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第二帝國

第744章 準備

接到清英的命令后,施佩爾迅速制定了一份關于新型導彈的生產計劃。言情↖↖,相關工廠開始進行生產線轉型,大量工人也被調集集中以以滿足生產數量所需。讓施佩爾感到輕松的是,v3導彈的生產并不會大幅改變原有工廠的生產線;導彈升空所需要的液態乙醇、液氧、和過氧化氫,原本就是德國化工企業的基礎產品,這些燃料可以很容易的大量弄到。彈頭所填充的烈性爆炸物更是不在話下,全力運作的德工廠每天都會生產出海量的彈藥。唯一需要新增的生產項目,便是特制的航空發動機,以及制導所需的慣性陀螺儀和導引波束收發指示器。不過這一位面的德國在航空工業和無線電領域已經擁有了遠超歷史的雄厚基底,對于這些子系統的生產也沒有任何的難度可言。

僅僅兩天之后,首批12枚v3導彈便在佩內明德基地下屬的工廠裝配完成了。它們全長15米,直徑超過1.7米,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龐然大物,而重達14噸的體型,也必須要一輛重型卡車才能將它從工廠中向外實施轉移。經統計,這批導彈的生產一共花去了135萬馬克,而一架fw190戰斗機的價格也不過10萬馬克。根據魯登道夫獅子大開口的提議,該型導彈的每月產量至少應該在900枚以上,這讓時刻盯著武器性價比的清英幾乎就要立即否決了他的要求。不過根據施佩爾作出的生產報告,該型導彈在進入量產、并簡化生產工藝之后,有望實現超過50幅度的成本降低。這也讓清英為之收回了已經高高舉起、并作勢欲劈的銼刀禁令。如果該型導彈的成本能從當前的11萬馬克出頭降低到不足6萬馬克的話。那么維持一定數量的生產也是可以被接受的了。

2月5日。正當德國的軍工企業開始涉足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武器生產之時,位于東歐的俄國大地又一次成為了周邊各國的目光聚焦點。凌晨6時45分,南方白俄的數百架戰機突然對蘇維埃俄國實施了大規模空襲,后者的前線陣地,以及位于后方的兵營、橋梁、機場、鐵路樞紐,瞬間便陷入了一片火海奔騰的景況當中。而部署在主攻方向上的上千門火炮,也在凌晨的寂靜中發出了震天裂地的驚雷狂吼,無數炮彈宛若流星隕石般刺破沉重的夜空。在數公里乃至十幾公里外的敵方陣地上綻爆出耀眼的光火。兩個小時之后,50萬白俄軍隊便在三百多公里長的戰線上向北發起了全面進攻,戰火和硝煙瞬間充斥了往日寧靜的上午。

由于南俄白軍早就已經將行動日期告知了柏林,當清英接到俄國內戰再起的消息之后,心中便沒有任何的驚異了。從法理上言,盤踞腹心的蘇維埃俄國和偏居南方的俄羅斯帝國互不承認對方的政治地位,也從未簽署過任何形式的停戰條約,因此,后者在當前的這次行動,便也可以被看作是20年前那場不分勝負的內戰的延續了。而從首相埃克曼以降的德國政府。卻將這場戰爭視為德國在東方擴張的又一次行動:由于南俄的經濟、軍政、和人文都被德國所完全把持,他們所通過戰爭占領統御的土地。實質上也就是處在了柏林政府的掌控之中!

盡管“俄羅斯帝國”統御的南方一隅僅有1700萬人口,尚不及德國控制的烏克蘭省區,與蘇維埃俄國擁有的人力差距更是超過7倍,但清英卻有近乎十足的把握認定自己的女婿阿列克謝能獲得戰爭的勝利。自從進入20世紀以來,技術兵器和人員素質在戰爭中起到的作用,就已遠遠超過了傳統的人口因素;6600萬人口的德國僅用一只拳頭就將坐擁1.73億人的沙俄打倒在地的歷史,便是這一現實的最佳詮釋。而在以內燃機為核心的工業革命已經飛速推進的當前,這兩項因素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更是被進一步放大。得到德國悉心培育的白俄勢力,在這兩方面與遠較歷史國土貧弱、且錯過了世界經濟危機時熟悉西方那一套工業機會的蘇維埃紅俄根本不可同日而語;更遑論蘇維埃俄國在統治的過程中還出現了種種致命的弊端,廣大民眾對無處不在的告密、監督、流放、關押、甚至是槍殺所形成的恐怖不堪忍受。相比于那些滿手血腥的契卡劊子手,沙皇時代的秘密警察簡直溫馴得宛如綿羊,一旦南俄軍隊攜溫和開明的統治政策進軍北方,生活在紅色恐怖壓迫下的俄國民眾對于王師的到來必定是簞食壺漿!

不到兩天時間,南俄軍隊的勝利消息就如同雪片一樣向柏林飛來。大清洗后的紅俄軍官平均比南俄同行足足年輕了1015歲,從旅長直升軍區司令的現象都屢見不鮮,成千上萬的新晉軍官只是在政治上對領袖有著絕對的忠誠,但卻根本無法勝任他們在現有崗位上的工作。大量紅俄軍隊被毫無懸念的碾碎擊潰,其宛若雪崩一般的敗退,讓魯登道夫不禁回想起了當年自己與興登堡在東線共事時,所取得的那一場場史詩般的完勝。照這個形式發展下去,德國陸軍甚至無需提供軍火援助,那位年輕沙皇麾下的軍隊就能夠搞定一切了。

在南俄軍隊一路勢如破竹、每天都要消滅數千敵軍的同時,德軍在美洲的行動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當中。通過源源不斷的海運補給,德國空軍已經有5個航空艦隊集結于前線附近,總作戰飛機的數量接近一萬架;而部署在南部戰區的美國陸基航空兵的戰機數量也有八千余架之多,這個國家的工業產能已經通過持續9個月的戰爭,而開始全面轉入戰時生產軌道了。當然,由于維護、修理、輪休等方面的緣故,雙方實際能出動的戰斗飛機數量仍是要比擁有總數少上一大截。

或許是發現了從海地島上起飛的德國戰機,在對近距離出動的機群攔截中存在一個不小的時間差的緣故,美國陸軍開始大量向古巴前線的圣地亞哥機場部署戰機。經過一段時間的轟炸之后,美軍也逐漸摸索出了一則行之有效的戰術。即讓b17減少裝彈量實施高速突破。如此一來,轟炸機群從出發到飛抵古巴東部的時間不會超過25分鐘,即便是從海地島上起飛的德軍戰斗機全速來迎也無法攔截;而提升速度后的轟炸機,也能在從古巴當地起飛的德軍戰斗機和高炮部隊面前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至于單機減少的投彈量,則用更多的轟炸機數量來進行彌補;對于將轟炸機大量向圣地亞哥部署的美國陸航而言,這無疑是一個最容易解決的不利因素。

連日來,盤踞古巴東部的德軍所遭受的空襲明顯加劇,海量傾瀉的炸彈讓德軍官兵都為之動魄驚心。雖然美軍的轟炸不至于將已經登陸的德軍陷入絕境,但卻大大阻撓了德軍的下一步推進。由于空中威脅始終無法得到徹底的解決,德軍的物資運輸只能依賴于夜間進行,否則便會有在轟炸中船只翻沉、航道塞堵之虞,而這顯然使得德軍的進攻不得不因為兵力和物資的不足而一推再推。在一周的運輸當中,德軍僅向古巴增兵1.5萬人,不足原定計劃的三分之一;而在兵力投送緩慢的同時,德軍還遇到了物資補給上的瓶頸。由于巴拉科阿并沒有設施齊備的港口,德軍的夜間補給總量便難以得到明顯的提升,如果無法獲得白晝的制空權,德軍的推進必將因為后勤不力而變得極為遲緩而拖延。

面對這一情形,德國空軍也曾嘗試對美軍轟炸機大量集結的圣地亞哥實施密集轟炸,但由于從太子港到圣地亞哥足有400公里之遙,戰斗力最強的fw190缺乏足夠的護航滯空時間,機群的威力便先就打了一個折扣。再加上雷達的有效預警,使得德國空軍也在對方戰斗機和高炮部隊的猛烈攔截之下,體驗了一把之前美國航空兵在古巴東部的轟炸中折戟的滋味。美軍機場很快就得到了修復,古巴德軍的空中威脅仍舊實實在在的存在!

“難道真要靠導彈才能有效的打開局面?”得知前線傳回的作戰報告后,清英忍不住有些懊惱的想到。如果繼續在古巴和美國人這樣磨下去,依靠不斷在前線屯集戰斗機來搶回制空的話,少說也都是六到七周之后的事情了。畢竟己方在古巴集結的戰斗機也不可能是萬彈叢中過片葉不沾身,一次出擊下來受到損傷完全是司空見慣;而這些戰機也需要維護和修理,由此降低了出勤率和對空中的掌控力,即便是這一工作遠比重型轟炸機來得簡便也是一樣。眼見戰況仍舊僵持,清英只能讓當前已經出廠的v3導彈裝船運往前線,他現在只希望這些大家伙在戰斗中的精度誤差能夠更小一些,將更多的美軍飛機炸毀在地面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