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新傳

夢斷三國袁紹篡位陰謀破產記(11)

第四節一石二鳥:與宦官同歸于盡的何進

彌留之際的靈帝仍不安分,遺命立次子董侯為帝。為了皇帝也為了自己,董太后和宦官們被迫與何氏兄妹攤牌。被袁紹洗了腦的何進積極準備誅殺宦官。可就在他熱切盼望袁家親軍解救自己的時候,卻絕望的發現:自己才是袁紹要除掉的最大敵人。

公元189年四月丙午日(儒略歷公元189年5月3日),中國北方又觀測到不祥的日環食。為了“禳災”,太尉馬日磾被罷免,而剛剛消滅張純叛軍的劉虞則在幽州駐地被拜為太尉。

日食過后10天,漢靈帝劉宏在重建不久的南宮嘉德殿駕崩,享年34虛歲。靈帝彌留之際,何進與袁隗都不在場。靈帝于是召來上軍校尉蹇碩,對他說:“朕這兩個兒子,史侯(劉辯)輕佻無威儀,不適合當天下之主;董侯(劉協)雖然年紀還小,但聰明仁孝,比史侯要強得多,朕希望讓他繼承皇位。但史侯是皇后的兒子,有皇后、大將軍和車騎將軍三兄妹的支持,難以動搖。你現在手握重兵,當體會朕的意思,為天下擁立董侯。何家兄妹若是不服,便可相機除去。”說完這番話,靈帝就咽氣了。

蹇碩受了遺詔,又與董太后商量,決定立即在宮中安置埋伏,隨后召何進兄弟進宮,將他們當場殺掉,然后囚禁何皇后和劉辯,擁立劉協為帝。當時袁紹尚未返回洛陽,何進驚聞靈帝駕崩,立即來到皇宮。蹇碩的司馬潘隱與何進有交情,在門口死盯著他看。何進發覺事情不對,趕緊騎馬回軍營,稱病不入宮,隨后又率兵到宮外示威,蹇碩與董太后的計劃于是破產。2天之后,時年17虛歲的劉辯即皇帝位,史稱漢少帝。

為了能讓少帝登基合法化,袁紹及其友人在社會上長期宣傳劉辯不是靈帝的親生子,可謂煞費苦心。有趣的是,后來就連董卓都承認這一點,在廢劉辯,立劉協之前對袁紹說“劉氏種不足復遺。”。

正如靈帝擔心的那樣,少帝雖然幾乎已是一個成年人了,但性格軟弱,凡事都得聽母親和舅舅的,何皇后被尊為太后,臨朝聽政,又封少帝的弟弟劉協(董侯)為勃海王。

為了鞏固何、袁兩家的聯系,漢少帝即位后4日,何家兄妹以少帝的名義下詔,以“三統”理論為基石,說:“夫天、地、人道,必須輔佐,以昭其功。后將軍袁隗德量寬重,奕世忠恪,今以隗為太傅,錄尚書事。”于是,袁家有史以來第一次超越“三公”,擔任了“上公”。不僅如此,袁隗還“錄尚書事”,握有實權,成為名副其實的首相。何進與何太后這樣安排,就是讓袁家主管文事,何家主管武事,袁紹在袁隗與何進之間協調,剛柔并濟,兩全其美。虛君位,兩分權,袁與何,共天下,這有點像周成王在位初期的“周召共和”。

何進擁立少帝之后,騰出手來,就想干掉企圖殺害自己的蹇碩。袁紹作為被宦官黨錮了16年的黨人領袖,自然樂意促成此事,就與一些門客聯合勸何進說:“宦官與董太后禍亂國家多年,大將軍理應將其除去。對方現在一心要殺害您,您就在兵營里好好待著,千萬不要進宮。最好再派個可靠的人,帶禁衛軍到宮里負責保衛。”何進表示同意,連靈帝的葬禮都不參加,又派虎賁中郎將袁術率領200名精兵,到宮中代替宦官值勤。這時,蹇碩也給中常侍趙忠、宋典、郭勝(《后漢紀作“郭脈”)等人寫信說:“大將軍兄弟秉國專朝,又與天下黨人陰謀殺害先帝左右,消滅宦官。只是因為我蹇碩統領禁兵,他們還猶豫不決。現在我們必須聯合起來,捕殺何進一黨,除私仇以輔國家。但我雖有此計劃,如果你們不合作的話,事情想成功也很難。”郭勝是何進的同鄉,年紀比何進大,多年來一直照顧何家,視之為親戚,于是勸趙忠、宋典將蹇碩的信交給何進。在這件事上,何進的親家——張讓應該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何進得報大喜,命令黃門令逮捕蹇碩。于是,蹇碩稀里糊涂地死于宦官同事之手,他的兵馬都落入何進手中,分由吳匡、張璋、張楊等部將統領。

蹇碩死后,董太后與何太后這對婆媳已經勢不兩立。董太后見何太后專權,一怒之下,當面威脅對方說:“你現在如此囂張,就是仗著你哥哥吧?我讓驃騎將軍斬何進頭來,如同反手!”何太后將這話告訴了何進,何進、袁隗、何苗與三公于是聯合上奏,請董太后回清河老家安度晚年,并免去董重的驃騎將軍職務。當晚,何進、袁紹便發兵包圍驃騎將軍府,董重措手不及,只得自殺,董太后隨即也突然死亡,百姓都說是何太后干的,應該沒錯。同月,勃海王劉協(董侯)改封為陳留王。

董太后與董重雖死,但董家還有一個人手握重兵,令何家畏憚。不用說,這個人就是董卓。戰勝王國后的半年之內,朝廷多次召董卓回京,要給他加官進爵。董卓知道,一旦失去兵權,自己的性命就危在旦夕,于是借口部下不放自己走,繼續呆在涼州,何進等人為此十分憂慮。董太后與董重死后,削去董卓的兵權便成為當務之急。朝廷明白董卓不肯回京,就裝作不知道他與董太后一家的親戚關系,并不處分他的弟弟董旻;同時,又以討伐南匈奴王子于扶羅為名,拜董卓為并州牧(《后漢紀作“并州刺史”),讓他把部隊交給皇甫嵩。董卓上奏說,部下都渴望跟自己走。皇甫嵩的族子皇甫酈勸皇甫嵩以抗詔為名,討伐董卓,兼并他的部隊。皇甫嵩不同意,因為他和董卓并無根本性矛盾。于是,董卓親自率領5千精銳騎兵渡過河津,進駐臨近并州的河東郡,準備見機行事。

在接下來的3個月內,怪事層出不窮。最奇怪的是,作為何進的左膀右臂,袁紹多次勸何進把董卓等人率領的外地部隊召進洛陽,以便消滅宦官。但在蹇碩與董重死后,閹黨實際上已經沒有了兵權。后來的事實也證明,僅僅袁紹、袁術、吳匡、張璋幾個人麾下的部隊就足以殺光宦官了。因此,很多人表示反對,其中就包括董卓的老同事——尚書盧植,以及袁紹后來的秘書——主簿陳琳,還有侍御史鄭泰。這幾個人都勸何進不要召外地兵馬,特別是不要召董卓進京,因為一旦大軍入城,誰的戰斗力強,誰就是朝廷上的霸主。自從張奐、董卓在21年前鎮壓陳蕃、竇武政變開始,洛陽禁衛軍就一直害怕涼州軍。更何況,因為董太后與董重之死,何家已經成了董卓不共戴天的仇人,何進去找董卓幫忙,無異于與虎謀皮。

在王沈《魏書中,還記載了曹操對此事發表的一段評論:“宦官古今都應該有,但皇上不應該給他們太多的權力。治他們的罪之時,殺掉首惡便可,那樣一個獄吏就足夠了,何必召外將入京?要想把他們全部殺死,事情一定會暴露,我已經預見到了失敗。”《魏書的立場極度偏袒曹魏,如曹操的族源、甄后之死等等,都違背史實,可信度不高。然而,曹操說這番話也在情理之中。在蹇碩與董重死后,何進若想消滅宦官,根本無需召外地部隊進京就可以做到,明眼人一看便知。既然如此,那么身為何進主要謀士的袁紹為什么還堅持請求何進這樣做呢?

答案只能有一個,無論它聽上去多么匪夷所思:袁紹勸何進召董卓等外地將領率軍來洛陽,主要目的根本就不是消滅宦官,而是消滅何進!

當然,袁紹也希望消滅宦官,為黨人報仇。但是,他的“本初”目的在于奪取天下,建立土德的袁氏皇朝。于是,一直對他言聽計從的大將軍何進,就反而成了他的眼中釘。對于袁紹來說,最好的結局是讓何進一家與宦官同歸于盡。接下來,在太傅袁隗和袁紹的領導下,袁氏故吏與黨人們便可以掌握整個東漢帝國的軍政大權,進而逼迫漢少帝禪讓給袁家。而在袁氏故吏之中,最富軍事經驗、兵力最強、對何氏兄妹執政最不滿的就是董卓,因而袁紹選擇了召董卓入京。如果何進同意召董卓來,那么袁紹就先與董卓聯合,協助何進鏟除宦官,再指使董卓消滅他的仇敵何進全家;如果何進拒絕召董卓等部隊來,那袁紹就先誘使宦官殺掉何進,再以此為名,與董卓鏟除宦官。無論怎樣,袁紹看來都穩操勝券,而不幸的何進則只有死路一條了。

當然,這個陰謀計劃的成功還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董卓等將領必須忠于袁隗和袁紹。袁紹此時并沒有理由懷疑董卓的忠誠度,因為董卓曾經是袁隗的幕僚,又是袁逢、袁隗生前好友段颎發現的人才,目前還遭到何家兄妹的懷疑(甚至迫害)。忠誠地追隨袁家,似乎是董卓唯一的出路。

另一個有可能給袁紹制造麻煩的,是他的“總經理”何颙。何颙與何進同郡、同姓,所以很可能是親戚。但何颙還有一個身份——黨人。反對何進召董卓等外兵進京的盧植、陳琳、鄭泰、曹操4人都不是黨人,沒有受過黨錮之苦,對宦官的仇恨不太深,所以能夠比較客觀地分析問題。何颙則是一個被禁錮了16年的老牌黨人,對宦官的仇恨完全蒙蔽了他的雙眼。自從袁紹在公元171年結束“六年之喪”,返回洛陽,與何颙等人組建旨在消滅宦官,為黨人報仇的“本初俱樂部”以來,已經過去了18年。“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但在18年后,何颙急于報仇的心理使他沒有看出袁紹的真正用意。直到何進死后,何颙仍然一如既往地忠于袁紹,并且最終可悲地為此獻出了生命。

至于袁紹本人,也并非沒有為這個計劃付出代價。他已經成了權欲的奴隸,就像歌德筆下的浮士德一樣,為了智慧與知識,把靈魂出賣給了魔鬼。16年黨錮與18年黑社會教父的奇特經歷,造就了袁紹冰冷的內心。他像許多過于聰明的人一樣,逐漸喪失了人性。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可以不惜一切,包括陷害親友。對何進的恩將仇報,其實只是個開始。

剛開始,袁紹的完美計劃進行得并不順利,因為何進出于種種原因,一直在猶豫不決。除了盧植、陳琳、鄭泰三人激烈反對之外,何進的母親舞陽君、何進的妹妹何太后、何進的弟弟何苗也都不贊成他鏟除宦官的計劃。他們知道,沒有宦官們幾十年如一日的照顧,何家根本不可能有今日的權勢。看到這么多親友都反對,何進就更加狐疑起來。袁紹害怕何進與宦官和好,而董卓等人尚未抵達洛陽,自己的陰謀敗露,便暗中把何進要消滅宦官的消息泄露到社會上去,以此要挾何進。急于博取士大夫的歡心、又對袁紹向來百依百順的何進終于下定了狠心,封袁紹為司隸校尉,從事中郎王允為河南尹。

司隸校尉的權勢本來就極大,而袁紹又比以往的司隸校尉更加有權,因為他“假節”,而且“專命擊斷”,逮捕官員不必再向上級請示。司隸校尉下轄6個郡:河南、河內、河東,合稱“三河”;京兆、馮翊、扶風,合稱“三輔”;此外再加上弘農郡。東漢首都洛陽位于河南郡,王允擔任河南尹,也就是袁紹的主要助手。何進安排這兩個對宦官恨之入骨的人聯合主管首都周圍軍政,標志著鏟除宦官的計劃由此進入實質階段。

在袁紹的建議下,何進作了如下的部署:

前將軍董卓率領涼州兵東下;原并州刺史丁原改封武猛都尉,與其主簿呂布南下,火燒洛陽城北的孟津港;丁原的老部下——從事張遼去河北募兵千余人;騎都尉鮑信到其故鄉泰山郡募弩兵千余人;假司馬張楊到其故鄉并州云中郡募千余人;大將軍府掾王匡到徐州募弩兵5百;都尉毌丘毅與平民劉備到以出產優秀步兵聞名的揚州丹楊郡募兵;東郡太守橋瑁屯成皋,與王匡、鮑信會師;袁紹自己又私下募兵千余人,悄悄駐扎在洛陽城外,以備突發事件。

因為部署復雜,兵力分散,所以招兵計劃從一開始起,麻煩就不斷涌現。張楊的部隊剛走出云中郡,就遇到了反政府武裝,陷入游擊戰泥潭,無法繼續南下。毌丘毅與劉備在丹楊郡募兵后,經下邳回洛陽,半途也遭遇黃巾軍攔截。劉備立下戰功,因此被赦免毆打督郵之罪,封為下密縣丞。其余部隊也都運動遲緩,何進誅滅宦官的計劃于是暴露無遺。

在所有應召的軍隊之中,董卓所部是行動最快的,因為他無需再募兵,其部下多數是移動快速的騎兵,而且早有準備。得到何進與袁紹的密函之后,董卓知道自己可以帶著軍隊前往首都,安全有了保障,便一反前幾個月遲疑觀望的舉措,立即率軍從河東郡上路,同時公開上書朝廷,宣稱要為天下蒼生鏟除張讓等宦官。袁紹還嫌董卓來得太慢,又私下派人催促董卓,讓他留下步兵,帶騎兵走當時的“高速公路”——驛道,向洛陽城西5里的平樂觀推進。

收到董卓的公開信之后,何太后終于害怕了。她知道,董卓一旦進京,自己就將死無葬身之地。何太后于是宣布,罷免所有中常侍和小黃門等重要宦官,讓他們回老家,只留一些何進本人信賴的宦官在宮中。被免職的宦官都去向何進謝罪,何進卻沒有赦免他們的意思,只是催他們快點返鄉。

但是,袁紹可不希望宦官們返鄉,而是希望把他們在洛陽一網打盡。看到重要的宦官都來到了大將軍府,他就再三勸何進將這些人抓起來殺掉,但何進心慈手軟,不肯答應。于是,袁紹利用自己司隸校尉的職權,命令洛陽地方官員調查宦官們的經濟問題;他又借自己接近何進圖章的機會,偽造大將軍的公文,命令天下州郡逮捕當地的宦官親屬。這樣一來,宦官們根本不敢再走出洛陽皇宮半步了。中常侍張讓見大事不好,只好放下面子,向自己的兒媳婦(何進的妹妹)叩頭說:“老臣累世受恩,今當遠離宮殿,戀戀不已。希望能夠再回來值一次班,看到太后和皇帝陛下的容顏,然后死而無憾。”張讓的兒媳婦不忍違背岳父的請求,就和母親舞陽君一起去找姐姐何太后,勸她讓中常侍、小黃門都回來值班。當然,這些人一回來就不走了。

看到宦官們仍舊留在宮中,何進有些氣惱。董卓軍現在來勢洶洶,一旦兵臨城下,那就請神容易送神難了。何進終于明白,自己如果不能趕在董卓抵達洛陽之前解決宦官問題,很可能就會失去一切,于是趕緊派使者去阻止董卓進軍,又準備動用武力迅速消滅宦官。侍御史鄭泰對何進的這些安排很有意見,又提了幾條建議,何進都不采納。鄭泰于是辭職,并對老同事荀攸說:“何公看來不易輔佐啊!”

董卓軍抵達澠池,遇見了何進的使者。董卓拒不受詔,繼續向前推進,越過河南地界,逼近洛陽。何進很害怕,又派諫議大夫種劭去向董卓宣讀令他退兵的圣旨。董卓仍舊不從,還命令士兵把種劭包圍起來,用武器威脅他。種劭面無懼色,高舉圣旨大喊,涼州兵馬嚇得紛紛倒退。董卓理屈詞窮,于是向西撤退到當年名臣楊震自殺的夕陽亭。

聽種劭說董卓已經撤兵,何進大喜,于是在八月戊辰日入宮見太后,想當面說服她將中常侍、小黃門都處死。宦官們原本一直不太相信,被他們扶植了幾十年,多次幫過忙,甚至救過命的何進真的會對自己下如此毒手,特別是張讓與郭勝由于親戚和老鄉的原因,對何進一直信賴有加。但是這一次,他們事先知道了確鑿的消息(很可能是袁紹故意泄漏的),于是只好孤注一擲,各自準備好武器。看見何進入宮,張讓、段珪、畢嵐、渠穆等數十名太監便突然沖上去,將他包圍起來,痛罵之后當場斬殺。

何進死時的情況實在怪異。顯然,他之所以敢于昂然入宮,主要是因為宮內有袁術率領的200名虎賁兵,足以保衛他的人身安全。但是,當何進被宦官包圍時,袁術與他的200名虎賁兵卻不在現場。和《三國演義描述的情況相反,事發當天,袁術及其部下其實就在宮中,隨同何進來到皇宮外的只有他的部將吳匡和張璋,而袁紹、曹操等人根本不在場。何進當時不知道喊了多少遍“公路救我!”結果卻可悲地大失所望。也許直到最后一刻,他才覺悟:害死自己的不是宦官,而是袁家那幾個忘恩負義的士大夫——如果他曾經覺悟過的話。

何進死后,宦官們又起草了詔書,宣布免去袁紹和王允的一切職務,封前太尉樊陵為司隸校尉,少府許相為河南尹。尚書盧植得詔,懷疑內容的真實性,不肯蓋章,對宦官說:“這么重要的決議,還是請大將軍出來解釋一下吧。”宦官們就把何進的人頭扔給盧植,說:“何進謀反,已經伏誅了!”

吳匡和張璋聽說何進已死,就要帶兵進宮,為老上司報仇,但宦官們把宮門鎖上了,攻不進去。黃昏時分,袁術終于帶著他的虎賁兵出現,放火燒了南宮九龍門,帶領吳匡和張璋的部隊進宮,又在東、西兩宮放火,逼宦官出來。張讓、段珪等人見勢不妙,就帶著何太后、漢少帝與陳留王等皇親國戚跑到北宮。半路上,尚書盧植執戈攔路,斥責宦官。段珪等人害怕,于是放了何太后。當夜,洛陽城內大亂,但身為司隸校尉與河南尹的袁紹、王允兩人卻始終沒有露面,百官之首、太傅袁隗也不見蹤影。

次日,袁術、吳匡和張璋燒皇宮的烈焰已經彌漫天際。董卓當時在洛陽城西300里外,聽探馬來報宮內起火,于是立即留大軍在后,親率輕騎3千,晝夜兼程,奔向洛陽。

事變第三天,張讓、段珪等宦官終于把漢少帝及陳留王帶到北宮德陽殿。這時,袁紹終于出現,與何進的同母異父弟、車騎將軍何苗引兵來到朱雀闕,抓住趙忠等一些宦官,就地斬殺。隨后,董卓的弟弟、奉車都尉董旻也率兵趕到,宮中于是有了3支部隊。吳匡、張璋知道何苗曾經勸何進與宦官和好,便與董旻聯兵攻打駐扎在朱雀闕下的何苗,將其殺死。奇怪的是,袁紹的部隊剛才與何苗都在朱雀闕下,此時卻突然消失了。看起來,何苗與他的哥哥何進一樣,其實都是被袁紹害死的。僅僅三天,盛極一時的何家便土崩瓦解。后來,曹操乘亂納何進的兒媳尹氏為妾。曹家男子對別人的媳婦向來有興趣,前有曹操納何進兒媳尹氏及秦宜祿之妻杜氏,后有曹丕納袁熙之妻甄氏,如出一轍。進曹操家門之前,尹氏已生有一子,即何進唯一的孫子、魏晉玄學的開山鼻祖何晏。曹操見何晏年幼可愛,便收他為養子,對待他像自己的親兒子一樣。

第四天,太傅袁隗、司隸校尉袁紹、尚書盧植三人偽造了一篇詔書(但也可能經過了何太后的同意),命令逮捕宦官任命的司隸校尉樊陵、河南尹許相,斬首示眾。這兩個人真倒霉,連一天官都沒當過,甚至可能根本不知情,卻被當作閹黨殺了,死后還留下惡名,成為袁家爭權奪利的犧牲品。隨后,袁紹和剛回到洛陽的王匡再次帶兵入宮,向余下的宦官發難。宦官掌權已久,其中不乏武林高手,又早已武裝起來,關閉殿門,袁紹麾下的禁衛軍與新募兵都不敢上。袁紹與王匡于是帶著袁紹的家兵帶頭撞開端門,沖入承明堂。在那里,袁紹手持長戈,親自斬殺了中常侍高望等二名大宦官,眾士兵這才消除對宦官的恐懼,一擁而上,當天就把宮內的所有宦者殺得干干凈凈,死者共2千余人。有些沒有胡子的人被誤殺,有些則要在士兵面前脫衣服,證明自己并不是半閹人。少數宦官把漢少帝和陳留王帶出宮城,向東北方向的小平津逃跑。他們的目的性似乎不大明確,因為小平津和孟津當時應該都在丁原和呂布軍的掌握之中。當天午夜,在尚書盧植和王允的幕僚閔貢的追殺下,包括張讓、段珪在內的最后幾十名漢朝宦官被困在黃河岸邊,看到四面受敵,無處可逃,只得縱身躍入黃河,徹底結束了這個集團的生命。袁紹的岳父李膺等黨人在天有靈,此時應當大呼“本初萬歲”了。

幾十年來,中朝與外朝,宦官與士大夫,閹黨與黨人之間你死我活的爭斗,至此終于有了一個雖然不太令人愉快,但是十分干凈利索的結局。作為外朝、士大夫、黨人集團的主要領袖,代表“正義”勢力的袁紹似乎已大獲全勝。依靠眾多人才和軍隊的支持,袁家的土德取代劉家的火德,似乎也已經沒有了懸念。

一陣混亂之后,漢少帝與陳留王兄弟發現,自己正孤獨地站在黃河邊的荒野里。當夜沒有月光,星星也非常黯淡,幸好周圍閃耀著一些奇怪的火光。靠著這微弱的光線指引,兩兄弟向南走了幾里,終于和閔貢相遇,又在農舍里找到兩匹馬。漢少帝乘一匹馬,閔貢與陳留王共乘一匹馬,并鞍前行,總算有了一點安全感。突然間,一首清脆的民謠在他們耳邊響起:“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上北邙!”他們這才發現,自己身處在洛陽城北的北邙(一作“北芒”)公墓里,難怪周圍會有那么多鬼魅般的磷火!

漸漸地,遠處出現了許多火把,前途似乎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