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5章同心治國
第955章同心治國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蕭玄武書名:
徐真敬的這一頁,又悄然揭去。很多人在事情過之后方才醒悟,原來自己剛剛才和死神擦肩而過。
一身冷汗!
至此,滿朝文武也對另一個事實認識得更加清楚。不管這朝堂之上的風云如何變幻,無論王侯將相幾度更迭誰家興榮,這個大周皇朝始終都處在女皇的強力統治之下,她對朝廷和國家的控制力是空前的強大。
如此強勢的帝王,往前歷數李唐諸帝,也就只有太宗皇帝李世民曾經做到了這一點。女皇在某些方面甚至過之而無不及,就比如宰相這方面。李世民對他任用的宰相是相當敬重與信任的,宰相的權力也因此頗為可觀。但是女皇身邊的宰相就像走馬燈似的一直在換,誰也別想長時間的坐鎮政事堂從而培植起自己的一方勢力。
許多洞察敏銳的大臣們意識到,如今的武周一朝,宰相的權力已經大為縮水。女皇手握絕對權力,力壓群雄無人可與爭鋒。在滿朝文武當中,最多也就只有總攬軍事的薛紹,地位比較特殊。但他一直沒有拜相,在朝堂之上的話語權十分有限。再者薛紹本人也從不逾越本職多管閑事,在一群文臣矗立黨派紛爭的朝堂之上,他一向是超然于事外保持中立。他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但他從不拉幫結派。他對朝政有著超強的影響力,但他很少在朝堂之上發言出聲。但只要是他出了面,就一定能把事情辦成。比如此前扳倒周興、營救韋方質與范云仙。
因此,用“沉默是金、一言九鼎”來形容薛紹,是再也確切不過了。
人們不會忘記,女皇能夠順利登基,軍方的力挺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其實那個時候,女皇登基的時機還并不十分成熟,在內,李唐皇室的謀反才剛剛平定,人心浮動局勢不穩。在外,突厥、吐蕃和西域諸國強敵環伺,中原面臨強大的軍事壓力。但是正因為有了薛紹的大力一推,才讓女皇跨出了一個大步邁過了那些大坎,頂著各方壓力成功榮登九五。
登基之后,女皇再回頭解決那些歷史遺留的麻煩和問題,可就比之前容易多了。因為她已經是皇帝,辦什么事情都能名正言順。比如查辦李素節繼續清除李唐皇室的遺留問題,比如和盟突厥、遠征西域。每一件事情她都辦得相當的干凈利索,每一件事情辦下來都有助于她穩固自己的皇權統治,也有利于這個國家盡快的擺脫動蕩不安的局面。
然而,女皇辦理這些大事的背后,都有薛紹的影子存在。
不乏有一些睿智之人已經領悟到了某些真相,薛紹不吭聲不代表他不管事。只不過他管事的時候一般人看不見。因為他都是直接和女皇本人對話,從不在朝堂之上公然發聲。
薛紹管的,都不是一般的事情。
現如今,朝野上下絕大多數的大臣,都主動或是被動的卷入了爭儲奪嫡當中。唯有薛紹和他們所有人的層次和高度全不相同,他始終保持和女皇的步調一致,甚至高度也是一致。他們一同走在最前方,一起引導著這個國家的大體走向。至于那些王公大臣在他們身后如何盤算又如何掐架,和他們做的事情相比,都只是小事。
女皇和薛紹,正在分別運用各自擅長的文治和武功,同心協力的共同治理這個國家,這就是真相。
有女皇在,沒人可以動薛紹。因為薛紹受難,武周一朝的“武功”就要被廢。
反之,有薛紹在也沒人敢于動手扳倒女皇。因為女皇是薛紹自己選定的“最佳合作人”。軍事是政治的延伸,薛紹再能打,離開了強有力的政治保障他也將一事無成。女皇超強的執政能力,是這個國家擺脫困境奮發圖強的最大保障,也是薛紹和整個軍方根植的土壤和堅強的后盾。
女皇不會自廢武功,薛紹也不會自斷根基。他們兩人的聯手就是這個國家雙管齊下的文治與武功。
有些人領悟到了,然而還有一些人稀里糊涂的不能明白。武懿宗和張光輔,就因為這樣的稀里糊涂而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轉眼已到,武舉開選之日。
隋文帝開創了科舉,現在女皇將要開創武舉。
毫無疑問,武舉是武周朝的一件大事,開萬古之先河的大事。而這件大事的首倡者與主辦者,就是薛紹。
與之同時舉行的,還有一場規模空前的“殿試”。武則天將要在宮中親自“監考”,從參考的一萬多名學子當中選拔人才。
這一萬多名學子,有白身庶民,有世家子弟,也有在朝的官員,甚至還有來自新羅、日本和西域昭武九姓的異國學子。
士庶同流,能者居先。
值得一提的,殿試考試項目全由武則天親自擬定。
李唐皇朝對于“貼經墨義”的明經科十分的重視,它重點考察學子對于儒家經典的熟悉程度。這一科目對于世家子弟來說優勢很大,因為世家富有藏書又多,學子們能把儒家經典背個滾瓜爛熟,就不難考個好成績了。但是武則天更加重視“進士科”,這一科目對于儒家經典的死記硬背要求不嚴,主要側重于考察詩辭歌賦,看中學子本身的才華與靈氣。
同樣的一本書,有的人看完了能夠記得幾個句子甚至能夠背頌全文。有的人則能領悟書中的精髓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才識,乃至于寫出一本更好的書。
這大致可以理解為,明經科與進士科的主要區別之所在。
然而武則天在殿試當中還加入了別的考試科目,考察學子的對于政務的真知灼見與實際動手能力。比如眼下大周正在與突厥和盟,武則天就要求學子用文章來論敘,此事的利弊之所在,此為一題。另一題則是與民生相關,論述禁屠令的利與弊。
暢所欲言,不設任何禁制。哪怕有人在論敘當中辱罵了皇帝,也一概赦免無罪。
儒家經典、詩辭歌賦、行政能力,三項考核下來的綜合優良者,就是武則天所要的人才。
武舉和殿試,讓大周天下的文武人才盡聚洛陽。
百花齊放,萬家爭鳴。
世人時常感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但是現在,武則天和薛紹已經化身為天下有人才的伯樂。“有本事去洛陽”這句話,已經在民間廣為流傳。
薛紹主持武舉,參選的健兒將近兩萬人比殿試還多。他們來自各個州縣、各個軍府和各個軍武世家,甚至還有身懷絕技的道士與和尚。初賽的地點,選在洛水大營之側的邙山獵場,就是薛紹曾經招待李大酺與孫萬榮的地方。
數萬人的大賽場,盛況空前。
初賽的項目是傳統的軍中技藝,先是身材體貌,體格高大強健者自然得分更高。翹關(也就是舉重)考驗健兒的力量,馬術是重要的基本功,弓箭項目的步射、長剁遠射還有騎射是重中之重。
體貌、翹關、馬術和箭術這四大項,就是初賽的四大科目。這四項考核下來,擇其優勝者進入復選。
初賽的淘汰非常殘酷,近兩萬最后只有兩百人進入復選。復遠將要在講武臺的大校場進行。能夠進入復選的都是百里挑一的軍武人才了,無論他們能否在復遠脫穎而出,他們都將獲得從此在講武臺進修的機會,從而更上層樓。
薛紹擁有全權,但他只在初賽開始的第一天大典上露了一下臉,就沒再出現過了。初賽主要由員外郎蕭至忠負責,復選則由夏官的兩位侍郎姚元崇和蘇味道把關。薛紹最在意的就是自己親自拍板的終選,他很想知道誰會成為有史以來的第一任武狀元。到時候女皇也將親自到場,她和薛紹一樣對這位武狀元充滿了好奇之心。
一連多日的武舉初賽總算結束,兩百名優勝健兒歡天喜地的被帶到了皇城以北的圓壁城,進入了講武臺的封閉大校場內。
到了這里,健兒們就有點懵了。因為等待他們的既不是歡慶大宴也不是榮耀和贊美,而是超級嚴格的軍事管制和鐵面無私的嚴厲教頭。進門第一件事情,就是學習“規矩”,這包括嚴格的校場管理制度和所有的軍紀軍律。這也是復選當中的一項重要考試科目。短短的幾天之內,如果這些健兒不能背熟這些規章制度并嚴格予以遵守,馬上就會被淘汰,連留下進修的機會也將喪失。
這里,其實就是大周皇朝的第一所“軍校”。大校場的最中央豎起了一塊巨大的刻石,上書“軍令如山”四個大字。
這四個字是薛紹親自題寫的。雖然比之書法大家遠遠不如,但是薛紹寫下的這四個字,將是所有講武臺的學子學習的第一課,也是他們將要遵守一生的行為準則。
復選除了加入軍律的嚴格考核,還有體能的比拼和實戰的殘酷對抗,這包括拳術、刀械和馬戰。一路考下來兩百健兒幾乎全部帶傷,最后只剩下十人位例頭甲并進入終選。
薛紹親自出面主持終選,姚元崇、蘇味道和蕭至忠也一并擔任助選。薛紹還請來了夏官的前任尚書、宰相岑長倩一同擔任助選。女皇武則天也親自到場擔任“特約嘉賓”,目睹第一任武狀元產生的整個過程。
薛紹認為,能夠在初選和復選當中脫疑而出的優勝者,武力本身已經沒有問題了。但一員良將與一介莽夫之間,還是大有區別的。所以終選的考試科目,不見刀兵戰馬甚至不用揮汗如雨。
十名優勝者,將要一一的直接面對薛紹與之對談辯論。薛紹要考他們的兵法,考他們的學識,還要考他們的腦子和一切綜合能力!
武則天對這個考試辦法充滿了好奇,于是她問薛紹,你準備了哪些考題?
薛紹笑而答道:“陛下,臣沒有準備任何一道考題。臣到時想到什么就問什么。陛下和幾位助選的同僚,也不妨隨時提問,問什么都行。”
“如此,倒也有趣。”武則天興趣大起,“馬上開始吧,朕迫切想要認識那一位,古往今來的第一位武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