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1649

第一百零五章 你們為何來得如此之晚

穿越者們在插秧,明人農民們也跟著歡喜,他們一大幫子人在機耕路上手舞足蹈起來。還有人高叫著穿越者們聽不懂的話,還一套一套的。有人笑,有人哭,真有意思。

原來大田里修這樣的路是給那個物件用!早說啊,一開始讓我們糊里糊涂的。明人農民笑得開心,哭得有趣,好像那插的稻秧都是他們的一樣。不過也別說,這里面還真有人家三成呢。

但是,這三成可不好拿。

他們明人農民也為那大田付出了心血。機耕只能解決水田田地的基本面,人工方面的收尾工作也很重要。一些小石子和硬質土塊無法機械化處理,只能他們上了,當然這時候的工作強度要小了很多。

等這批秧苗完活后,漢唐集團的人對明人農民說過,后面還有幾批,直到把開出的水田都插完。一切活兒還得照樣重復好幾遍。

明人農民們對此表示淡定,農民的活兒本來就是萬萬年,一天到頭都要忙!

不過這一次和漢唐集團的人一起勞作還不算太累人。真好,每天還有馬票拿。

忙完這些,他們還得去土豆地、地瓜地、玉米地忙活。最后還要集體去甘蔗田里對付那些宿根,打壟和松蔸都是很累人的活兒。不過比起這活兒,在其它的田地里平整和起壟,也輕快不到哪去。

土豆、地瓜、玉米也和水稻一樣,高產的種子配上當地的原生種一同種植,不過讓明人農民感到新鮮的是,他們看到這幾樣物件也正在新開出的秧田里育秧。

他們認得出這幾樣品種,只不過把玉米叫番麥而已。

如果不干涉歷史的發展,從這些外來物種的稱號上,我們可以看明人大陸上的人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心態變化:

但凡帶“胡”字的,大多是兩漢、南北朝傳入中國的;帶“番”字的,就是明朝以后,傳入中國的美洲作物;帶“洋”字的,洋蔥、洋白菜等等,可能是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傳入的。

如果不是穿越者們的到來,用不著我多說,大家可以看出明大陸人的民族自尊心是怎樣一步一步變化的。

漢唐集團的建國安董事說現代高產種和古代原生種搭配種植,效果最好了,那就是最好了。誰也沒有懷疑過。

其實穿越者們帶了螺旋起壟刀,開溝扶壟器和旱地刀等工具,但是他們計算了一下,這樣的活兒還是用人工合適一點。

新港社投靠的較早,可以置換出一些明人農民去干地里的活兒。穿越者們則省了柴油。小氣樣子。

順便說一句,荷蘭人把土豆和花生帶到臺灣后,當地人把土豆叫做荷蘭豆,卻把花生叫土豆。穿越者們來了后,強行都給改了過來,還好,此時這兩樣還不算普及,等以后臺灣的明人叫習慣了,改口可不容易。又是個潛在的障礙。

當然,目前還是以水稻種植為主,其他的往后面排。臺南真是個精華之地,種什么都可以,節氣的問題不用太考慮。

在計劃中,穿越者們把第一步目標分成兩期。

前期,先建成一家敞開式育秧工廠,利用現有的條件來實現統一管理、統一控制、統一施肥打藥,充分利用上臺南良好的水、熱的自然條件。當然這是在穿越者們的技術支撐下。

他們不去追求自動化,用人力好了。特別是在當前明人農民青壯年勞力不足的情況下。

要不然穿越者們哪里會舍得使用柴油去大搞機耕?

明人農民們習慣于種旱稻。我們尊重你的選擇,可是你也得先育秧啊?怎么到了臺灣后和當地土著學了呢?一點也沒有體現出文化的先進性來。

考慮到明人農民可能對旱育秧等抗旱育秧技術接受能力不夠,容易造成秧苗素質參差不齊的情況,敞開式育秧工廠可以幫助他們實現旱育秧。

這樣一來可實現適期早播早栽。

建國安董事通過詢問當地的明人農民,發現他們其實還可以提前種植,不必嚴格遵循教科書。首次種植浪費了點時間喲。

后期計劃是,建成具有本時空特點的溫室大棚,利用溫室大棚工廠化集中育秧,可根據水稻秧苗生長發育所需,合理地調控溫度、濕度,為秧苗生長發育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還期望實現四分之一的自動化生產。

這樣可提早水稻播期,縮短秧苗生長期,有利于秧苗及早栽插至大田,對避開水稻生長后期高溫伏旱的影響,實現水稻穩產增產十分有利。

水稻的問題解決后,其它的問題就不太重要了。玉米可算最后一個大項,排在甘蔗前。穿越者們從來沒有想過利用蔗糖可以換回大量商品糧和銀兩,他們只想著先如何生存了。所以甘蔗被排在后面了,畢竟不能讓那些宿根白白荒了。

在穿越者們的計劃表中,紅星工業區的水泥應該在玉米秧苗下地前能夠達到量產,以實現機井的建設。

否則,沒有機井的配合使用,誰都無法保證玉米的正常生長。而且連帶著關系到甘蔗的澆灌。它們都是用水大戶。

問題都是一環扣一環,這是個大大的系統。

工業發展和農業發展的相互促進相互依靠,在穿越者們的手里得到理論上的完美展現。

一切只是個時間問題了。

看完漢唐集團的插秧后,楊童生和劉結首慢慢行走在赤嵌溪的河岸上,楊童生慢慢平復了他剛才激動的心。

從漢唐集團的人來到這里開始,楊童生一直淡定無語。

他從不似那些明人農民般傻呵呵地圍觀。他不是看不上農民,恰恰相反,像他這樣的農村大家族里的書生,對農業那是相當的關心。

耕讀世家,在這個時代倍受尊重。但我們可以看到“耕”字是排列在前的。

博得功名,可躋身于公堂,以待光宗耀祖,照顧家族中的晚輩;時運多舛,可耕作于田地,期待上位者訪賢于野。

但無論如何境地,他們都要手持圣人之書。

圣人之論微言大義,已是人間至論。

趙普,平民武夫出身,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楊童生深以為然。

重視生產,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無為而治,發展耕織。一個糾糾武夫尚能如此,熟讀全本的楊童生更能如此。可惜沒有機會。

王安石的那句總評之言,更是深得楊童生心意:

“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貴者因書而守成”。

此書豈不是指圣人之言?古人版的“知識改變命運”。大概就是這意思。

所以,在漢唐集團的人把赤嵌地區弄得雞飛狗跳之時,他依然在家中安坐,手持圣人之言,毫不理會。各種令人難以到信的傳言不斷傳到他的耳朵里,但楊童生依然端坐。見怪不怪,其怪自敗,其奈我何?換個人收租子而已。此時,明大陸換得比這里頻多了。

楊氏家族所租用的土地,在此地自有下人料理,無須他親自cāo心。

后來,漢唐集團的人發布號令說,人人都要親自前往登記,他人不可替代。劉結首幾次三番上門求自己,他才愛搭不理地前去登記。

登記時,他非常不明白那些人為何要用小盒子比劃他一下。劉結首也是一直不明白,當他看見楊童生經過此事后,小聲向楊童生請教。

楊童生也是迷惑,沉吟半刻,含糊地來了句:奇吟技巧,不足掛齒。

劉結首一聽,想了想也對,他知道不知道有什么用?能換來稻米嗎?還是好生將漢唐集團交待的“工作”做好即可。

上次漢唐集團打賞給他的五十匹棉布真好。

這件小事在楊童生的心里留下了陰影,當然,這遠遠比不了楊氏家族把他打發臺灣來開花分枝的打擊大。

為什么楊氏家族全力培養他三叔家的孩子楊明浩,而不選他楊明顯?分明是毫無眼光嘛。再給他一次機會他一定會高榜得中!

不過話說回來,現在萬事皆休了。從家鄉傳來的消息看,此時,四處戰亂不止,民不聊生,時常有百里無人煙的慘劇。家族還正在為何去何從苦惱呢。未必好過在臺灣的這一支。一聲長嘆。

這件小事到底是引起了楊童生的注意,尤其是漢唐集團的人大力發展機耕種田時,他遠遠地觀望著,不是因為他害怕,那時連明人農民都不怕了,還選擇了圍觀,他更是不怕。

他實在無法解釋這一切。他害怕別人問他為什么。他不能總用一句“奇吟技巧,不足掛齒”這一句回答?再說,漢唐集團所用之物對開荒墾地之事大有裨益,總不能閉著眼睛說它是怪物?子不言怪力亂神之事,單單就是那些物件對農家活兒是多么有益,瞎子也能看到。可不能睜眼說瞎話。

漢唐集團公司?他在遠處思索著這個名字。為何起這個名字?這些人明明就是我大明之人嘛!可又相差太遠待有機會,好生盤問一二。

但一直沒有機會,劉結首更是一問三不知。

這一天早上劉結首又是興奮異常地登門拜訪,他說:“大喜啊,大喜啊。他們漢唐集團的人竟能一rì插秧千畝!”

“甚么!”楊童生差點跳起來。這無法讓他淡定。上一次他就大喜過望,這一次又來?!

今年的chūn季肯定要大旱了,劉結首和楊童生都是心知肚明。整個赤嵌地區的明人農民也是清楚。往年此時定有二三場chūn雨,而今年,到現在為止,連一場濕濕地皮的雨都沒有下過。不用說別的,連赤嵌溪的河水都要比往年低上二尺有余……一場chūn旱必不可免。

百姓又少了一茬吃食,又是苦了些

可是這些自稱漢唐集團的人來了后,卻大興水田,實在讓明人農民不明白。只不過為他們勞作,不僅管飯還有馬票可拿,大家自是樂見其成,誰都不去點破。至于說以后還給他們糧食,那是以后的事兒。眼下好過。

可誰知漢唐集團的人真有辦法,只是給一個鐵家伙加一些木炭和水,那鐵家伙竟能把赤嵌溪的河水輕而易舉地吸到水渠里,可送到相隔很遠的水田之中。只不過那些木炭都是一模一樣的形狀,不知為何,此中必有說道。

當消息傳出楊童生家里時,楊童生坐不住了。直到劉結首興奮地前來拜訪時,楊童生立刻隨他一起前去觀看。生怕這是謠傳。

如果傳言是真的,那么……有多大的chūn旱也是不怕的……

當時,他們兩人遠遠地看去,果真如傳言一般,真是太好了!

劉結首快步上前再次細細觀看。盡管他早看過,但百看不厭!

這是什么?這是我們的救星啊……他都忘了陪同楊童生了。

楊童生一點也沒怪罪他,他自己也是激動萬分,有此物天下大旱又有何妨?從未聞赤嵌溪斷流過,那么現在萬事無懼了。當時他也不自覺地悄悄地靠前觀望。他沒聽懂那兩個在場的漢唐集團的人說什么,眼里只有那兩條流淌不盡的水龍了。

那如大腿粗細的水龍在他眼里化做了數不盡的白花花的大米

可緊接著的問題是,開出如此之多的水田,如何插秧?不過這個問題還不算太大,辛苦一些就辛苦一些,年少時也不是未曾做過,極苦啊。

但是就算此地全民皆上,他心里盤算著,恐怕也是忙不過來,是他們沒有統籌之士,抑或是另有辦法?楊童生寧愿相信前者。

楊童生想了好多種可能,但也想不出辦法來解決,只得耐心等待。

完田必然不久就要開始插秧了。這是常識。

在家苦苦等待的他,當看到劉結首興奮異常地前來,心都開始哆嗦起來,又是歡喜又是害怕,難道他們真的有辦法了?可他真的一點兒也看不懂啊!

在大田邊,楊童生哆嗦著手,捋著哆嗦著胡子。說真的,他不是害怕,而是高興。

那如大房一般,發著怪聲的鐵車子,他看了沒這樣;那伸著巨爪,一下子把地挖出一大坑的物件,他見了沒這樣。

但現在他可真真興奮大發了。

天下百姓如有此物,何來饑謹餓殍?!何來民不聊生?!

你們是何方之人,為何來得如此之晚!?非得我大明百里無人煙時,非得我大明惡徒橫行,韃虜食人之時,方才前來?!

他的眼淚流下來了……

劉結首扶著他在赤嵌溪岸邊慢慢平靜。

劉結首說:“先生大才,腹中有安定一方的才華,可否要投靠他們?”

“哼哼,”楊童生心思穩了下來,他撫摸著胡須,眼見那赤嵌溪水歡快地流淌,嘆了口氣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身不正。我一個讀圣賢書之人豈可輕易投靠?

除非,他們能把赤嵌溪的河水堵上,讓它永遠造福此地百姓。讓他們的那種夜晚發光之物,也照遍此地……”

劉結首看著那流淌不止的河水,嘆了口氣。

別看它現在溫順,這只不過是chūn旱而已,等它到了雨季之時,那可如瘋牛一般咆哮。人力無法應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