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嫡醫

第510回 欽差

第510回欽差

第510回欽差

作者:李敘樺

“你母后是個奇女子啊,”皇帝感慨著,似乎在腦海中努力勾勒那個溫婉的女人形象,這么多年過去了,他的后宮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女人,環肥燕瘦,林林總總不下數百,文德皇后的賢德雖然依舊掛在他嘴邊上,在宮人們的言行上,但是文德皇后的容貌卻有些模糊了,皇帝不免生出些愧疚之意來。

可見人的容貌身姿都會隨時間消泯,只有德行才能口口相傳。

安王幼年承教文德皇后,后來又得貴妃教養點化,品德自然勝于濟王、裕王之屬。

皇帝心中念頭轉過百般,又隨口說道:“當時貴妃為你擇定的王妃人選之中,一個是安平長公主的其藍郡主,一個便是前朝進士如今湖廣學政楊春之孫女。朕覺得楊家姑娘過于溫婉,不急其藍郡主潑辣爽利,將來也好協助你料理府務,若你喜歡,將來也可將楊家姑娘納為側妃。”

這其中安平長公主夫婿為濟陽候曾追隨皇帝打天下立下赫赫戰功,背后有著強大的武力支持,楊春是前朝進士,門生廣布天下,他又在行人司任職過,背后代表的文人勢力,這樣的聯姻,對于一項淡出朝臣們視線之外的安王作用是顯然易見的,他本以為能取得其藍表妹已算極好了,沒想到父皇卻讓他將二人都納入王府,他有些驚訝,卻忙恢復了沉穩,說道:“兒臣只怕委屈了其藍表妹和楊家姑娘。”

“誒,”皇帝頗為不以為然,說道:“男人三妻四妾本是尋常,朕也有三宮六院,”說到這里,皇帝覺得自己這話有些不成體統,未免顯得輕狂了,又轉了話風道:“你身為皇子,取正妃側妃二人,亦不違背圣人禮數。”

安王將這話在嘴里嚼了嚼,拱手道:“兒臣多謝父皇教誨。”

皇帝滿意地點了點頭。

安王又道:“啟稟父皇,兒臣還有一事請教父皇。”

皇帝捋了捋胡須,說道:“你且說來聽聽。”

“兒臣素來聽聞英國公沙場作戰英勇無匹,對父皇也是忠心耿耿,卻不知為何,英國公府為錦衣衛圍住,英國公也被羈押在大理寺監獄,”安王說著胸膛內的心恍如擂鼓,皇帝之前那些話已經顯示出對他莫大的看重,他委實不該在這個時候觸犯逆鱗,但作為皇子,有些話他又不得不言。

皇帝面色一點一點冷了下來,仿佛與方才敘談父子家事的分明是兩個人。

他道:“英國公涉險窩藏逆犯,朕這么做,也是為查清真相,若不是朕顧念他護土征戰有功,又何必這樣麻煩,直接命錦衣衛查查此事也就是了。”

安王知道皇帝這是還對英國公有信任在,不由松了一口氣,說道:“父皇圣明,這是天下百姓之福,是文武百官之福。兒臣也是以為,英國公此案只怕別有隱情,若不詳加查察,只怕會令百官非議,故而親來稟奏。”

皇帝點了點頭,說道:“朕已在斟酌人選去查察此案,這會子叫你來,就是想聽聽你的想法,你覺得誰人合適?”

安王滿面恭敬,沉思片刻,說道:“兒臣在朝堂觀政時日不久,對各部司的同僚尚未十分了解,不敢妄然置喙。但父皇見問,兒臣不敢不答,兒臣來見圣駕之前,曾去刑部詢問當年衢州案的舊檔,得知當年那鄖縣縣令貪墨為導火索,那鄖縣縣令又多曾賄賂京中官員,只怕這件事會牽扯不少京中官宦,若派等閑部司堂官為欽差只怕難以刨根尋底,兒臣以為務必派一資歷深厚,又素有刑偵經驗之臣前去方可。”

皇帝微微頷首,說道:“朕早有定選,不過考校你一番而已,如今看來,你在朝中觀政這些日子,還是很有長進的。”

安王微露羞愧之色,道:“兒臣豈敢當父皇夸獎,父皇英明天縱,兒臣自當竭力學習。”

見皇帝面色不錯,安王又道:“兒臣尚有一事,不知當問不當問?”

皇帝慧眼如炬,自然猜出安王的想法,他道:“你是自己想問,還是替貴妃問?”

安王不慌不忙,掀衣跪地,朗聲道:“貴母妃對兒臣有教養之恩,皇上多次教導兒子們孝字當先,義字為重,兒臣不敢片刻遺忘。兒臣衡量之后,以為母妃此問不過人之常情,并不關社稷,故而兒臣代母妃有此一問。”

安王這話說的比較周密,口口聲聲是為盡孝道才替貴妃問這話,皇帝聽著只覺得安王是個誠孝的好孩子,雖然有幾分氣惱安王過問后宮宮妃們的事,也能理解到孝順知恩上頭去。

況且,他還真沒打算怎么為難英國公夫人。

他道:“秦路一早送來英國公楚啟的和離書,他早與徐氏和離,此事并不關徐氏之事,她既有郡主誥封,就擇一地為郡主府,讓她去居住罷,至于英國公的兩個孩子,長子雖已承襲世子,但依舊未滿七歲,次子尚處襁褓,朕念上天好生之德,暫且允徐氏留在膝下撫養,等楚啟罪名定下再做區處。”

安王一喜,忙又行禮道:“父皇寬仁,實乃天下百姓福德所致。”

皇帝寬仁,這是許多人公認的,安王這話又說得十分誠懇,皇帝并沒有覺得這一波馬匹厭煩,只是擺了擺手示意他少來這一套,又道:“若是朕派你前去查察此案,你可敢接?”

大周禮對郡主府府邸規格有詳細的規定,從選址到建筑裝潢,總少不得半年功夫,皇帝十一月份才下令策封靜和為郡主,短短時間內,哪里變一座郡主府去給徐靜和居住。

但英國公府,徐靜和卻也是住不得了。

不過靜和自有陪嫁的宅子,這些陪嫁都是有嫁妝單子的,可以證明與楚啟無關。

在貴妃派了內侍去報信后,靜和便已經定下木蘭巷的宅子,等正式旨意下來,靜和帶著兩個孩子搬到了木蘭巷的宅子。

興濟伯世子夫人、鄭夫人和欽安伯府二夫人等幾個素日里交好的便上門來探問。

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