攪亂三國

第一百六十七章 時事造人

第一百六十七章時事造人

廬江境內各縣府只要戰事一完,馬上組織人手收割糧食,部隊人員也不例外。(安豐戰事一完,陸康就命令兵士幫助老百姓收割地里的莊稼,同時,也把將農夫應繳的田賦收繳上來。

曹智和他的部屬也義不容辭的加入了進來,這對曹智來說不光是一次有意義的勞可從陸康這里學會了很多寶貴的治軍和治世經驗及手段。

大概是在月亮出來的功夫,安豐城外的這片被收割過的麥田終于又安靜下來。廬江軍士拉走最后一個麥捆兒,再把一個個蠻軍的尸體丟棄在麥茬地里。戰爭就是這么無情!

安豐的事情暫時告一段落后,陸康派探馬隨時注意著“江夏蠻”的動靜,自己就先率部返回了皖城。

曹智現在等于是被陸康征用了,自然也就跟著陸康去了皖城。一路上陸康大致給曹智講述了叛亂的情況,是曹智了解到這其實是一場為生存、為糧食而發生的戰爭。

“江夏蠻”每次入侵廬江其實都是有廬江境內的人與之聯合的,這次廬江的巢湖地界上有個鄭寶的,據陸康介紹說是他聯合了“江夏蠻”入侵廬江的。鄭寶在廬江巢湖團聚了一萬多人在此當水寇。他這只沼蝦想一彈身子變騰起一團泥污,攪亂廬江,他好渾水摸魚。

廬江境內有巢湖,形似鳥巢而得名,煙波浩淼、一碧萬頃,肥沃著皖中平原。鄭寶嘯聚巢湖很是囂張,陸康也曾派兵圍剿,但巢湖湖廣,地勢寬闊,捉拿這么只小沼蝦還真不容易。幾次圍剿都無功而返,陸康看此等水寇似勢頭大得很,卻不過是個小人物。巢湖地域遼闊,水鄉居多,對于大軍清剿著實不利。后來陸康請旨,招安鄭寶,封了他個巢湖太守,把他圈在巢湖,以后也就不再理他。但巢湖再大也是個水鄉之地,那能和廬江地廣物豐相提并論,鄭寶坐穩巢湖后一直惦記著廬江太守的正位。沒想到這次這只小沼蝦竟鬧出這么大動靜,恨得陸康牙根直癢癢,曾揚言要活吞了這只小沼蝦。

曹智隨陸康一路而回,路經夾石、潛山,陸康都是不忘督促各縣收割糧食,同時收繳一年的田賦,以作軍糧,同時還向各地籌糧。一場戰爭打到什么時候,誰也無法預料,籌備足夠的糧草對曠日持久的戰爭尤為重要。

這一路來曹智又從陸康那里學到了不少,從陸康那里了解到,廬江現在的總兵力在二萬左右,一萬精兵屯駐在郡治所皖城,其他分散在各縣,這個數字是嚇人的,那么陸康靠什么養活這些人馬呢

陸康其實因為性格關系,在官場上的名聲和人際關系不是很好,但他卻能在這亂世當中得到皇帝的賞識,及其卓有成效治理一方,其實有他獨到的一面的。陸康能有今天的成就,也是當今的時事造就了他。

單說那陸康,本是區區一個太守,就因為組建地方軍平判有功,才被朝廷破例升為郎中,他其實不能說深通為官之道,但是滿腹韜略兵機,其家又出身于當地根基深厚的名門望族,實有呼風喚雨的能為,但他在朝中卻沒有什么依靠,要放在太平歲月守文的時節里,可并非是有真本事就能夠平步青云擔當重任,像陸康這種在朝中沒什么人緣的官吏,頂而頭也就能混上個太守,至于郎中、將軍之類的大吏,可就連想都不敢想了。

恰好有江夏蠻作亂,陸康施展才干的機會也就隨之而來了,他親自找來許多富商巨賈,曉以利害,讓他們出錢出糧出丁,組建地方軍協助官軍守城。

那些毫商巨富都是世輩經營,唯恐江夏蠻一到毀了自家基業,所以拚著傾家蕩產,不惜血本地支援官府,當兵吃糧的人從來不少,更何況打著官家的旗號,只要是有糧餉,就可以迅速募集到大批兵勇。

憑藉著廬江錢糧充足,而且城防堅固,地勢險要,與江夏蠻惡戰經年,大小數十仗,非但沒有丟失城池,反而牽制了幾股江夏蠻主力,廬江軍也逐漸成為了一支善戰的勁旅。

皇上對此大為賞識,破格升了陸康的官,拜康孫尚為郎中,讓他總領治地內的軍政事務,為防備蠻亂,朝廷特許陸康的廬江可發展自己的軍備。陸康現在在揚州地位其實比陳溫還高,他幾度受到皇帝的封賞,官職不大,名位頗高

其實自打盤古開天,女媧造人,大禹治水以來,世上經過了“夏、商、周”上古三代,隨后是諸侯國割據,五霸七雄鬧春秋,才引出了秦王揮劍掃又使得楚漢相爭奪天下…這其間也說不盡有多少改朝換代的興衰變遷,直至劉邦入主中原,一舉踏平南北,定鼎了中原,大漢天子在長安,在洛陽坐了龍庭,免不了一番勵精圖治,好讓老百姓們休養生息,其間也曾有過“文景之治”,一度海內無事,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發展,被后人推崇為“盛世”。

可是到了東漢朝末年,東漢政府的封建統治已經腐朽到了極點,內患接踵而至,東漢末年的對內是橫征暴斂,殘酷鎮壓,是出了名的,逼得各地義軍揭竿而起,天下大亂,其中以黃巾軍運動持續時間最久,規模最大,徹底撼動了東漢王朝的統治。東漢王朝可說是歷史上最混亂的一個時期。

黃巾起義起義從爆席卷了大半個天下,當時世上無事日久,兵甲懈怠,大漢帝國的軍事力量,早已不能和當初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之時相提并論,由政府組成的正規軍久疏戰陣,根本難以應對大規模戰爭,皇帝不得不下旨-由各地官吏主持招募兵丁,籌建新軍,以此御敵平亂。

其實早在當年鎮壓“黃巾軍”的時候,朝廷就早已感覺到力不從心,經此開始大舉興辦地方武裝,用官府控制下的地方武裝取代官兵作戰,像漢末比較有名的幾支新軍,皆是藉著招募新軍起家的,營中兵勇或是父子兄弟,或為同鄉同者將半,極為團結。

可陸康心里跟明鏡似的,常言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朝廷上許給的“空名”只不過是個空頭大愿。要想圖個封侯拜相,關鍵還是得靠自已的實力,在盡力巴結皇上的同時,還要趁著眼下平亂之機,大舉擴充軍隊,手底下的軍隊愈多,將來升官的資本就愈多。沒有實力說話腰都挺不直,所以陸康積極發長地方武裝,他到了廬江就把全部精力放在這個上面,甚至把所有財力花費在發展軍力上,怪不得這次朝貢陸康只喊窮。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

3Z全站文字,極致閱讀體驗,免費為您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