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浮華年代

第四十五章 我卻不甘心這樣生活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份才。

所有付出的代價,都會獲得報酬,只不過是多或者少的分別。

在人口大省參加高考又如何,省內沒有一所重點高校又如何,上重點院校比別的省份難上幾倍又如何,這些都該是教育部和省教育廳看著辦的事情。盡管肉食者鄙,未必能遠謀,但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作為平頭老百姓的一般人,既然沒有能力打破規則,凌駕于規則之上,就只能低頭忍受了。

——在現有規則壓制下做到最好。這是班主任楊銳聰為河南省淯陽市梅溪高中一八班學生所開出的一劑良方。

三年內放棄了所有的娛樂和很多休息時間,用于鉆研考題考技,這是很多省份的人所不屑一顧的。因此經歷了河南省高考考入大學的孩子們往往不被人看好,人們指責他們高分低能、綜合素質不高,不會唱歌跳舞,沒有業余愛好……對于這一切指責,前世的時候蕭如曾經平靜的回答:“如果我堅持我的業余愛好,我的綜合素質不會比你們低。但是,這樣的我不會有機會和你們在同一所大學里讀書。是的,我深深的知道。”

所有的犧牲和付出的代價,不是沒有回報的。高一的第一次期中考試,全區統一試題,全校年級前十名中一八班占據了六個席位,硬生生占領了半壁江山,培優班一四班委委屈屈的和其他六個班瓜分了剩下的四個席位,以整個班級總體成績來看,一八班竟然比書院高中普通班好,這是十年來從來沒有過的現象,消息傳出,梅溪高中師生大受鼓舞。

胡菲菲的考試成績在全班排第二十五名,全年級排五十八名,這個成績相對于她的基礎來說已經很不錯的。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初中基礎畢竟薄弱了些。連班主任楊銳聰都單獨找她談話,鼓勵她再接再厲,好好向蕭如學習。

蕭如這次發揮的不錯,考了年級第二名,在期中考試表彰大會上受到了校領導的表彰。但是,這樣又能怎樣?能上清華北大嗎?三年后,梅溪高中少年班八班出了一個全省狀元,其他同學也考的不錯,高考成績超過一本分數線的共有五十六人,但是,除了省狀元考取了北京大學以外,其他的同學,考上全國前五十所大學的仍然是鳳毛麟角,除了個別幾個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吉林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之類,大部分同學都沒能考出省去,基本都被一般壓線就能上的鄭州大學給錄取了。

“以我現在的成績,能考上鄭州大學嗎?”胡菲菲曾經這樣問媽媽程遠芝。程遠芝擔當高中班主任多年,對每年高考錄取分數把握異常敏銳,是當地填報高考志愿的名家了。程遠芝皺著眉頭想了想,說道:“我看懸。要看你發揮了。還要看你想報哪個專業。”

如果就這樣跟隨少年班的學習節奏,像其他同學一樣刻苦努力,將來應該能考過一本分數線的吧?胡菲菲這樣想著。畢竟,論聰明才智,論刻苦踏實,和這些能考進梅溪高中少年班的學生來比,她毫無勝算。

可是,我卻不甘心這樣生活。胡菲菲對自己說。不甘心亦步亦趨的跟隨少年班的學習節奏,不甘心像其他同學那樣拋棄所有愛好,不甘心像所有河南考生那樣在規則壓制下默默承受一切苦難,然后前途未卜。她是重生的胡菲菲,重生前的閱歷是上天給予她的最大財富。

班主任楊銳聰沒收了胡菲菲的《科幻世界》,胡菲菲沒有任何抗議,但是在每一個夜晚,十點半以后,她結束了一天的學習回到家中,躲在自己的房間里開始構思一篇篇新的小說,這完全是她自己寫的小說,小說的背景從現代到未來,題材多姿多彩,然而小說的主題只有一個:假如記憶可以移植。

一篇篇投稿發往《科幻世界》雜志社。胡菲菲的嘴角翹起一絲微笑。如果她沒有記錯的話,一九九九年全國卷高考的作為題目正是《假如記憶可以移植》。

前世就喜歡語文的她就算是藝術生,就算沒有把文化課作為主要努力的方向,然而又怎么會不記得從一九九九年到二零零一年間有關語文作文的大事件?一九九九年,全國卷高考作文題目是《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題材光怪陸離,令許多考生無從下筆,而那年的《科幻世界》因為意外押中題目而被高中課堂所接受,哪怕是最頑固的班主任,也不能再指責《科幻世界》是無益于考試的閑書;二零零零年,全國高考作文題目《答案是豐富多彩的》,那年的作文要求和往年的“除詩歌外,體裁不限”不同,直接說“體裁不限”,標志著詩歌作為一種文學形式被考試所接納,好友蕭如對詩歌的愛好從此有了自由發揮的空間。

“如果我押中高考作文題目,即使固執如你,也無法阻擋雜志進教室了吧?雖然我知道,你是為我們好。”胡菲菲在心中輕輕說道。

不過,考試要怎么辦?既然不愿像前世那樣走藝術生高考的道路,又不愿像其他同學一樣拼命死讀書,要如何在河南省每年幾十萬的高考考試報名者里面脫穎而出,考入有分量的大學呢?

幸好,這是一九九八年。在一九九八年,文學界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新概念作文大賽!

自1997年年末開始,整個中國的輿論界對中學語文教育投以了極大的關注。

1998年,以廣大青年學生作為主要讀者對象的文學刊物《萌芽》,也以《教育怎么辦》為主題,組織了一組文章。從這一系列文章可以看出,中學語文教育已經面臨巨大危機,它已經遠遠不能夠適應時代的需要。

在這樣的背景下,新概念作文大賽應運而生。1998年,首屆新概念作文大賽啟動。《萌芽》雜志社聯合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等七所全國重點大學發起共同主辦,大賽聘請國內一流的文學家、編輯和人文學者擔任評委。除初賽作品要求控制在5000字以內,參賽者30歲以下之外,不收取報名費,無任何限制。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實行的考試制度,高校沒有命題權和考察權,只能被動接受“高考”結果。對于中學語文教育的誤區,“新概念作文大賽”充分運用了《萌芽》與全國作家學者的天然聯系,它的權威性也得到了各高校負責人的首肯,使得大賽獲獎者與高校之間通過競賽建立關聯,為日后的人文學科后備人才輸送起了重要作用,成為高考選拔人才有利的補充形式,被譽為中國“語文奧林匹克”。

2000年以后,經新概念作文大賽挖掘出的人才活躍在中國文化界,韓寒和郭敬明就是其中翹楚。

新概念作文大賽舉辦十多年長盛不衰,對于現在的胡菲菲來說,它的主要誘惑在于: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獲得者可以免試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