,蘭姨就急成那樣,沈涵凈可是父母俱在的正室嫡女,居然留到十六仍未許親。

沈鶴的正妻,也就是二太太劉氏,只生了一兒一女,兒子沈淵早已成家,住在沈府東路的宅子里。二太太生下這個兒子后,很多年肚子都沒動靜,只能眼睜睜看著丈夫納了一個又一個的妾,她自己直到長子滿十歲后才又生了一個女兒,就是沈涵凈。

當家奶奶的獨生女兒,又是沈家未出閣的小姐中最大的一個,想也知道沈涵凈在沈家的地位了。她父親的妾室生的兩個女兒沈涵清和沈涵韻差不多就是她的跟班,無論說話做事唯她馬首是瞻,就像她們的母親在二太太跟前一樣。

越是門閥之家,越是講究嫡庶之禮。老太君的先夫,前威遠侯沈迭,也是有妾室的,其中兩個還因為生了有出息的兒子得到了朝廷的封贈,一個是四品誥命,一個是五品誥命,家里家外誰不尊稱一聲老夫人?可在老太君面前,一樣低眉順眼,老太君不命人看坐,還不敢坐呢。

到辰時三刻,該到的人差不多都到齊了,于是浩浩蕩蕩地開拔到后園的土地廟。

雖然都是本家親眷,祭神時還是分了男女,男的先祭,然后老太君領著女眷們上貢磕頭。

俞宛秋的位置比較靠后,看前面的人一個個排著隊上去拜祭,心里有些緊張,但這個主意是早就拿定了的,今天無論如何都得照辦,不然下次再想找到這么個機會就不知道是什么時候了。

終于輪到俞宛秋執香了,她先虔誠地三叩首,然后把線香插進香爐,再合掌禱告。按正常程序,這個時候她該退下了,因為后面還有人等著上香。

可是她沒有退,反而借著禱告的動作伏在地上哭了起來。

眾人面面相覷,老太君率先發問:“丫頭,你怎么啦?”

俞宛秋等的就是這句,立刻聲淚俱下地喊了一聲道:“老太君,宛秋冤枉死了,見到土地爺爺的慈悲之態,就忍不住心酸。”

老太君當然知道她指的是什么,忙朝二太太和三太太使了個眼色,那兩個上前一左一右拉住俞宛秋勸道:“姑娘的委屈我們都知道,姑娘還是先起來吧,小心地上涼。”

俞宛秋泣不成聲地說:“今兒趁著大家都在這里,請老太君和眾位太太、奶奶容我放肆一回,聽我說幾句話,訴一訴心里的委屈,我就算死了也甘心。不然,背著這天大的冤枉,丟了我自己的名聲事小,丟了威遠侯府的名聲事大。”

老太君見她傷心成那樣,只得允了她:“好,你說。”

俞宛秋便把文瀾閣中遇到惡霸世子的情形當眾述說了一遍,又舉出佟夫子做證人,非要把佟夫子喊來,當場對質。

佟夫子本來已經去了賞心閣,聽說老太君傳喚,走過來看時,滿眼花團錦簇,各家媳婦閨女皆以扇帕遮臉或隱在婢女身后。佟夫子只瞄了一眼就趕緊低下頭去,倒也為俞宛秋說了幾句公道話。

他是有意離間俞宛秋跟安南王世子沒錯,但俞宛秋因此受到流言的沖擊卻是他始料未及的,他又愧又悔,幾度想站出來避謠,卻因為心里的私念而止步不前。那段時間,他不能抑制地產生過一些不切實際的妄想,比如,俞宛秋會因為被府里眾人孤立轉而尋求他的安慰與支持……

不管曾經如何,此刻面對如此悲憤的俞宛秋,他的良心也不安起來,最后,他不只為俞宛秋的陳述背書作證,還把安南王世子的怪癖和昔日的惡形惡狀描述了一番。

這下,以前一味嘲笑奚落的人們也汗顏起來,原來,俞宛秋真是無辜的,是她們聽風就是雨,墻倒眾人推,無形中當了惡霸世子的幫兇,傷害了一個父母雙亡的小女孩。

背了近一個月惡名的俞宛秋,終于當眾挽回了自己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