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公則所說的這個辦法好,可行,又不會讓我們的大軍遭受到太多的損失,不過就是數千人手,就可以搞到劉易焦頭爛額,牽制住劉易的精神。如果同一時間,在渤海城內,出現了劉易親兵為劉易搶奪民女的事,并且,還是數百上千起這樣的事件,那么肯定會讓劉易在渤海城的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一下子變得極差。一下子失去渤海城的民心。如此一來,劉易奪得了渤海城又如何?只要我們再擊敗了新漢軍,只要登高一呼,渤海城的百姓,肯定又會歸依于我們。”袁紹的心里,雖然覺得郭圖所說的這點,有點太過陰險,可是,他亦覺得,如此,才能讓劉易不好過。
郭圖說得對,兩軍交戰,無所不用其極。這當中,并非只是說兩軍交戰當中的事的。包括了背后搞陰謀那一套。
比如離間反間、誣陷中傷等等的手段,都可以施諸于敵人身上。
不只是袁紹覺得郭圖所說的這個辦法好,就連議事大廳當中的一眾謀臣武將,他們都認為可行。主要是,采用這個辦法,并不需要太多的本錢,更不需要有什么的危險。也就只需要挑選出一些死士前往渤海城執行任務便可。
圍繞著郭圖所說的這點,一眾謀士,齊心合力,完善這些計劃。當然,從派人去渤海城搞動作,又想到了別的城鎮,被新漢軍所奪取的那些城池,也一樣可以派人去搞動作。甚至,他們可以派人去新漢朝的勢力范圍當中的那些城鎮去散布各種各樣不利于新漢軍的謠言,甚至去搞刺殺。比如。他們可以派人去洛陽,不時在洛陽城內放一把火,如此,一定可以將新漢朝弄得人心惶惶。
反正,真的是無所不用其極,只要能使的手段,就使用。務必要讓劉易不好過。
袁紹倒沒有遲疑,馬上就命人安排,派出一些忠誠的死士前往執行這些任務。
當然。這只是一個可以擾亂新漢軍軍心,牽扯劉易注意力,消耗劉易精神的一個旁門左道的辦法,并不能因為搞這些小動作就能擊敗新漢軍。
所以。袁紹又回歸正題。道:“好了,現在,我們就談談如何主動出擊,攻襲新漢軍的事。只有我們真正的擊敗新漢軍,我們才真正的可以高枕無憂。但如何攻襲呢?現在我們就先定下一個目標,再行商議。”
袁紹手指地圖道:“各位請看,新漢軍可以說是兵分三路向我們冀州發起進攻的。第一路,是從黑山攻來的新漢軍。其大軍主將,是太史慈;第二路。是進攻中山、安喜國,兵指常山的趙云軍。第三路,就是劉易親率奪取了幽州范陽、任丘等地的新漢軍,其軍與公孫瓚所部,已經合兵在一起,兵力估計是三路軍最多的。約有三十萬軍馬左右。”
有圖說事,眾人倒可以一目了然,非常直觀的清楚新漢軍現在的兵力布置情況。
“當中,袁某想說的是,新漢軍第一路軍,太史慈所部的新漢軍,現在其軍在黑山境內,暫時并沒有突破我們防線的跡象。而且,黑山地區,地勢險要,的確就只適合防守,不適合進攻,我們只需要憑據著一些險要的關隘守住便可,沒有必要花費太多的精力在太史慈這一軍新漢軍的身上。他們攻擊我們難,我們想要伏襲他們亦是非常困難的。所以,第一路新漢軍,我們可以不作過多考慮。”
袁紹將攻擊的目標當中,太史慈的這支新漢軍給劃去。
“其次,便是趙云的第二路軍馬。”袁紹并不多說,直接排除開去道:“第二路趙云的軍馬,并不適合我們揮軍攻襲,盡管常山一帶地區,有許多適合我們大軍伏擊的地方。因此,在座諸位,相信都吃過趙云的苦頭了。何況,據我們的探子的情報,趙云所率之軍,幾乎都是來去如風的騎兵。當初趙云才是那么兩萬多人的騎兵,便讓我們窮于應付,我們集數十萬的軍馬,都耐奈不了趙云。因此,我們就不要想著能有機會伏擊趙云了。”
眾人聽了主公袁紹的話,齊都深以為然。
不管是進攻黑山的太史慈還是進攻常山的趙云,他們都深有顧忌。能不去招惹便不去招惹為妙。
尤其是進攻常山的趙云,他們真的吃足了趙云的騎兵苦頭。往日的教訓都還沒有忘記,現在一般的袁軍軍將,又豈敢打趙云的主意?
袁紹印象最深刻的,是當初劉易剛剛從董卓的手里奪得洛陽的時候,他聯合一眾諸侯,出兵殺向洛陽,卻被趙云單槍匹馬殺進他們的軍陣,硬生生的阻住了他們進攻的態勢,反被劉易的軍隊殺得大敗,聯軍的聯合之勢,亦就此而四分五裂。
反正,對于趙云,袁紹的心里有著陰影,能不招惹便不招惹。只要守住,別讓趙云殺到信都城來便好。
最后,袁紹對眾人道:“所以,我們就只乘下一個選擇,我們所要攻襲的目標,就是劉易親率的這支新漢軍。”
“如何伏襲呢?我相信各位的心里都會有一些想法。現在,我只說我的意見,如果大家沒有異議,那么就那樣執行,此戰,不成功便成仁!”袁紹一臉嚴肅的道:“我們的心里,都應該清楚,新漢軍的進攻態勢,絕對不會因為奪得了渤海城而停止進攻的步伐的。因此,我袁紹敢保證,新漢軍一定還會繼續向我們發起攻擊。并且,他們的目標,就一定是我們的信都城。而從渤海到信都城這數百里的距離當中,我們就可以從中給予設伏襲擊。當然,前提是我們的探子,一定要探清楚,劉易何時會向我們進攻。并且會走哪一條路線。然后,我們才可以在預定的地方,對新漢軍進行埋伏襲擊。”
“主公。郭某沒有異議,雖然從表面上看,劉易親率的這一支新漢軍,似乎兵力是最為強大的一路軍馬。但是,劉易這路軍馬,據我們觀察,他們似乎習慣了梯隊式的挺進。估計。他們一般是讓公孫瓚為先鋒,或者會讓公孫瓚率其本部軍馬奪取渤海城附近的城鎮。等公孫瓚有所建樹,為其清掃了前進的道路之后。劉易的軍馬才會有所行動。嘿嘿,主公,公孫瓚可是我們的老對手,是我們的手下敗將。所謂柿子檢軟的來捏。所以。我們實際要伏襲的目標。就是公孫瓚。只要滅了公孫瓚,就必然會大大的打擊新漢軍的士氣,起碼,可以壓制住新漢軍的進攻勢頭。”
原本,一眾謀臣軍將,覺得直接挑最強的一路新漢軍發起攻襲,讓他們心里有點暗驚,沒有信心。但聽了郭圖的話后。眾人卻又覺有點歡呼雀躍,因為。他們怕劉易,怕太史慈、趙云。可是,卻不會怕公孫瓚啊。如今,經過層層的分惜,到最后,他們要攻擊的真正目標,其實就只是公孫瓚。頓時,一眾人都擔憂盡去。
如此,袁紹算是與帳下一眾謀臣武將獲得了共識,定下了一個作戰方案。
此方案其一,便是派出大量的細作,除了嚴密監視新漢軍的一舉一動之外,一大部份的細作,是到渤海甚至是別的城鎮里去搞破壞。其二,就是針對渤海城的新漢軍,從中尋找伏襲新漢軍的機會,當中,著重盯著公孫瓚。
袁紹為了執行這個計劃,他將自己在信都城的數十萬大軍,從當抽調出三十萬精銳軍馬,讓此三十萬軍馬整軍待發,隨時都會出動。
自然,同時,袁紹敢派出了大量的斥侯,讓他們偵察從信都到渤海城一帶的各條路線的情況,找到可以供他三十萬大軍設伏襲擊新漢軍的地方。
嗯,嚴格來說,三十萬大軍設伏,其實是很困難的,因為三十萬大軍,兵力太多了,不利于潛藏,遠遠的,便可以讓敵軍的斥侯發現了,多半都不太可能伏襲成功,最多就是可以打敵人一個準備不足,打一場兵力懸殊的遭遇戰。打一場自己有準備,而敵軍來不及準的遭遇戰。
尤其是,從信都城往渤海一線,其實是平原居多,一望無際,數十萬的大軍,如何躲藏?還好,許多都是一些荒蕪之處,雜草叢生,還有一些樹林,這些植物,都可以阻擋視線,讓他們的軍馬可以藏匿起來。所以,隱藏大軍的行蹤,袁紹他們覺得倒不是太大的問題。關鍵是要掌握到新漢軍的行蹤及行軍時間的問題。
且說袁紹選派了約兩千死士,陸續化作一般的百姓及一些行商潛進渤海城。
這已經是劉易將張夫人送回洛陽去之后的事了。
由于渤海城遭受到嚴重的破壞,所以,劉易暫時亦沒有急著向袁紹的勢力地盤再發起進攻。畢竟,在奪取了渤海城之后,劉易就完全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想要什么時候打,從哪里開始打,都由劉易說了算。
而由于新漢朝的政府機構運轉非常迅速,所以,沒用幾天,便基本理清了渤海城內的民生事務。使得城內的生活秩序,慢慢的走上了正軌。
本來,按照袁紹等人的計劃,派人潛進了渤海城之后,應該很容易搞破壞才對。但是,實際上,兩千袁紹派來的死士,他們在渤海城當中,舉步維艱,一時半刻很難會有什么的作為。
首先一點,袁紹的這些死士,要潛進渤海城當中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今的渤海城,基本上是只進不出,哪怕是離開渤海城,亦只能是渤海城內的百姓,有家有室的當地百姓,有新漢朝在渤海城設立的官府的開路條,方可進入渤海城。
在這個時候,有了嚴格登記,幾乎沒有什么遺留的戶籍登記,就發揮出了巨大的威力了。
雖然說,新漢朝為百姓登記造冊,登記戶籍,其初衷只是為了更方便更好更全面的治理百姓,但是,有時候,這種戶籍登記,在無形當中,亦可以給一般的百姓一種無形的威懾。
怎么說呢?比如,一家老少,有多少口人,住在哪條街道哪幾號民居,連他們家里人的名字年紀什么的,官府都掌握得一清二楚。舊有的漢例,都有著連坐的法律條例,一家人當中,一人犯事,動不動就牽涉到家人,動不動就誅滅九族。所以,一般的百姓,在登記了戶籍之后,他們都變得小心許多,輕易不敢惹事。
當然,新漢朝的基本國法,其實已經取締了這種一家人當中,一人犯事全家遭殃的法律條例,可是,如今才剛剛收復的渤海城,城內的百姓已經豈會了解新漢朝的種種?所以,城內,要調查一個人,還真的很容易。
那些非渤海城的人,進入城中,第一時間就會引起新漢軍的注意,哪怕看似沒有問題的人,新漢軍會都關注著,如果發現他們不對勁,馬上就會逮捕起來。
其實,劉易可是未來人,自然知道,一個城市,在剛剛歷經了一場大戰之后,肯定會有許多不法份子在搞破壞的,當中,可能會有敵對的敵人派來的奸細,也有一些暴民。總之,劉易都不會掉以輕心。
嗯,這古時代的城池,其實就算是沒有戰事,街上一般都會有士兵巡邏的,就似后世,街上會有民警在巡邏一般,主要是威懾住一些不法份子,提防他們對一般的百姓造成傷害。
所以,以各種各樣的名義進入渤海城的人,他們在進城的時候,就遭受到嚴格的盤問,可以說,他們祖宗十八代都會詢問清楚,然后登記好,沒有問題的,才會放他們進城。
二千多死士,他們不可能做得到人人都編得一個無懈可擊的身份。在被新漢軍的城門兵詢問的時候,不少死士就回答得漏洞百出,結果,連城都進不了。個別的,還被新漢軍給抓了起來。
也還好,這些死士,似乎并沒有犯什么的事,所以,新漢軍亦不可無端降罪,他們,大多都只是拒絕他們進城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