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正文163長房持家之“道”
正文正文163長房持家之“道”
對不起大家,今日有事,更新晚了。實在抱歉。
二太姨娘劉氏由著鄧氏與一個婆子扶著,再有文筠跟在一側,臉上帶了些笑,說話聲音低低的,這時亦見得文箐她們走攏過來,便對李氏道:“日后啊,這院里下雪,莫要讓婆子閑著,這該打掃的就需打掃干凈,那些草墊子,也莫要等到雪停了才去找來。象這等子事,早該在下雪前就備妥了。如今你既掌著這一大家子,唉……”最后一聲嘆氣,大為失望之意。
李氏有些惱恨地看一眼鄧氏,若說未雨綢繆,二人都有份,都不曾關照好下人,沒留意男人們穿的鞋。不過她現下理家,自是回不得嘴,只恭敬地道一聲:“是,媳婦曉得了。下次自是會提前鋪好。”
文箐聽得糊涂,也插不得嘴兒。只覺得二太姨娘說話時,鼻子塞得厲害,加上蘇州話,自己差點兒聽不太分明。看來,二太姨娘這傷寒頗重啊,今日并未見好啊。
二太姨娘指著灑掃婆子訓道:“你們也是落雪了不出屋門,難道不曉得要把檐前都清掃干凈嗎?且罰你們二人一個月工錢。”
其實,那大半夜里,誰個會在掃地啊?又沒發瘋。婆子也不多辯解,是態度極好地認錯,聽得只罰一個月工錢,便松了口氣。
文箐這次聽明白了,原來是遷怒呢,小兒子摔傷了腿,總得找個替罪羊。
李氏靠近鄧氏,輕聲說了一句:“四弟妹,四弟下次出門時,可是最好同我說一聲,我也好讓人清道,不是?”
鄧氏氣得咬牙,瞠目而視,卻不能當著姨娘面發作,只忍得她一身暗傷。
這條路上,雪早就掃清了,又鋪了鋸木屑兒,文籌要拉了文簡跑去前面找大哥他們玩,卻被二太姨娘喝止:“籌兒,跑不得也……慢慢走,莫要摔了跤兒……”
文籌一見得文簡,渾然忘了昨日挨的訓以及今早姆囑咐,只轉身頑皮地耍了一個鬼臉,沖二太姨娘劉氏道:“太姨娘,是你們行得慢了,我同簡弟可是走得穩呢。摔不著……”一邊說,還一邊做出要摔倒的樣子。只看得鄧氏心跟著忽快忽慢的,罵道:“你再不聽話,讓你爹再打好好敲打你”
文籌聽得這話,再不敢頑皮了,蔫了下來,暗里伸手給文簡看自己手掌的傷情。文簡小小的心里,便記下了一樁事:時常笑得很可親的四叔,亦是會打人的。
長房兩個伯母及伯祖母周魏氏,亦未料到,文箐居然帶了禮物過來。
二太姨娘劉氏給周魏氏行了禮時,周魏氏瞟她一眼,道:“不是說你身子不適么?”不等二太姨娘回話,便對著下人道,“你們也沒個眼力見的,二姨娘這是帶著病呢,快給看座。”
劉氏只道自己站著便是了。周魏氏眼皮夾了一下,道:“二弟既看重你,如今他雖不在了,我可是不敢輕慢了你。如今,你家周騰也算是你們二房作主的了,你帶病來我這邊,我怎能那般不通人情……”
她說話聲音并不大,只是屋子里的人大多都聽得一清二楚。文箐細瞧,無意中發現周魏氏不說話的時候,兩嘴角是往下溜。這樣的人,想來平素嚴謹的時候多,極少笑,故而面上總是很端莊,讓人一見就有距離感。再反瞧二姐文笒,則是嘴角總是翹翹的,沒說話,嘴形已上彎,給人感覺就是這人很可親。真正是相由心生。她暗里決定日后回屋多練習,務必要讓嘴角向上彎成小月兒。
劉氏被周魏氏說得滿臉通紅,只得道聲謝就了座。“多謝大夫人關切。妾好幾日沒來給大夫人請安了,昨日聞得箐兒姐弟歸家,一時精氣神好些。”
周魏氏見她態度十分謙恭,也沒什么可挑剔的,道:“甚么請安不請安,我可是受不起。如今家里全是孩子,這要是過了病氣也不太好,你也需得早早把身子養好,方才好過年。”
二太姨娘只點頭道:“是。”
周魏氏又瞧了一眼三太姨娘,見她低眉順氣地,可也足足高了旁邊人小半個頭,屋子里也唯有她最高,那一頭黑發盤的圓髻實是壯觀得很,只覺得自己要看她便有些細力地抬脖子,嫌她礙眼,指了邊角一個座與她。脧巡過屋子里所有女人們后,周魏氏清了一下嗓子,慢慢地道:“這人啦,若是老生病,要么是早年吃過太多的苦,身子虛了,比如我家老爺;也有那些沒吃過苦的人,一遇變天便頭痛腦熱的下不來床,這就是嬌氣。你們瞧,我打京城回來,到如今也沒請過一回醫吃過一劑藥,還是當年做的活多……”說到這里時,文箐發現她已對著兒媳嘆口氣,“唉,你們幾個啊,倒是真正一點苦也未曾吃得。”
雷氏在一旁,只點頭應是。
可是她接下來一句,卻是讓文箐聽得心驚。周魏氏說的是:“也只有箐兒,倒是吃了些苦頭,來日定是個有福的。”
這話一出,文箐好似就與其他人隔了出去一般。她哪里好擔當這個“福氣”,這種“青眼”還是莫要說出來的好。忙道:“伯祖母過譽,箐兒也是逼不得已而為之。”
周魏氏這次語氣倒是比昨天要親熱得多,道:“你這歸家的景況,倒是同探親一般,竟是費得這些禮來,也難為你家舅姆了。我呢,也承她的情,改日替我多謝她。”最后這一句,也不知是對兒媳說的,還是對文箐說的。
二伯母彭氏歡喜地讓人接下禮,見得小西捧著的錦匣時,很慎重地看了一眼,聽小西說是四小姐送給伯祖父的,她便回頭確認一下:“箐兒,這是送你伯祖父的?”
文箐起身,回道:“是,二伯母。這一方硯,先時人家送與我,我拿著無甚用處,便借花獻佛,想討伯祖父開心……”
她說得好似十分直接,半點不帶隱晦的。長房大兒媳周雷氏聽得這話,又認真打量了她一眼,瞧她談吐,比自家大女兒文筼尤為穩重,端的是昔年沈氏風度再現。心中暗嘆口氣。
周魏氏卻沒聽清她說的“先時人家送與我”這句,原以為不過是送些日常小禮罷了,聽得二兒媳問得鄭重,便上了心,讓她捧過來。粗粗一看,只瞧得還有錦套包裹,便皺了一下眉道:“想昔外祖父亦是讀書人,到得你三舅掌家,竟真正是商人習性了。文笒她姆媽,你瞧,這硯明明有匣子,竟還用這等上好的錦緞來包裹。這般,便是家有幾十貫,也會被敗光了。且把這錦緞收妥了,日后做鞋或是其他,亦是可以用到。”
當年周暉,也就是文箐曾祖父,即周敘他爹,去世得早,于是蒙周成之祖父照顧,順帶著幫他亦早早尋了一門親事。周魏氏這人,稱得上周敘的糟糠之妻,出生于一個極其貧窮的人家,并不識得字。如今跟在周敘身邊,耳濡目染四十來年,也只是嘴上講的一些話帶了些官夫人的味道,只內里,還是那種窮人的眼光來評判周遭事物。畢竟這“糟糠”更多的只在意于饑飽問題,而缺了些文人儒士的雅趣,也見不得家里女人有這些意識。她持家,同周復的原配夫人龐氏那是完全不一樣。周復比周敘小三歲多,可是因著某些緣故,卻比周敘早成親,于是龐氏便在周家當起了家,直至魏氏進門。龐氏家中大富,受不得大嫂那般節儉,后來分了家,二人各管自己那一房。只這么多年來,魏氏便一直認為有錢人家的女兒,太大手大腳了,龐氏如此,其兒媳沈氏亦如此。
文箐聽得她這些話,再想到陳媽在信里提到,長房伯祖母持家極其節儉,只是沒想到節儉到這種地步,竟把包裹匣子的那一點錦緞都要加以再利用?可是,那匣子亦是需要保養的,就這么露在天光之下?只覺得讓魏氏賞硯,真有點牛嚼牡丹的感覺。
大伯母雷氏卻是懂得一些雅致情趣的,自是認為沒了錦緞不妥,便提醒了魏氏一句:“母親,我瞧這個匣子有緞子包著,也好,倒是省得磕了。”
魏氏卻不認同,一本正經地沖道:“小心些,哪里會磕著。怎么連你也跟著那起子人學著敗家來。若真怕磕了,找一塊舊布頭便是了,何至于如此奢侈,用這般好的錦緞……”說完,又感嘆了幾句世風日下,世人開始不知節儉起來。
李氏逮此機會,想一出心中惡氣。鄧氏有在姨娘面前告自己一狀,難不成便不會了嗎?借機道:“伯母說得甚是。方才弟妹還提及,要把我們院里建上曲廊,侄媳亦是覺得大奢招人眼……”
魏氏立馬嚴厲地看向鄧氏,教訓道:“要建早便建了,你二嫂當年在的時候,便沒有這么辦。怎么到了你們這,就想著這一出了?難道真想讓老爺被人再參上一本?真是不懂事,不省心的”
鄧氏在李氏說話的時候,得想用自己的裹腳布堵了她的嘴。二房這邊的事,怎么能拿到長房這邊來說?實在是過份了。此時忙著認錯,解釋道:“伯母,事出有由。實是因文筠她爹昨夜在院里摔傷了,侄媳才想到若是上面有所遮蓋,便沒了雪,也不至于……”
魏氏聽得周同再次摔傷,也緊張起來:“又摔得了?摔得要緊不?我說,你們怎么這般不小心?都那么多下人照顧,怎么到了關鍵時刻,一個人也幫不上忙的?就沒人照顧好他?這一年里,摔幾回,難不成文筠她爹同這院子相沖?改日去找人來瞧瞧……”
隨后便又怨怪起來,昔年那院子不蓋建那般大,隱隱怪起沈氏,也就是周夫人,當年也是大手大腳。
文箐聽得心里添堵,想著母親周夫人還為長房蓋的這個四合院子,要不然,只怕這邊亦同自家那邊一樣光景。
雷氏與彭氏亦替周夫人說得些好話,勸了家姑。
三小姐文笒同周榮很相似,容長臉蛋,個子卻不太高,立在魏氏身側。此時見得祖母這手頭上的硯,覺得那匣子甚是好看,一邊幫著打開來,一邊道:“祖母,這個匣子不是觀音菩薩嗎?雕得可真好看。大姐,你說,是不是?”
文筼快要及笄了,臉形已慢慢長開來,同文笒亦有幾分相似,只是面容上多些恬淡,沒有文笒那般活潑,文箐打量她時,覺得她似乎有些喜怒不形于色,大多時候低眉順目的,眼睛從不四處張望。此時聽得妹妹問自己話,瞧得一眼,略點了點頭,應了妹妹一聲:“嗯。”
雷氏對自己小女兒道:“你可莫要亂碰亂動,莫要磕了硯,那可是你四妹孝敬你祖父的心意。”
魏氏素來喜文笒,并不認為她舉止有不妥,對兒媳道:“讓她瞧瞧又如何?她倒是眼睛尖,一眼就瞧得這雕工了。”可是對于硯是半點兒也不懂行,只趕緊讓旁邊的婆子收了,“送與咱們老爺瞧瞧侄孫女的心意。”對著文箐笑道:“難為你這般有心了。伯祖母托個大,只提醒你一句,日后你可莫要學了你三舅姆這般。”
文箐沒想到三舅姆在長房這邊倒成了一個不會持家的反面教材人物,忙解釋道:“這個硯,不是三舅姆送的。”
魏氏訝道:“不是你三舅姆送的?那你從何得來?”
文箐若是沒見陳媽前,還沒打定主意送長房這等物事,只是她思量了一晚上,要想能讓陳媽回來,還得有求于長房,得他們發話才是。故而只求自己姐弟亦能得了伯祖父喜歡才好,到時也求情。她今日一大早,決定送這方硯,并且如實交待清楚一些事,免得在這干女人面前,自己只不過是一個有一點膽氣的“小女娃”。“回伯祖母,硯是歙縣一位文房四寶店家所贈。”
周魏氏聽得這話,本來微有絲笑的臉龐,便格外嚴肅起來。方要說話,卻聽得自家孫女已經開口了。
文箮因為隨了姆媽彭氏在蘇州經營家業,在魏氏面前便不如文笒那般討喜。畢竟比文笒大一些,想得亦是多一些,看得一兩眼后,好奇地問道:“四姐,那人怎么會送你這個啊?”
她這問題,自然是眾人皆關心的。一時,文箐被一屋子女著所關注。
“這,我也不太明白,現下講起來也覺得稀里糊涂。店家就讓我說說,那硯有甚么異于尋常的,后來我講得幾句,他便硬是說我與那硯有緣,非送到我客棧里。我推卻不過,只好帶回來了。”文箐簡單說了兩句前因后果。
魏氏聽了,眉間仍是不展,道:“無功不受祿。這無緣無故的,怎么能受了他的贈送。”
文箐低頭認錯,道,“伯祖母說的甚是。我也覺得受之有愧,無以為贈。一時夸口,說要作一聯送與他家。當時那位送我歸家的大哥便也托口道,日后找一翰林給他寫一聯。”
雷氏聽到這里,笑道:“有你伯祖父在家,還用得著去求他人嗎?”
文箐欣喜地看向大伯母,小心在問道:“可以么?侄女先時并未想到這些。”
魏氏聽了,卻皺了一下眉,問道:“總不是你先時說過認識甚么翰林進士,人家才送你的硯吧?若是如此,這硯收不得……”
文箐一愣,忙抬頭辯解道:“沒有,沒有。伯祖母,這個輕重我曉得,那樣的話便成了咱們收賄勒詐人家了。我連咱們家住哪里都不曾告訴于他,我……”
魏氏點了一下頭,道:“好了,好了,我自是信你。你且細細講這事說來,到底如何便得了這硯?那日遇見裘訟師后,不是說他要送你歸家嗎?怎的又換了人?”
文箐見她問得極其慎重,也不敢輕忽這個問題,忙將遇到小黑子的始末說與她們聽。方才講到小黑子受了那些苦,眾人皆感嘆,打斷了文箐繼續講下去。
周魏氏感慨尤其深,說說說著,便漫不經心地掃一眼李氏,道:“想昔年,打水洗衣,這些事,早年我哪一件不是親力親為。如今,且瞧瞧,個個都要人侍候,家里下人一大堆,哪里來那多活計?一個兩個都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日后嫁人,莫說紡紗織布,便是侍奉家姑洗漱,只怕屢屢犯錯。”
她這話說得一人女人都低著頭,文笒亦是不敢撒嬌,垂了手在旁躬身聆聽狀。周魏氏嘆口氣,道:“咱們宅子里,養著一干子下人吃閑話不說,這在外頭看來,我們周宅可是奢糜不堪……幸好不是在京城,否則御史早就參上一本了……”
李氏頭低垂得厲害,這時小聲道:“伯母教訓得是。待過了春節,我再打發些走……”心里卻尋思著,到時過了正月,長房已經去到北京了。
她打的這算盤,周魏氏卻是心知肚明,故而并沒放過她,道:“你賡哥二嫂持家最是節儉,不是我自夸。這點你是萬萬不如她的。本來你既然同我們分家了,我自是管不得,說得多了,也討人嫌。奈何這家中血脈同支,昔年二弟與老爺被先帝稱為‘二蘇’再世。故而,你們若是在行為上有失檢點,居家奢糜,到得朝上,那便成了老爺的不是了。”
李氏與鄧氏還有姨女娘只一個勁兒點頭。
魏氏這才讓文箐繼續講下去,聽到小黑子賣藥膏時,便道:“這般說來,今送給大家的禮,倒是你自個兒掙來的?”
和盤托出,是她的一個策略。當下點點頭,道:“有些是,也有些是三舅姆買的。”
魏氏叮囑道:“你已過得七歲,如今漸年長,可莫要再拋頭露面。否則日后蜚短流長,人言可畏。”
文箐只道:“謹記伯祖母教導。”
“你明白伯祖母心意便是好的。只是,一路護送你的那位小郎,是哪里人士?你既歸家了,咱們也得去拜訪一下致謝。總不能失了禮數。箐兒不懂,你們兩個作嬸子的也該幫著操持才是。”最后這句,魏氏是說與李氏與鄧氏聽的。
文箐一聽,急忙解釋道:“都怨侄孫女,還未來得及與兩位嬸嬸說此事呢。想著這是年節,要去到南京,也得過了年才是。”見魏氏盯著自己,便道,“當日,在富陽,我才曉得他是應城伯府的人,只娘舅家如今倒是在杭州。”
魏氏聽得,愕道:“應城伯?”然后看向大兒媳雷氏,“是那個應城伯?這……”
雷氏也是十分詫異,侄女竟然同應城伯家的人處到一塊了。文笒驚道:“應城伯?就是去歲被皇上革了爵位的那個?”
為了方便下次訪問,請牢記,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