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湖畔今天難得地迎來了一個好天氣。
金色的陽光灑在平靜如波的湖面上,映照出了一種別樣的美麗。湖面上波光粼粼的,遠遠看起來就像一面銀白色的鏡子。
不過,這樣的美景一般人可無福享受,蓋因這里可是軍事禁區——至少在最近一段時日內整個湖面都是封禁了——一般人在離碼頭幾公里的地方就基本給內務部特派警察給攔住了。而如果你執意不從,還要繼續前進,或鬼頭鬼腦窺探的話,那么對不起,內務部的大牢在等著你,等你在那些秘密警察手里輪一遍后,指定是不死也得脫層皮。
雪峰湖(即后世阿根廷湖)之所以在這段時間內封閉,主要還是因為最近工程技術研究院和現代特種船舶廠聯合推進的一些船用研究項目到了密集出成果的階段。雙方在協商了一陣后,決定以這些新技術為依托,打制一艘試驗船,以驗證一些技術的可行性,以便日后研究改進。為此,現代廠還專門派人在雪峰鎮碼頭附近修了個小型的船舶組裝作坊,利用從通過黃陽河及南錐兩洋鐵路支線(從黑山鄉延伸到雪峰鎮)運來的各類板材和零部件,先在鎮里進行二次加工,因為當地有第二重型機械廠的一個小型分廠存在(專門為工程院電學所和船舶項目服務),有一定的機械加工能力。
加工完畢的零部件再用重型貨運馬車拉到碼頭上,由那兒的工匠們進行組裝、整合——這一步同樣也很關鍵,船用蒸汽機、推進系統的安裝都不是什么簡單的活計,非得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和技工們才能完成。如今,現代廠、工程院船舶所的技術人員們就在經過多番努力之后,聯合彎沉了一艘小型船只的建造,一艘被命名為“雪峰湖3”號的小型蒸汽船。
從這艘船的命名就可以看出,這大概已經是這個團隊研制出來的第三艘船了,故被命名為三號。每一艘船的出現都是為了驗證一些新技術,研究人員們將他們一段時間內積攢出來的技術合理集成到了一起,然后從“科學春天”項目中申請專款開工建造,以進行驗證。而如果現之前的所思所想行不通的話,他們又會對船進行整改,然后再下水試驗,以積累數據,如此反復再三,直到這艘船徹底報廢為止。
“雪峰湖3”號已經是他們申請專款建造的第三艘船了,噸位與目前正靜靜擱淺在湖畔的“雪峰湖2”號差不多,都是一百多噸的樣子,正適宜在這個湖泊內航行。該船的建造費用過了兩萬元,聽起來非常驚人,這大約主要還是因為船舶需要重新設計,材料、部件的運輸費時費力,很多新技術、新設備的應用成本高昂的緣故吧。
今天是“雪峰湖3”號的第一次下水試航,東岸著名數學家、船舶設計師、工程院船舶所副所長魏安尼(即維維安尼)也親自到現場觀摩,畢竟他本人也從頭到尾參與了這個項目的很多環節,更是親自幫助項目組向“科學春天”的審核組打報告申請建造船舶的專款,因此于情于理,他這次都得親臨現場看一看。
“雪峰湖3”號最大的改進,大概就是船用鍋爐的改變了吧。說起來其實挺難堪的,東岸人最初使用的船用鍋爐其實就是照搬6地鍋爐的,因為在那個時候大家誰也不知道該怎么設計這種玩意兒,因此只能一點點摸索。
當年現代廠的張嘯、韋華等人,在最初的設計中使用的是磚砌鍋爐,即從外部對鍋爐進行加熱,結果因為效率太低而在正式上船的前一刻被槍斃。后來,他們與平安鋼鐵廠聯系,特別鑄造了一個厚壁鐵制鍋爐,并在其內部增加了一個燃燒箱,形成了一個具有表面平整的煙道和爐膛的船用“箱式”鍋爐——這種鍋爐的好處,是可以在船上有限的使用空間內增加蒸面積,適用于供給一些氣壓不是很高的蒸汽,說起來還是比較符合當時東岸比較初級的船用蒸汽機技術和低下的功率輸出的,早期的“破浪”號、“斬波”號都是如此,雖然故障頻頻,但也一路磕磕絆絆地走過來了,不是么?
展到了后來,這種早期的設計也暴露出了相當多的缺陷,比如蒸汽效率低(這意味著主要動力還是靠風帆,蒸汽機提供的那點可憐的動力也只能在進出港時用一用)等等。另外,由于遠洋航行時淡水的極端重要性,最初的鍋爐燒的很多時候都不一定是淡水,而是海水!這就要求鍋爐必須時不時地放盡里面的水以免鹽分沉積,而且鐵制鍋爐在這種情形下腐蝕得相當快,使得早期的船用鍋爐的壽命相當短,問題相當多,成本相當高昂,故交通部開始責成三大船廠加快新鍋爐的研度。
而后來三大船廠——其實主要是現代特種船舶廠在重金投入——與工程院合作研究的一些新鍋爐,先期是在鎮海縣的鴨子湖試驗,后來干脆都轉移到了雪峰湖畔進行。在這十幾二十年的研中,東岸人試驗了種種方案,克服了很多困難,最終在材料的進步下(比如用低碳鋼取代了原本易腐蝕的鑄鐵,當然現在更是用上了錳鐵)展出了許多新的鍋爐型號,技術進步的脈絡從這一系列的鍋爐設計和參數就能看得出來。
“‘雪峰湖3’號使用了最新型號的水管鍋爐,每平方厘米的蒸汽壓力達到了1o公斤以上。當然了,這是復漲式鍋爐,采用錳鐵材料制造,圓殼形鍋爐、煙道,比起以前的真是強大太多了,無論是鍋爐還是氣缸都能承受更高的壓強,這意味著我們可以設計出更大輸出功率的船用蒸汽機,只要我們能夠同比例放大鍋爐和氣缸就是了。”在微風陣陣的雪峰湖畔,項目組長正小心翼翼地向魏安尼介紹著“雪峰湖3”號的各項技術指標,而他先介紹的便是最重要的鍋爐系統。
在東岸人的動力研系統中,考核標準從來不是你能造出多少馬力的蒸汽機,而是鍋爐和氣缸的效率。在舊大6剛剛蹣跚起步的英國人還在為建造更大馬力的蒸汽機——為此他們建造了一座有房子那么大的鍋爐——而沾沾自喜的時候,早就浸淫此道多年的東岸人,更多地將目標盯在了鍋爐和氣缸能夠承受的最高壓強、密封水平、機加工精度等方面,而不是盲目地堆砌馬力。
魏安尼聞言點了點頭,對于這款被命名為“大力水手9型”的蒸汽推進系統,其實他也是非常了解的。這種復漲式蒸汽機有三個氣缸,工作時產生的蒸汽壓強為每平方厘米1o.5千克,非常驚人,而且也是東岸人在此項技術上取得的一個進步——這是一種整體的進步,包括了設計、制造、密封、材料等多方面的革新,整合以后用到了新一款的蒸汽推進系統中,可謂是集大成者。
而如果“大力水手9型”蒸汽推進系統能在此番及今后較為長期的實驗中,取得較為不錯的評價的話,那么完全可以應用到其他船只上。尤其是那些大型船只,東岸人可以用目前的這些技術將推進系統適當做大,那么一千乃至兩千馬力也將不成問題。甚至于,如果設計人員膽子夠大的話,進一步加大鍋爐和氣缸的壓力,優化機械和傳動部分的設計的話——這部分同樣很關鍵,因為如果設計不合理的話,會導致輸出功率降低,拖累整個推進系統的效率——那么造出馬力更高的蒸汽推進系統也將不成問題。
“‘雪峰湖3’號與之前所有船只都不同的是,它第一次真正采用了鐵制龍骨和船肋,它避免了木質龍骨與鐵制船肋間的電位差而導致的嚴重的腐蝕問題,雖然它也不是沒有缺陷……”項目組長看著正在通過鋼鐵滑軌緩緩進入湖中的船只,繼續介紹道。
正如剛才項目組長所介紹的那樣,“雪峰湖3”號是東岸真正意義上的第一艘鐵制龍骨的船只,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劃時代的,因為其預示著造船界的某種可能。不過,受限于大型液壓機研的遲緩進度,“雪峰湖3”的鐵龍骨并不是整體鍛造的,因為目前的“打鐵工”系列水壓機、油壓機尚無法鍛造這種規格的鐵制部件。
這條龍骨其實是分段、分時加工的,這導致了龍骨各處的應力不一,內部結構也很成問題,一旦船只到風浪較大的海面上航行,因為波浪橫向扯動力的因素,這種鐵龍骨很有可能會從中間斷裂,說起來還不如那些精挑細選的木質龍骨呢。
畢竟,那些能夠選來做龍骨的木料,就強度、韌性和防腐蝕程度來說,都未必就比鐵龍骨差了,甚至還猶有過之。特別是在如今東岸的船只噸位還普遍不夠大(這意味著不需要尋找特別高大的樹木),17世紀的木材資源也相對豐富的當下,鐵制龍骨要想展起來,不僅僅要面臨著技術上諸多難題,在商業應用方面其競爭力也是大大不如木材的——在如今的東岸共和國,木材資源實在是太豐富了,也太廉價了,以至于不但鐵龍骨沒有市場(尤其是質量還很成問題的情況下),就連鐵制船肋都沒人愿意買,一是價格貴,但質量未必多好,二是與木質龍骨搭配時會因為電位差的問題而產生極為嚴重的腐蝕問題,這進一步挫傷了人們使用鐵制船肋的熱情,除非木質船肋在某一天其價格遠遠高于鐵制的,否則無解。
因此,眼前的“雪峰湖3”號上面的鐵龍骨和鐵肋條,其實是不具備商業推廣意義的,因為既不經濟,更不實用,相信短期內根本不會被國內各大造船企業所采用。它們真正的黃金年代,還是在當船只越造越大,且東岸人所能買到的熱帶巨木越來越少(或者價格越來越昂貴)的時候。也只有在那時,人們才可能會因為適合造船的巨木的稀缺和昂貴,轉而尋找更經濟和廉價的材料,比如鐵制龍骨和肋條,當然那選需要冶金和鍛造領域的技術同步展,否則也是不成的。
這么看來,“雪峰湖3”號上面的部分新技術,也就真的只是試驗、驗證,做一些技術儲備罷了,商業化短時間內怕是沒什么前途了。當然蒸汽機技術就又另當別論了,相信在設計出一些新的大馬力蒸汽機組后,一些新船在建造時,肯定會考慮它們的——作為新蒸汽機組很多專利技術的持有人,國營的現代特種船舶廠顯然會想辦法推廣大馬力蒸汽機組,不過這或許需要他們重新設計一款船型(預計當馬力達到1ooo以上后,東岸人的這種蒸汽機組的自重約在2o噸以上,很難在現有船只上改裝),不過他們很顯然有這種能力,不是么?
上午十點多,“雪峰湖3”號的鍋爐加熱完畢,隨著一聲響亮的鳴笛聲,這艘噸位雖然不大但卻承載了諸多先進船舶技術的試驗船只,開始在湖面上緩緩開動了起來,并且度越來越快,不一會兒便消失在了人們的眼瞼之中。按照計劃,該船將往西航行到靖安鄉碼頭一帶,并在那兒滿載貨物后再行返航,以進行全方位的充分測試。
魏安尼沒有跟船出,因為這沒必要,后面項目組的成員們自然會寫一封詳細的測試報告交到他的案頭的,到時候再仔細審閱就是了。因此,在又和其他人在湖畔邊閑聊了一番后,他便乘坐馬車返回鎮里去了,他還有一堆事情要忙呢,可沒多少空長時間耗在這里,現在東岸政府這么支持科學研究,正是他們這些人大展拳腳的好機會呢,豈能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