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香

第三百零七章:漂亮的翻身仗

(6月30日第二更)

西南戰爭終于趕在臘月到來前結束了。

隨著西南平定,大批的軍隊也開始陸陸續續班師回朝。平靜了一段時間的京城又開始熱鬧起來,每天都有大批的軍隊進城。

為了鞏固戰果,也不可能把大軍都撤回來,起碼還得留一半的人在當地鎮守過冬。然而畢竟大局已定,興耀帝和滿朝文武心頭都寬泛不少。誰都不想這個仗沒完沒了地打下去啊,要花的人力物力太多!

戰爭,從來就是最耗國力的一件事。就算是西南一隅的這場短時戰爭,也足足消耗掉了國庫一小半的庫存。

戶部從尚書到主事們都愁白了頭發,不知道該如何把這個新年對付過去呢。

但現在忙起來的也不止戶部一家了。仗一打完,需要處理的各種事務多如牛毛,每個衙門的文牘都堆積如山。在過年前,大家就等著天天加班吧。

當然,誰忙也忙不過皇上。

作為一個勤政的新君,興耀帝對于政務是相當緊張在意的。一月之中,他就沒幾天在二更前安歇的日子—ˉ—意思就是,他幾乎沒時間寵幸他那些如花似玉或者說“如狼似虎”的妃嬪們。

他也不是不在意自己子嗣單薄的問題,然而確實沒有把心思放在后宮里。哪有那么多時間?

不過,這一年里,除了那位命薄的李美人,還是有兩位妃嬪有幸產下了龍嗣,另外還有三位妃嬪懷了身孕,只是產期在明年。遺憾的是,這兩個新生兒都是公主。

興耀帝的兒子,還是只有大皇子與二皇子、三皇子。

這三個兒子,也不知道他更偏疼哪個一些。

原先大家都覺得皇上挺寵愛大皇子的。但是自從皇貴妃被禁足數月、大皇子被迫出宮另居,就沒人會這么想了。

看來,皇上還是更看重嫡子啊。

于是這些日子來,陶皇后在后宮的威望空前高漲。她自然趁著這段日子大肆在宮中安插自己的親信人手絕不會傻傻地放過這個機會。忍了于氏十幾年,總算等來了轉機,陶皇后能不高興嗎?

所以就算皇帝依然很少到她的宮中留宿,陶皇后也混不在意。她也是三十多的人了,自覺“年老色衰”,本來底板也不好······沒什么資格和那些小狐貍精們爭寵,就隨皇上喜歡愛翻誰的牌子就翻誰的牌子吧。

不管皇上要寵幸誰她都樂呵呵地蓋上皇后金印,很大方地恭送皇上去和妹妹們歡聚。

她只要抓緊了兒子,趕緊把二皇子送上太子寶座就行!

然而皇上似乎暫時還是沒有立太子的打算,真是讓人心急啊!

興耀帝確實還顧不上這些。

本來西南反叛就已是擾亂了朝廷的正常辦公,加上一個中秋宮亂,下半年的朝政不是一般的麻煩混亂。他忙得都快沒時間睡覺了!

但是自從夏涵擔任中書舍人,到了興耀帝身邊工作后,興耀帝忽然間發現自己的工作輕松了不少。

中書舍人這個官職是一個浮動性很大的職位,性質十分難辨。他可以很顯耀,也可以很醬油。

在唐宋時中書舍人乃是國之重臣,掌起草詔令,參預機密,權勢極重,甚至專斷朝政。

有許多的名臣,都曾經擔任中書舍人之職。

但大梁朝的中書舍人,卻并沒有唐宋那種待遇。本朝中書舍人來自兩方面:一則,由正經的進士來擔任,從各科部調任或者分配。二則,就是“圣寵”自甲科、監生、生儒、布衣能書者,俱可為之——說白了就是,只要是個讀書人,皇帝喜歡了你,你就能來皇帝身邊上班。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那就是“捐官”。世家子弟稍微像樣一點的,沒別的事干了,家里的大人就到處走動給他弄個“中書舍人”的帽子戴在頭上。不過這種情況,家里面子不大肯定辦不成,名額也很少。

并且,大梁的中書舍人,人數很多,同樣的官職有時卻做著完全不同的工作,地位高低也有很大的區別。

有的中書舍人專門負責做簡單的文案工作,比如書寫誥敕、制詔、銀冊、鐵券等等。還有的是翻譯敕書,并外國文書、揭帖,兵部紀功、勘合底簿。至于地位高點的,是負責一些機密的文書,例如制敕、詔書、誥命、冊表、寶文、玉牒、講章、碑額、題奏、揭帖,以及各王府敕符底簿。

可有一種中書舍人,職責很不明確,他的責任就是給皇帝當小秘書。小到替皇帝整理奏折,大到密室中出謀劃策,都是有可能的。

紫宸殿的中書舍人夏涵夏檀青,就是皇帝的近身之臣。

所以他的調任才會讓許多人震驚。如果是當別的殿房里的中書舍人,人們還不會這么驚訝。

可見,皇上真是有心要栽培夏涵呢!

這卻是興耀帝個人的“特殊需要”……呃,不是說他喜好男色。而是他迫切的需要一個,和京城眾多勢力,尤其是于閣老一系沒什么牽扯、官場經歷又比較單純的人,來自己身邊工作。

哪個領導都喜歡用背景單純的秘書,古今皆如此。

如果這個夏涵不堪造就,那也沒關系,再換一個好了。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人還找不到嗎?

但連興耀帝也沒想到,他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將夏涵調到紫宸殿來,卻結結實實收獲了不小的驚喜。

夏涵很能干。

不是一般的能干,是非◆非常的能干。

他似乎天生就有一種處理繁復文牘工作的能力。

一堆堆經過內閣成員們篩選的奏折再送到皇帝的案頭來,皇帝又不是超人,不可能每本奏折都細看,只能挑重點的先看。就算是重點的奏折,也只能看其中的關鍵部分,不然就等著累死吧。

一份奏折少則上千多則上萬字,前后又要照慣例摻雜進不少歌功頌德拍馬屁的文字,一口氣看完那確實夠嗆。

因此夏涵這些“秘書”的工作,就是要替皇上抓重點,減輕皇上的工作強度和工作負擔。但是抓重點這種事,不是誰都能干好的。

夏涵就干得很好。他不但能飛快地整理好奏折,把最重要的事務先送到皇帝面前,而且匯報得極有條理。同樣的時間,別人能整理十份奏折就不錯了,他能整理出二三十份,每一份奏折的內容卻都能吃得很透。

更讓興耀帝吃驚的,是有時候他拿臣下們在奏折上呈報的事務來考考夏涵,夏涵都能回答得像模像樣。在很多政務上,都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有時還能給興耀帝出出小主意。

興耀帝對于自己挖掘到了一名能臣的苗子,感到很是欣慰。閑暇之余,便問夏涵打哪來的這些見識。

這可不是只會寫工工整整的八股文、在科舉里考個好名次就能做到的。能寫好文章的好詩詞的才子,未必就能摸清政務的門道。

這種例子不要太多,比如天縱英才的大詩人李白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夏涵自然要謙遜一番,隨后說,自己在翰林院修了大半年的史書,幾乎把翰林院藏書庫里的書本看了一遍。

論古今而知興亡。許多史書,其實就是后一代的人對于前代政治經驗的總結,有著許多珍貴的關于治世的真知灼見。

在翰林院坐冷板凳的日子,夏涵一點也沒閑著。這一段時日,他苦讀、深思、潛心研究,就是要為自己將來的從政打下厚實的基礎。

他從來都相信,自己不會被埋沒一輩子。總有一天,他會打個漂亮的翻身仗。

只是他沒想到,機會來得這么快。但既然天賜良機,他自然是不會錯過。

興耀帝對夏涵的表現很滿意。夏涵到紫宸殿任職不久,就兩次得到了皇帝賜飯——誰沒吃過飯?賞賜的內容不是關鍵,關鍵是這份榮耀。

沒多久,皇上又不知從哪里聽說夏涵善于調香,很大方地把內庫里海外進宮的名貴香藥賜了一些給他。

這下,誰都知道夏涵“簡在帝心”,極受圣寵了。

并且,這也是一個訊號。皇上如此寵信一個曾與祝閣老“作對”的小年輕,代表了什么?

面對洶涌而至的巴結奉承,夏涵沒什么特殊的反應。送禮物來的,撿些不大值錢的收了,其余的還是退回去。老是到家里來拜訪的,第一次還見見,之后也就用各種托詞不大見客了。約他出席各種宴會的,能推就推,不能推也是到場坐坐就走。

假若換了另一個人,夏涵這種做派只會讓人覺得“傲慢跋扈”,你一個小年輕憑什么這么囂張?

可當夏涵真人站在大家的眼前,誰也沒法將這樣俊逸出塵的年輕人和“囂張”聯系起來。人們也只能說他“孤傲”,不好多怪罪于他。

也是,當時祝閣老如此看重他,他也不給面子。大家這么一想,對夏涵的行為也就釋然了。

不管別人怎么看他,夏涵依舊不緊不慢過著自己的小日子。他想做的事,可不僅僅是在朝廷上翻身而已。

還有更重要的事……

(抱歉,本來該下午發的,但下午吃了藥一直在休息就沒碼字了。晚上12點前還有一更,請放心查收——不在12點前發我這個月的全勤就泡湯了呀,所以是必然會有的,桀桀桀。)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