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末世來

第五二五節 為愛虔誠祈愿焚香拜佛

安初遇呆在家里,也是無趣,就尋了個好日子,將黑貓黑炭托付給安青桔來暫時照顧,就開著海藍寶馬去了四海市,與好閨蜜顏沉魚相聚,雖然安初遇不見得很是樂意去與兩大情敵之一的顏沉魚會面,可有些事不是安初遇不想就行的。

也是不知清冷幽美的顏沉魚在想些什么,安初遇來了之后,顏沉魚倒是直接跟甄宓大小姐請假,開著粉紅寶馬回來雅苑高級住宅區,帶著安初遇住進了家里來。只是安置好安初遇后,顏沉魚也沒停留,又開車會去甄氏集團上班了。

安初遇一個人也沒有去四處看顏沉魚別墅中的房間,她是不想看到云落曾經住在這里留下來的痕跡,那是一種感情上的傷害。顏沉魚大約也是不好意思,這兩個女孩之間的故事也是有趣,有些事已經互有默契了,可真要面對的時候,還是很尷尬的。

這才是顏沉魚沒有留下來陪著安初遇的關鍵,顏沉魚需要一點時間來梳理與安初遇之間的關系,這對好閨蜜倒也不會疏遠,只是有些地方要認真思考一二。

安初遇沒有呆在家里,拿到了顏沉魚帶著辦理的臨時出入證明和別墅鑰匙后,安初遇就開著海藍寶馬出去燒香拜佛了。安初遇并不是一個信佛的姑娘,可是為了心中所愛的云落,虔誠祈愿還是愿意的。

也許有緣,安初遇第一個來到的寺廟就是龍華寺,龍華寺是華國著名的佛教古剎之一,是四海地區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古剎。

現存寺院為清光緒年間重建。如今的龍華寺早已成為了以古寺、古塔、龍華廟會、龍華晚鐘構成的宗教旅游勝地。龍華寺內景色幽靜,殿宇巍峨,金碧鉤耀,禪韻莊嚴凝重。寺內殿堂齊整,布局合理。

龍華寺山門正中有紅底金子大匾,隸書“龍華”二字,蒼勁有力,為書法家所書。“龍華”兩字上面有顆放大的金印,此即明神宗萬歷皇帝欽賜,為“鎮寺三寶”之一,“欽賜承恩堂龍華講寺之寶印”。

金印下有圓形浮雕“三獅戲球”,大匾外框雕有九龍,莊嚴威重。山門正面二、四額上書有“江南古剎”、“人間兜率”額題,字體清新飄逸,為書法家所寫。龍華寺是四海地區最早的寺院,故稱“江南古剎”。

剎為佛塔最上斷的構件,寺中的幡干也稱剎,“剎”是寺院的代稱,當年佛祖釋迦牟尼指定彌勒為“接班人”后,過了12年,彌勒圓寂升天,到兜率天修行。龍華寺是彌勒的道場,故稱“人間兜率”。

山門石柱上鐫刻對聯“覺道啟龍華,看七寶塔波,九天闔閭,十里鐘聲,廣度閻浮無量眾;齊心修善業,愿八海豐饒,億民安樂,群賢云集,猶如彌勒下生時”。

上聯的“覺道”指佛法,意為佛法使龍華寺成為佛地,弘揚四方。“闔閭”是神話傳說中的天門、宮門。“閻浮”意指人間社會死災難深重的地獄。下聯彌勒“下生時”指彌勒“三會龍華”,其有282億人成為羅漢。此即為“群賢為集”。

楹聯上書此聯寫于“佛歷二千五百年”。“佛歷”是佛教計年的歷法。佛教以釋迦牟尼圓寂之年為佛歷元年。南傳佛教說佛是公元前544年圓寂的,楹聯落款“三寶弟子”,“三寶”指佛、法、僧。

西南角有一扇布滿爬山虎的圓門,這里就是“塔影苑”,到了傍晚太陽快落山的時候,會把塔的影子投射到這里,由此而得名。這里面的澄碧亭里安放著一塊宋朝時寺院的界碑,也是目前為止龍華寺建于宋朝時期的實證。

此日傷懷悲暮景,曾記花前對酒,塔外敲詩,那曉個秋雨牽愁,苑消門閉;當年歡樂醉芳辰,恰逢網上知情,筆間犁韻,只記得春鶯銜水,池蕩魚藏。

龍華寺建筑為宋代的珈藍七堂制。中軸線上第一進為彌勒殿。因龍華是彌勒的道場,所以第一進為彌勒殿,不同于其他寺院一進為天王殿。彌勒殿檐懸掛的是所書“龍華寺”匾額。彌勒殿為單檐歇山式,一對石獅蹲踞殿門兩側。

底座為須彌座,須彌座上雕有百花之王牡丹、百鳥之王鳳凰、再加百獸之王獅子,所以叫三王獅,有三王獅的寺廟規格都是最高的。石獅兩側有一對石燈,底座為須彌座,上為燈亭,象征佛法大放光明,佛教燈燈相傳。

彌勒殿正面墻上有“九獅”磚雕,殿后墻上有麒麟送子磚雕。安初遇進入彌勒殿,迎面正中供奉著笑容滿面、袒胸露腹的彌勒的化身布袋和尚。彌勒出身于婆羅門家庭,后為佛弟子,先于佛入滅,上升兜率天彌勒凈土內院。

后下生人間,于華林園龍華樹下得道成佛,向天人說法,廣度上、中、下三根眾生,謂之“龍華三會。”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無所不容的楹聯。

大殿后邊兩側供奉著十六羅漢塑像,神態生動、莊嚴。羅漢是個佛教的果位等級名詞,即梵文中阿羅漢的簡稱。佛教教徒修行榮得羅漢果位,是指其福德智慧超過人間,斷去雜念,脫離人間之俗,而入空定。

果位分為初,二,三,四等,四果為最高等級。佛在世說法45年,日常隨佛聽法弟子中,共有1250人,全部榮得羅漢果位。

其中最突出的共有十六位,這十六位羅漢是:左:智慧第一,頭陀第一,答問第一,義持第一,多聞第一,供養第一,教化第一,壽命第一。右:神道第一,議論第一,無亂第一,儀容第一,密行第一,福田第一,星宿第一,天眼第一。

這十六尊羅漢不僅姿態不同,面部表情是更個有特色,有微笑,有沉思,有威猛,也有毫無面部表情,但對之凝視較久,又似乎是若有所思,十分逼真。

三世佛背后是海島觀音的大型壁塑,取材于善財童子求法的佛教故事。善財生下來的時候很不同尋常,有許多的金銀珠寶涌現,但善財不愛財,認定要學佛法。四處向諸佛求法,先后向53位佛和菩薩求教,佛教稱“五十三參”。

善財童子求教的第27位菩薩是觀音菩薩,塑像的正中是慈禪的觀音菩薩在大海中巡游,意為在無邊的苦海里救苦救難,普渡眾生。畫面上有許多兩手合十的小善財正在向各方求教。

這一幕就是佛祖兩千五百年前在靈鷲宮、文殊普賢助法、二十天神護法、十八羅漢傳法、觀音持法、童子求法的恢宏盛況。

在觀音右邊的是龍女。傳說東海龍王三太子有一次變成鯉魚出游,不料被漁民捕住捉去到集市上賣。觀音見鯉魚眼中流淚,便讓善財將他買了回來,放入海中,三太子的女兒為了感謝觀音發愿跟隨觀音,成為觀音的右脅侍。

明吟詠《大雄寶殿》曰:大雄寶殿坐毗盧,萬姓爭燃香火爐;白象普賢侍座右,青獅妙德永相;華嚴三圣空中色,般若真宗有里無;羅漢威靈神通顯,諸天護衛作歌舞。

殿內還陳列一口明朝萬歷十四年鑄造的寺鐘。大雄寶殿的西廂房里,安放著一尊用白玉雕成的玉佛,高1。5米,頭上、身上鑲了許多瑪瑙、翡翠、寶石,眉如新月,慈祥端正,是香港佛教徒從緬甸請來送給龍華寺的。玉佛殿內楹聯兩副。第一排柱懸掛一副:

道不遠人,切忌認影迷頭,向外尋覓;心原是佛,但向回光返照,直下承當。第二副懸掛在第二排柱上:法身常住,無來無去,歷萬劫以長存;妙相圓融,即色即心,遍十方而示現。

大雄寶殿之后是三圣殿,殿前有一幅楹聯“現世為人師當來作佛祖,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贊揚佛祖是“大慈悲父”,開悟和救助世人,功德無量。

殿內供奉三尊金身“西方三圣”,中間是接引佛“阿彌陀佛像”,左脅侍為觀音菩薩,右脅侍為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無量光佛”。他有十三個名號,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負責接引信佛的人往“西方凈土”,故又稱接引佛。

阿彌陀佛右手下垂,作與愿印,左手當胸,掌中有金蓮臺。金蓮臺座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座位,凈土宗將他分成九等,稱九品蓮臺。

安初遇入殿跪拜,第一排柱懸掛楹聯一副:主伴莊嚴,接引眾生,同歸極樂國;愿行成就,超登上品,親覲大慈尊。

與別的寺院不同的是,這里的觀音菩薩是男相。在印度佛教史上,觀音本是男的,傳到華國后,從南北朝時期起出現了女相,唐代后女相盛行。

為了烘托“西方三圣”的殿堂氣氛,三圣殿的陳設,雕塑也與之相配,如像前懸掛帶有蓮花圖案的幡,及殿上到處雕塑蓮花圖案,因為凈土宗又稱“蓮宗”“蓮花”是凈土宗最形象,最生動的標志。

三圣殿上有“蓮花遠被”蓮風遠被一匾,說明凈土宗所舉一家之風必將遠蓋四面八方,該匾由華國佛教協會第一任會長所書。殿上第二塊匾為所書“清涼地”“清涼”指四方凈土,沒有污垢,三個字點出了凈土信仰。

三圣殿內有兩件珍貴文物,一是殿前左前角懸掛的一口宋代云板,擊之以報時。二是殿前右角懸掛的一只清代魚梆,擊之以告眾僧用餐。

三圣殿的西側是觀音堂,堂內有觀音菩薩的三十二化身像、千手觀音和代表天神、人類和鬼怪的大功德天、波斯匿王、八部鬼眾。觀音堂旁邊,五百羅漢濟濟一堂,金光閃閃,正中墻上是釋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樹下講經說法,旁邊有麋鹿獻靈芝和獼猴獻桃。

左邊是他的大弟子摩羯迦葉帶領七位弟子,右邊是接班人天冠彌勒也帶領七位弟子,下有五百羅漢傳法,兩側是四大菩薩助法,還有關羽韋陀護法。

龍華寺的方丈室屬硬山建筑,在封閉庭院內。是寺廟方丈接待貴賓,布教之處。室之正中掛著釋迦牟尼法身像,墻東端有達摩祖師棗木雕像,墻西端有伽藍神關羽棗木雕像。

在龍華寺的東北還有一座樓房,原是龍華寺的庫房,門前兩旁柱上有楹聯“楊歧燈盞明千古,寶夀生姜辣萬年”。

樓前是花園,有牡丹園,其中一株百年牡丹,是從杭州東林寺魯智深墓附近移來的,原是清咸豐年間所植,已有140余年的高齡了,每年谷雨后開紫花,雍容華貴。與破山禪師齊名的著名畫僧竹禪僧在此住過。

花苑西有一塊空相寺界石,是寺內保存最古老的文物,這塊界石在宋代樹立,高90厘米,正面與側面46厘米見方,正面雕刻“空相寺西南角石”是龍華寺歷史的見證。

原來這里還存放宋朝時的空相寺界碑和元朝時的四只石虎,現石碑和兩只石虎移至前面的塔影苑,另外兩只移至徐光啟墓。藏經閣是龍華寺中軸線上最后一幢樓,屬硬山式建筑,藏經閣收藏各種版本的大藏經和佛教經籍,陳列寺內歷代珍貴的佛教文物。

千佛閣是藏經閣的主體,里面珍藏聞名的“龍華寺鎮寺三寶”。鎏金毗遮那佛像、龍藏和金櫻這座法身像為說法相,結跏趺坐,作說法印,頭戴千葉冠,面龐豐潤,神態端莊,濃厚的大徹大悟的意味。

龍藏指的是大清朝刊印的乾隆版《大藏經》,共有一千六百六十二部、七千一百六十八卷佛典,十分珍貴。萬歷的金印,表示“佛之心印,堅固不壞”,是明神宗所賜,龍跡邊框,中題篆款,印上還蹲著一只金制獅子。

千佛閣里面還供奉著明旸大和尚的舍利。龍華塔位于龍華寺前,建成于宋太平興國二年,塔高40.4米,高聳入云,為樓閣式、四方形、七層八面磚木結構,塔體橙黃,剎桿高聳,每層均有平座、勾欄,曲欄重重,飛檐高翅,伸展深遠,雄奇壯觀。

尤其讓人叫絕的是,每層飛檐翹角上都掛有鑄造精巧、古色古香的銅鈴,七層八角共56只銅鈴。微風輕拂,鈴聲悠揚,清脆悅耳,其情其景,令人心曠神怡。龍華塔磚身和基礎部分還是千余年前的宋代原物,為四海地區至今保存最完美的古塔之一。

佛教以奇數為吉祥,所以佛塔層數以奇數為多。佛教又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珍珠、玫瑰為七寶,故佛塔又以七級為多。

掛鈴的作用是,因為塔上有眾多的屋檐翹角,很容易讓鳥飛上去筑窩,裝上鈴鐺之后,風吹來的時候,鈴鐺會發出聲音,動物們會害怕,不敢在此筑窩,所以凡是古代有塔樓的地方,大多都是裝鈴的。

此塔是一座磚身木檐的樓閣式塔,為北宋時期的塔。塔剎重10噸。古時建塔是有含義的,存放得道高僧舍利子的叫舍利塔,存放經書的叫經塔,還有是為了給自己積德的叫功德塔。龍華寺塔就是屬于藏經塔。

龍華塔安裝了164盞泛光照明燈,千年古塔在新穎燈光的照射下,祥光燭天、璀璨奪目。傳說中,龍華塔與龍華寺為三國時所建。東吳孫權于赤烏五年為孝敬其母動工興建,5年后建成,并按佛經中彌勒菩薩于龍華樹下成佛的記載而擬名。

另有傳說,龍華寺建于唐垂拱二年。但據史料確切記載,龍華寺為五代時吳越王錢俶弘所建,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宋治平三年,北宋皇帝賜名寶相寺。

寺內花苑里保存著一塊刻有“寶相寺以西南角界石”及“標外枝為大界相”字樣的石頭,可為佐證。到了明代,龍華寺的規模有了很大的發展,永樂年間復名為龍華寺。清初,龍華寺走向全盛時期。

華龍寺經兩次修復,才得以恢復舊觀。現在的龍華寺塔檐和平座按宋代建筑風格維修,總體上依清光緒年間的規制恢復,基本保持了宋代佛教禪宗的伽藍七堂制原貌,在四海是一處絕無僅有的完整的古代寺廟建筑群。

“龍華晚鐘”與“黃浦秋濤”、“海天旭日”、“吳淞煙雨”、“石梁夜月”、“野渡蒹葭”、“鳳樓遠眺”、“江皋晴雪”并稱,為明清時期“滬城八景”。

古時,每逢農歷三月十五為龍華香訊,四海信眾,八方香客,清晨乘一葉扁舟而至,逛廟、登塔、賞花,直到紅日西沉,盡興而歸。暮色蒼茫之中,夕陽余暉之下,江上塔影依依,古剎鐘聲陣陣,充滿詩情畫意,令人難舍難分。

“十里桃花相映紅”,龍華是四海人欣賞桃花的好去處。從明代起龍華寺的桃花便遠近聞名。如今,每到春天,龍華寺東南的龍華公園內桃花灼灼,燦若紅霞,引來無數海內外游客。

相傳在三國時期,西域康居國大丞相有一個大兒子,單名叫會。他不戀富貴,看破紅塵,立志出家當了和尚,人稱“康僧會”。

康僧會秉承佛旨,來到中華弘傳佛法,廣結善緣,他東游于四海、蘇州一帶。一日,來到龍華蕩,見這里水天一色,塵轍不染,認為是塊修行寶地,就在這里結廬而居。他不知道,這里之所以景致幽靜不凡,是因為廣澤龍王在這興建了龍宮。

廣澤龍王見來了個和尚居住,心中很不高興。一時起了惡念,要興風起霧,掀翻和尚的草廬、把和尚嚇走。可是龍王突然發現草廬上放射出一道毫光,上有五色祥云,龍王吃了一驚,他挨近一看,見康僧會神色端詳,正在打座誦經。

龍王聽了一會兒,被和尚所誦的佛旨所感動,他不僅打消了原來的惡念,還走上前對康僧會說:自己愿回東海去住,把龍王宮讓給康僧會,用來興建梵宇。

康僧會接受了龍王的一番好意,他就把龍宮改建成龍華寺,還專程趕到南京拜會吳國君主孫權,請他幫助建造佛塔,好安置自己所請到的佛舍利。就這樣,在龍華寺中又建了13座佛塔,安放13顆佛舍利。

據說,這位“康僧會”還做過一件至今對四海乃至周邊地區影響深遠的事,那就是他曾在龍華寺附近設立“滬生堂”,傳授自印度流傳過來的制糖之法,造福當地百姓。

安初遇遇廟跪拜,虔誠焚香祈愿,走出寺廟,來到老城隍廟市場,老城隍廟市場位于老城廂東北隅,與老城隍廟、豫園毗連。市場集老城廂地區人文景觀、明清建筑和特色商市于一體,是具有四海地方特色的商業中心和旅游勝地。

老城隍廟市場的形成,與老城隍廟、豫園的發展變化密切相關。清咸豐、同治年間,城隍廟香火鼎盛,節會性的臨時廟市向固定市場演變,商賈沿園徑開店設鋪,形成商街10余條。及至清末,箋扇、玉器、眼鏡、書攤、畫像等店鋪星羅棋布,形成熱鬧市場。

障川路一帶的商店工場,集中經營以進口塑料生產的鈕扣、發夾等小商品,加上場內賽珍飾品等行業的發展,使老城隍廟市場小商品經營特色更為顯著。

四海城隍廟小吃形成于清末民初,位居全國四大小吃群之一,是四海小吃的重要組成部分。四海老城隍廟小吃廣場地處豫園商城中央地帶,東接城隍廟大殿,南對中心廣場,西臨凝暉路,北朝豫園九曲橋。

是四海豫園商城內經營面積最大、供應品種最豐、接待消費人數最多的風味特色小吃餐廳。四海老城隍廟的特色小吃可謂是非常豐盛,不勝枚舉,進去之后簡直讓人目不暇接:

南翔小籠、叉燒包、雞腿飯、肉粽、三絲春卷、大排面、蟹殼黃、豆漿、油條、素菜包、紫米球、椰奶紫米球、紅薯粥、開洋蔥油拌面、薺菜餛飩、重油煎餛飩、鍋貼、生煎、寧波湯團、酒釀圓子、鴿蛋圓子、赤豆糖粥、魚丸湯、炸臭豆腐鮮美可口。

紅薯粥、面筋塞肉、糯米藕、椰奶紫米、雞鴨血湯、蘿卜絲酥餅、金腿蘿卜絲酥餅、三絲眉毛酥、棗泥酥、發財元寶酥、果仁梅花酥、魚茸春卷、金腿小粽子、豌蓉秋葉包、奶黃鉗花包精美絕倫。

蛋黃包、蟹粉小籠包、芹香蒸餅、鳳尾燒賣、凈素菜包、冠頂餃(形狀帽子)、發財魚圓湯、豌蓉水晶餅、棋盤糕、吉祥如意糕、卷沙糕、蛋黃印糕、面筋百頁、常州麻糕、油氽魷魚須、蟹黃灌湯等包百吃不厭。

老城隍廟藝術競技館,內有斗雞表演、雜技表演及霹靂書法等“中華一絕”的民俗藝術。

安初遇吃了不少美食之后,就一個人轉到東側的普佑寺繼續游覽,普佑寺是普寧寺的附屬寺廟,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是向外八廟的眾喇嘛講經說法的主要場所。

建普佑寺之前,承德己有三座皇家寺廟,駐有大量喇嘛。為通過宗教渠道加強內地與蒙藏地區的聯系,提高喇嘛文化素質,清廷于乾隆二十五年在普寧寺東建立了喇嘛誦經的札倉,此經院即成為后來的普佑寺。普佑寺由普寧寺住持代管。

乾隆時期,普佑寺設“四學”,相當于現今的系,開講顯宗經學、密宗經學、歷算學和醫藥學。這里不但培養外八廟的喇嘛,蒙古各部的喇嘛也選送到這里學經。學經費用全部由清政府提供。

普佑寺坐北面南,布局呈長方形。平面布局打破了傳統的‘伽藍七堂‘的漢式手法,天王殿居中,前建佛堂,后又增添了凹形經樓,使其前后形成二層院落,布局十分嚴謹。殿內供奉的佛像,也與其它寺廟不同,有漢式的,也有藏式的。

是外八廟中別具一格的廟宇。1964年,普佑寺因雷擊起火,大部分建筑毀于火災,當時僅存山門及四座配殿。

寺廟的建筑式樣以漢族為主,但布局獨特。步入山門,依次是大方廣殿、天王殿等,大方廣殿內供奉3尊藏密佛像,兩側塑有十六羅漢;西配殿中供文殊、觀音、普賢三大士,東配殿中供奉金剛力士。

普佑寺與普寧寺圍培相連,山門與普寧寺山門平行,面寬五楹,進深三間,兩側設腰門。山門正北是大方廣殿,殿前檐聯“妙相現莊嚴仁敷華梵,慧因資福德喜洽人天”;殿內題額“大千功德”。

有聯“法演大乘妙因宗海藏,福覃諸界慈愿溥恒沙”。殿前東西為配殿,各三楹,組成一進院落。院落前為天王殿,面闊三楹,進深一間,單檐歇山頂,二進院落前為天王殿,面闊三楹,進深一間,單檐歇山頂,兩側設腰墻、腰門。

方形重檐攢尖頂,黃琉漓瓦覆頂。下有須彌座臺基,北各出三階,東西各出一階,三排列柱沿方臺環布,老檐柱間裝菱花隔扇。南北正中三間、東西正中一間設門,其它各間設檻窗。上檐施七踩單翹單昂斗拱,向內收進兩步架;下檐施五踩單翹單昂斗拱。

殿內施井口天花,四角用抹角梁,形成八角井口,中心起方形藻井。殿內供釋迦牟尼鎏金銅佛,殿前有東西配殿各五楹。

安初遇虔誠焚香祈愿,一家廟一家廟的拜了過去,到晚間才開著海藍寶馬回到顏沉魚家,卻有著另外的情緒了,畢竟感覺大不一樣。R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