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丑逃去的速度非常快,途中幾乎如入無人之地,在程昱揮動士卒刻意避讓及其文丑自身的強力沖擊之下,身后高順和于禁二將都未能夠趕上文丑的步子。
如果有心讓士卒全力阻擋的情況下,付出的死傷必然慘重,不過多多少少能夠阻擋一下文丑的步伐,不過從一開始程昱便放棄了這種做法,并沒有拿士卒的性命去換取文丑逃跑的空間。
同時程昱安排的也還有后手,并且文丑逃跑的方向是向著西方黃河岸邊而去的,程昱等人陳兵在此的一天多時間內,早已經把黃河岸邊能夠找到的船只全部收繳或銷毀了。
只要是文丑無法在第一時間內渡河而去,程昱便有九成的把握通過后手將其拿住,因而程昱并不著急、
卻高順、于禁未能跟上文丑的步伐也是有原因的,此時文丑可謂是使出了全力一心逃跑,三者實力上的差距也體現在了行進速度上。
并且普通的戰馬早已經跟不上高層次武將的奔跑速度,在無法有效借助外力的情況下,高順、于禁二將的表現也屬正常。
不過楊銳卻是借助天空之城的優勢一直︽︽︽︽,.♂.c︾om跟上了文丑,而且還并未被文丑發現蹤跡,就那么一路跟到了黃河岸邊。
剛剛到達黃河岸邊的時候,文丑發現一直找不到船只,的確是上躥下跳地有兒著急,不過就在楊銳以為程昱安排的后手就要發揮作用的時候,就見文丑一個縱身直接跳入到了黃河之中。
“噗通!”
游戲內地圖放大了百倍之后,黃河在聊城段可是既遼闊又湍急。不是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文丑是絕對不會犯險直接跳到黃河之中的。
而且大概是由于風浪太大的原因。自打文丑縱身躍入黃河之后,便消失在了一個個的浪頭之間,楊銳雖然立即操作天空之城抵進了河面尋找,卻是一直沒有再將文丑的身形尋找出來!
文丑就這樣消失在了浪濤之中,不知所蹤,也不知死活。
同時作為程昱安排的后手,典韋一路埋伏在黃河河道轉彎處的兵馬也就用不上了……
當楊銳操作著天空之城返回聊城縣城的時候,整座城池已經城池周圍的地域都已經被程昱、郭嘉、趙云、張寧等四個方向的兵馬控制了起來。聊城縣城一戰就此結束,楊銳再次獲得了一場決定性的勝利。
此時楊銳心中唯一有些疑惑的,便是在陽平、高唐以及聊城三處戰場都未出現袁紹的身影,他并不清楚其實袁紹本部并未真正渡過黃河,而是被程昱、高順、于禁一路兵馬直接阻擋了回去!
經過聊城縣城一戰,楊銳部眾在正面作戰當中有所損失,大概兩三千名士卒戰死,近0000名士卒受傷,不過相比此戰的所獲卻是完全值得了。
聊城一戰當中,趙云首先單挑生擒了蔣義渠。并率先帶兵突入到了聊城縣城之內,使得突圍的袁紹部眾士卒腹背受敵。造成了大量的殺傷,同時輕易奪回了聊城縣城的控制權。
程昱、高順、于禁一路兵馬則較為成功地阻擊了文丑、馬嚴、審配、田豐等袁紹部眾組成的主要突圍力量,尤其是于禁不動聲色地斬了馬嚴,近而迫使審配、田豐被俘,可謂是功高卓著。
雖然最終高順、于禁未能夠阻攔下大將文丑,不過其余突圍的袁紹部眾主力部眾卻是無一人能夠逃去,這主要取決于程昱善守的屬性,以及高順陷陣營極強戰力的功勞。
其余兩路兵馬就更加輕松,由于沒有面對袁紹部眾的突圍主力,無論是郭嘉、黃忠一路兵馬,還是張寧、韓黛、丁瑤、黃舞蝶一路兵馬,都很是輕松地阻斷了袁紹部眾的突圍,造成了大量殺傷的同時,自身的損失都比較輕微。
而經此一戰之后,楊銳再次俘獲了袁紹三名部將,斬殺一名部將,即使沒有能夠將袁紹本人揪出來,不過也必將極大地削弱袁紹的實力了!
楊銳屬性面板當中劇情完成度屬性后方的數字,也到達了近800萬之巨,幾乎比之前將要翻了一番。
讓楊銳感到十分高興的是,聊城縣城除去東城門一側城門樓和城墻幾乎損失殆盡之外,城內各處則幾乎并未受到多大損壞,特別是城內的npc領民也沒有受到袁紹部眾士卒多少騷擾,總體而言比較安定。
這與田豐欲將聊城縣城作為長期據的打算十分不開的,自從袁紹部眾攻下聊城縣城之后,田豐就一直在城內做著安民、保民的事情,嚴明軍紀以保護城內的正常秩序,才維持住了聊城縣城的正常秩序。
若是楊銳得知具體情形的話,或許應該好好感謝田豐一番了。
關鍵的聊城一戰結束,袁紹的渡河兵力也被解決得差不多,除去從陽平縣城附近敗走而失去下落的麴義、張頜一路少部分兵馬,再就是從高唐縣城附近敗走的一些零散部卒,以及躍入到黃河之中的文丑了。
因而楊銳一邊出面安撫城內npc領民的同時,一邊也指派各個將領迅速地收攏、集結著各自的兵力,以便在第一時間內重新回歸徐州戰場。
當然了,還是逢紀兵馬此時不知正在何處,只不過楊銳并不了解相關的情況而已。
這倒是并不會影響到大局,因為楊銳經過考慮之后,最終將程昱、高順、于禁三名將領以及0萬兵馬都留在了聊城縣城內,以防止河北袁紹繼續出現的異動。
通過陽平、高唐、聊城三地的戰事,楊銳也同樣認識到了這三座縣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尤其是聊城縣城則更為突出和重要一些。
楊銳在聊城縣城之內繼續呆了半天的時間,以穩定民心并督促東側城墻、城門樓開始重建,等到夜色降臨的時候,楊銳便再次承載天空之城離開了聊城,奔徐州的方向而去。
此時天空之城內,楊銳攜帶了包括張寧、韓黛、丁瑤、郭嘉、趙云、黃忠、黃舞蝶、典韋等人在內,總計近80萬名部眾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