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風流

第四百零九章:圖窮匕見

紫禁城已是裝飾一新,無數穿著簇新衣甲的大漢將軍和親軍侍衛出現在了宮城各處,端的是熱鬧無比。

今日的紫禁城格外的耀眼,教人炫目。大明朝自太祖以降,已是許久不曾這樣的莊重肅穆。

一隊隊的太監結隊而行,輕手躡腳,而文武百官亦是在午門之外久候多時。

各國的使節也都已到了,隨著一聲炮響,宮門大開,文武官員、藩國使節紛紛魚貫而入。宛如長蛇的隊伍一路過金水橋,直抵奉天殿。

而在奉天殿外,到處是帶刀的錦衣侍衛,三步一崗、五步一哨。

奉天殿內,朱棣冕服正冠,久候多時,大紅的冕服使他格外的醒目,眾臣入殿,三呼萬歲,于是紛紛拜倒在地。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朱棣微笑道:“眾卿平身,不必多禮。”

于是有太監出來,扯著嗓子:“宣各國使節覲見。”

“宣……各國使節覲見……”

“宣……”

一個個聲音猶如接力棒一般,傳遞下去。隨后,四十三國使節一齊入殿。

太監扯著嗓子:“各國使節行禮。”

使節們大多都規矩,紛紛拜倒在地道:“下臣叩見大明皇帝陛下……”

突然……所有人傻眼了。

三跪九叩的大禮,按理來說,太監應當吼一句禮成,可問題在于,這太監瞪大了眼睛。不知如何是好。

文武百官們也一時詫異,原本肅穆而立。隨即便開始嘩然起來,大家紛紛議論,一時有點不知所措。

即便是朱棣,那一張喜怒不形于色的臉此時也拉了下來,虎軀微動。

在所有人的詫異之中,大食使節胡祿居然沒有行大禮,而是躬身抱手,口里雖然也稱下沉叩見大明皇帝陛下。卻沒有跪下。

不肯下跪……

不少人的臉蠟黃起來,其中臉色最壞的就是太子朱高熾。

朱高熾可一點都不傻,這大食使節是他負責迎接的,而且為了表示自己代表父皇優待使節,可不只是一次前去鴻臚寺慰問,大臣們自然也很聰明,紛紛上奏。說是太子殿下如何如何優待使節,巴不得將太子殿下捧得高高的,顯示出太子知悉父皇心意,為盡孝道,所以才三天兩頭往那鴻臚寺跑。

如果說萬國來朝是朱棣的臉面,而這款待使節。則是朱高熾的政績。

問題的關鍵在于,就在這本以為不會出錯的節骨眼,居然還是出錯了。

而且出了大錯。

胡祿凜然站著,鶴立雞群,雖然態度甚是恭敬。可就是沒有屈膝跪下。

這也難怪滿殿嘩然,所有人各懷心事的低聲議論了。

這個大禮是本就盤算好了的。為此,鴻臚寺會同禮物還專門派出了官員,告知了各國使節行禮的步驟,可謂盡心盡力,就怕有的使節不知規矩,鬧出什么笑話。

只是……這不就成了笑話了嗎?君臣們期盼了這么久,費時費力,望眼欲穿,結果等來的卻是這么個結果。

雖然這只是形式,可是某種意義來說,形式才最是重要,這表示的是各國對大明的臣服,表示各國對大明的感恩戴德,代表了大明的威嚴,代表了天子的尊貴。

結果……搞砸了。

那唱禮的太監,眼眸飄忽,四處顧盼,顯然已經慌了,不知接下來該怎么進行下去,倒是這時候,急紅了眼的朱高熾吃不消了,此時他不可能裝傻,更何況漢王朱高煦此時正笑吟吟的朝自己看來,不必說,人家在等著自己的笑話。

朱高熾徹底慌了手腳,于是站出班來,不由喝道:“大食使節為何不拜?為何輕慢天子?”

胡祿顯得氣定神閑,笑吟吟地道:“大明天子陛下,太子殿下,臣下不拜,自有臣下的道理。”

這一下子,大家更是目瞪口呆,道理在這里,可是誰跟你講道理來著,大家叫你來,為的就是等著你屈服,你倒是好,跑來這金殿之上來講道理了。

只是人家非要講道理,這又是禮儀之邦的朝堂,雖然君臣上下,頗有憤慨,朱棣卻反而笑了,他當然清楚,今日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將記載史冊,自己實在沒有必要大發雷霆。

朱棣淡淡地道:“哦,朕倒是想聽一聽,你但說無妨。”

他沒有用卿,而是用你,顯然已是徹底對這大食人生出厭惡,本來那大船就讓朱棣有些不舒服,再加上大船引來的風波和流言讓朱棣更有點憤怒,之后更是聯合各國使節聯合上奏,竟是干涉大明對市舶司的管理,這里頭的牽涉的乃是大明的海禁國策。

朱棣本是對這大食使節寄以厚望,誰知得到的卻是這個結果。朱棣此時卻是笑了,氣急反笑。

胡祿正色道:“大食與天朝其實早有牽連,早在大唐的時候,我大食先知MU罕MO德便用經書鼓勵他的門徒說:“為了追求知識,雖遠在中國,也應該去。”所以從自唐高宗永徽二年,大食便遣使和大唐通好,在此后的百年之間,共計來使達三十九次之多。那時候,不只是相互遣使,即便是大明與大食之間的商業貿易活動也非常繁榮。我大食商賈大批來到長安、洛陽、揚州、廣州、泉州等地不少人在天朝定居落戶,娶妻生子,關系之緊密,可謂一段佳話。”

胡祿慢悠悠地繼續道:“而在交好的過程中又有一個典故,我大食的使節來朝,覲見唐皇,卻是不肯行中原禮,唐皇震怒,便問,爾既番邦,為何不拜。我大食使節答曰:大食國與他國不同,大食風俗只拜先知,而不拜君王,是以雖中土天子澤被四方、乃王中之王,亦不敢拜。唐皇聞之,非但不怒,反而道,既是如此,便特許卿家如此。至此下詔,凡有大食商隊使節覲見均可不拜。我大食感慕唐皇恩德,于是至今銘記于心。”

“今日下臣不拜并非無禮,實乃風俗使然,不敢違逆先知教誨,還請陛下恕罪。”

這一番話出來實在教人目瞪口呆。這連唐皇都搬了出來,分明是打大明的臉啊。

話又說回來,這種事是真是假,誰也不知,畢竟這些對天朝來說畢竟是小事,未必就記錄在史冊之中,而大食人或許記住了。當時大唐也確實是廣納百川,較為開明,料來這等事,就算失真,也絕不是全然作偽。

可問題在于,這里是大明永樂朝,永樂皇帝請大家來,就是要你們長臉的,結果你把大唐搬了出來,盛贊大唐的開明,假若此時即便是朱棣也跟著開明一番,人家也不會念你好,只會稱頌大唐。可若是不準,此人又不肯跪,又當如何?

而這胡祿此時臉色平靜如水,顯然是有備而來,其實在此之前就有禮部官員來教授他禮儀,他也照例學了,既然不肯拜,之前就該打個招呼,好教朝廷有個準備,可是胡祿沒有打招呼,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他壓根就是要給朝廷一個難堪。

胡祿的心情是很好理解的,他在泉州居住過一些時日,其實算是半個漢人,對大明的風土人情可謂熟稔無比。這樣一個人,怎么會不知道大明朝廷打的算盤?他心里更清楚,大明最要的就是臉面,即便自己再‘無禮’,按這兩軍交戰尚且不斬來使的風俗,料來自己不會有殺身之禍,而只因為自己不拜就招致大明的驅逐,這顯然可能性也不高。

他琢磨透了這些君臣的心理,他們要臉,要臉的人斷然不會因為自己不拜就‘惱羞成怒’,將自己趕走?這若是傳出去,只怕天下人都要笑話朝廷沒有氣度,至于各個藩國也免不了對大明宣揚的所謂恩澤四方產生懷疑了。

既然不能殺又不能趕,可是他又不肯就范,堅持不拜,那能如何?

大明朝廷為了今日不知做了多少準備,可謂煞費苦心,這里頭關系到的,甚至是當今天子合法性的問題,萬國來朝,這是何等的臉面,拿著這個臉面出去,千秋史筆,少不了要頌稱一下永樂天子的文治武功。

于是問題出來了,大明朝廷會如何解決呢?

其實胡祿已經給了君臣們一個下臺階的機會,想當年的時候,大唐廣納百川,與大食的商貿往來也十分發達,而他胡祿此前又上書,要求放松對大食商賈的管制,只是宮中對此奏書留中不發,不肯批擬而已,若是這個時候,這些君臣誰肯給一個承諾,給予大食商賈優待,那么跪一跪,給這些君臣的面子倒也無妨。

這……才是胡祿真正目的,進貢所帶來的賞賜并不能滿足他的欲望,他想要的是一張長期飯票,給了這張飯票,你才有面子,如若不然,大家都別想有臺階可下。

第一章送到,大家覺得接下來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