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中華

第521章 A等絕密計劃

第521章A等絕密計劃

太后訓政,作為大清獨一份的創舉,雖然朝堂上的權貴們都默不作聲,但并不代表這些權貴沒有其他的想法,尤其是在各省督撫出人意料的提出讓小皇帝盡快親政的事情發生后,朝堂上的風向似乎出現了一些微妙-的轉變。fei插ngwen穴..

盡管醇親王奕一再表現出對太后忠心耿耿,但是一道看不見的隔閡顯然已經產生了,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秦大總督卻毫無為此負責念頭,權力······對于那些高位者來說,尤其是在慈禧這個老女人的統治下,高層的王爺親貴們,不少人也是頗有些睡不安穩。

而最近這一段時間,非得宮內流傳著各種各樣的消息,而不少消息自然也流入到西宮之內,而這些似是而非的消息,更是加劇了京城高層的權利斗爭。而在宮外,更是各種流言肆虐,也不知道這些消息由何而來,以至于衙門里為了這事都拘了好些個人。

南陽軍事學校陸軍指揮學校,這里無疑是培養南洋體系軍官的搖籃,而其中大部分軍官,都是由參加過南洋體系多次對外作戰的,有著豐富的戰斗經驗,在經過系統的學習后,這些軍官無疑將成為軍隊中的佼佼者。

岑鵬、劉盛兩人都是來自于南洋軍隊體系一個較為特殊的部隊,那是直屬于總督府管轄的特種作戰部隊,在進入軍校學習前,兩人的足跡走遍了越南北方、婆羅洲、菲律賓,甚至在萬里之外的南美,劉盛也參加過在當地的地面作戰。

而他們兩人另外的身份,也比較特殊,他們都是活躍在院校內、秘密的“新青年社”在南洋大學內的核心成員,而此刻,他們兩人正在陸師提督府等候召見,在他們之前,已經有不少軍官侯在提督府外年輕的面容和軍服右側手臂上粵軍特有的一個軍官牌顯示,他們都是剛從南洋士官學院畢業的新軍官。

岑鵬也是馬尾學堂畢業生,看到今天提督府的熱鬧場面,也是十分好奇他看到親兵隊里的熟面孔,忙湊上去打聽起來,“王大哥,怎么一下子有這么多軍官來報道啊,難道咱們陸師要擴編了?”

王大哥,大名叫王世文,早岑鵬和劉盛兩年畢業往日與岑鵬關系不錯,早年是總督大人的親軍,現在早就是五品的千總了,一看他們兩個,忙招手說道:“岑鵬,你們兩個排在人家新軍官后面干啥,快跟我進去!”

兩人嘿嘿一笑,原來叫自己來和這些個新軍官那是兩碼事劉盛便多問了句:“王大人,這些軍官那是要去那支軍隊啊?”

王世文看了看他們,“這是機密不過你們兩也不是外人,透點風聲給你們聽聽也無妨,北面不太平,劉副都統那邊據說要擴軍,軍官都是去那邊的,還有些其他地方也要軍官吧…···誒,對了,岑鵬,你不是有個弟弟嘛,這可是個不錯的機會啊!”

岑鵬呵呵一笑“王大哥,咱這是保家衛家,不過秦教官都說了,國家不光要有強大的武裝,還要有更強大的科技嘛,今年要派往英國留學的名額我讓弟弟去爭取一下,他讀書的腦瓜子比我要好!”

“想法不錯!”王世文點頭笑道,顯然也很認同岑鵬的觀點,閑談之間已經到了西側的一座客廳,他指了指里面,“你們先等等,周提督正在和水師呂提督商談,馬上就來!”

說完,王世文轉身離去,留下兩人有些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不過到了這里,自然是要辦正事,這次指名讓他們兩個人來報道,而且新青年社的事務都讓仔細交接,他們兩個都是聰明人,自然猜到可能是要外派,或者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任務。

而新青年社這一兩年間,發展及其迅速,早已成為了南洋高等學院中最龐大的青年組織,而有著秦鎧的暗中推動,加上這些高層的成員都是精心挑選的精兵強將,而新青年社提出的“振興中華”的口號,更是凝聚了一大批熱血青年。

兩人之前早就談論過這次可能的任務,都認為最大可能是要委派他們去上海、或者福州甚至于北京城繼續拓展新青年的組織,不過……很顯然,他們猜錯了。

也就等了不到一盞茶功夫,廣東陸師提督周瑞東已經出現在門口,這位比他們早三年進入馬尾學堂的學長,現在已經是執掌廣東六鎮數萬兵馬的一品提督,早就成為了馬尾學堂內的偶像級人物,兩人雖然也是十分敬佩,忙起身行軍禮。

周瑞東總是一副百年不變的嚴肅表情,而且今天看起來更透著一些嚴厲,他進來后,看到這兩位學堂的學弟,臉上倒是多了幾分暖意,馬尾學堂這些年的畢業生中,至少有四成直接在軍中服務,不少曾今朝夕相處的同窗,都倒在了復興中華大業的路上。

周瑞東招招手,讓兩人都做到客廳中間的八仙桌旁,他身后,王世文舀過來兩個綢緞小包放在他們面前,“岑鵬、劉盛,都是同窗,今天的談話,就p

輝謖馕葜校鑫銥冢忝翹禿昧耍羰怯邢敕ǎ賈彼擔蛭ぁぁぁぁぁふ獯蔚娜撾瘢潘酪簧腥隺等絕密!當然,你們可以選擇拒絕!需要考慮一下嘛?”

a等絕密,這兩位都在軍中服役過,自然知道這代表什么級別的機密,這樣的機密絕對不會留下任何痕跡,而參與者,無疑是極其幸運,也許用榮耀來比喻更為恰當些,兩人的眼睛頓時亮了起來!

而九死一生······這個對于普通人來說極為恐怖的形容詞,對于他們兩個在前線多次孤身涉險的精英來說,毫無疑問,那就意味著巨大的挑戰性,當然,他們也明白,既然周瑞東今天把話說的這么透,這次的任務肯定是非常困難的,不過,他們還是有一個疑問······

兩人對望了一眼,劉盛開口問道:“周提督能問下,這次任務為什么選我們兩個嘛?”

周瑞東忽然一改剛才平和的表情,嚴肅的看了看他們,“是教官選的兩點原因,一……你們是新青年社的骨干,泱泱中華,我們的國家需要改變,而變革就意味著有人要為之奮斗,就意味著要流血犧牲!第二個原因,教官說了中華工業崛起于馬尾,這國家的變革的第一步,他也希望把這份榮耀留在馬尾!”

聽到周瑞東這異常沉重的語氣,兩人雖然還沒明白這任務的內容,但是卻深感身上的重擔,激動的互看一眼,立刻起身來了個標準的軍禮,“周大人請轉告教官,我們必定將任務完成,大丈夫當馬革裹尸方才死而無憾!”

周瑞東點點頭,指了指他們面前的綢布包,“先看下命令,給你們3天時間準備和安排一些自己的私事,3天內,準備好了隨時來復命,執行任務期間的紀律,我就不重申了,你們都是老軍官了,需要招募的人手一定要確保牢靠……明白了嘛!”

“明白!”兩人立刻舀起抱在綢布中的文件,看了一眼,兩人的表情都是分外嚴肅又帶著幾分激動。

兩廣總督府內,趙烈文卻正在調侃秦大總督,他手上舀著一本印刷精美的小冊子,正是秦鎧最近付諸大規模印刷的《帝國之崛起》“烈風,看不出,你還有做史學的天賦嘛,只是嘛······你這文筆可是大有問題,在海外求學,可學不會這國學的精粹啊!”

秦鎧對于老趙因為羨慕嫉妒恨、有感而發的赤果果的打擊報復早已免疫,他哈哈一笑,“趙先生,我哪懂那么多,我這只是抄襲早年在海外看的一本書籍而已,那是我自己所研究的······不過,這書中的道理可都是真知灼見,至于文筆嘛,我這半吊子,那自然是上不了臺面!”

“烈風,我可不這么認為,這書寫的是泰西強盛的歷史,不過這評論,我看可都是你平日里用的語氣和論調,難道那泰西作者竟然跟烈風你見解類似,而且論調也類似不成?”

趙烈文這眼光多少老辣,秦鎧把自己對于歷史的見解和原書的一些看法都融入了此書,哪能瞞得過經常陪在左右的趙烈文,他也懶得跟這貨繼續解釋,老趙你愛怎么想就怎么想,咱不承認就是了。

他指了指書,岔開話題問道:“趙先生,我欲以此書啟民智、興文明的敲門磚,你看可否合適?”

這本書中,秦鎧充分分析了歐洲體制,對于歐洲的君主制也有提到一些,當然,因為涉及政體,為了免去那些不必要的麻煩,秦鎧自然做了一些處理,對外只說是依據英國人的書籍翻譯而來,而且在用詞上也頗為考究,都讓孫復、張佩綸仔細推敲后才印刷的。

所以,這本書即便通過通政使寶廷之手轉入宮中,那也是毫無問題的,這其實也是秦鎧的一個小小的手段,在這皇權橫行的時代,他也是小小的舀小皇帝開刷了······在正式付諸印刷后,這也作為宣傳的一個亮點!

而之所以選擇在這時機,將這本書進行刊發,自然是秦鎧精心考慮過的事情,要讓世人明白這大同世界已經大不一樣,要讓兩廣和南方諸省日益繁榮,引起國人的注意,只有兩個辦法,一是掌握各省的輿論,不過這不大現實。

現在秦鎧能掌控的報紙已經是夠多了,可以說,清國發行量最大的兩份報紙《福建新報》、《申報》都在他掌握之中,加上新組建、發展勢頭強勁的《廣州新報》,已經構筑起他手中強大的傳媒體系,而活躍在南洋新學和廣州的小報則構筑了他的另一條輿論陣地。

但是,各省督撫顯然并不愿意當地輿論受到控制,這兩年間,兩湖、兩江、直隸都開始出現官家背景的報紙,不過由于這些總督、巡撫創辦報紙也只是作為自己喉舌,缺乏足夠的重視,而且《福建新報》、《申報》因為在幾年的高速發展中早已占據了主導地位,一段時間內,很難和秦鎧掌控的報紙體系抗衡。

第二個手段,則是更為符合這時代主流的,那就是印書,其實這件事情到不是秦大總督首創的,江南制造局就下設翻譯館,大量翻譯西方著作,在上海進行刊印,李中堂的眼光,豈會不知道這學識的重要,在這方面也是投了不少銀子。

不過,秦鎧的看法,自然要比李中堂來的更遠一些,僅僅是翻譯西方各類技術文獻,那也只能跟在歐洲的后面,而真正在那個翻云覆雨的21世紀產生真正影響力的,當屬人類對科學的真正認知,當屬人類對社會體制的真正探索。

這時代,放眼這些封疆大吏、中興名臣,豈會都是沒眼光的人,就是李中堂,那也是老人精啊,這朝廷病的不輕、根本是病入膏肓,而這大廟早已殘破,這頂梁之物都已經腐朽了,他們自然都是看在眼里的,但要他們去改變什么,卻是完全的無能為力。

趙烈文顯然早已看過,不置可否的搖了搖手中的書,“烈風你所想,我看未必在這書中吧,其實,我也一直想明白你常說的大道,只是,我很好奇一點,烈風你還有什么學問沒有舀出來讓我見識見識!”

馬屁······赤果果的馬屁,秦鎧聽了也是大感臉熱,忙把話題扯到正事上來,“趙先生,我是要問你,關于這書的發行問題,你看如何才能讓這書上得了國內這些讀書人法眼呢?”

秦大總督那是絕對的人民運動的好手,這時代,沒人會比他更了解底層民眾和農民在大變革中的作用,不過,他依然重視代表著傳統道德和傳經授業的讀書人群體,在華夏幾千年的文明史中,這群人任何時候,都是不容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