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重生之追夫三人行

第58章高考狀元的升遷之道(求推薦)

此時的翰林學士楊榮,比四年前的那個略有點書生氣的從六品官員“翰林侍講”自然是大相徑庭了,早在安葬賢妃后第二年,永樂帝就賜楊榮正二品官服了。

此次北征,楊榮再次隨行,而第一次隨行的英國公張輔,這次卻被皇帝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遺忘了。

不僅如此,這第二次北征,楊榮還承擔了兩項基本任務,其一,向皇太孫朱瞻基講說經史。其二,掌管皇帝的玉璽,充當朱棣的機要秘書。

可以說,這楊榮,現在是朱棣最倚重的股肱之臣。平日在朝廷里,朱棣與大臣們議事無法決斷時,常常發怒,大臣們戰戰兢兢,無所適從。但只要楊榮一到,朱棣臉色便轉好,而事情也就很快有了決定。

據說有年夏天,楊榮在武英殿向朱棣匯報民情,朱棣非常高興,竟然親自切瓜給他吃,這種殊榮讓朝臣們羨慕嫉妒恨。

其實,這楊榮算是建文帝時期的舊臣。按理說,改朝換代,前朝舊臣大都要遭到新君的清洗,更何況,朱棣和建文帝本就是水火不相容的兩代君王。

可是這個建文時期的一介書生,卻憑著他骨子里的一股機敏,一路福星高照。

楊子榮十七歲被選入郡庠(就相當于秀才)。建文元年,為諸生,講解《孟子》中的養氣章,得到了當時視學福建的侍郎夏元吉的賞識。同年,他參與福建鄉試,中第一。

建文二年,楊子榮于禮部會試中第三,殿試中二甲第二,賜進士出身,授翰林編修。

這就相當于我們現在的高考狀元。

眼看前程一片大好。可是突然之間,皇帝沒了,燕王來了。

當年朱棣殺入南京時,多少文臣為了保全讀書人氣節,成了朱棣的刀下鬼。

像當時的大儒方孝孺,寧肯含淚讓皇帝“誅十族”也絕不臣服。

可我們的高考狀元的楊子榮,卻當機立斷的迎謁在朱棣馬前,并且巧言建議道:“殿下是先拜謁太祖陵呢,還是先即位?”

朱棣心里一動,便馬上驅駕拜謁太祖陵。

楊子榮從此受到朱棣重用。

朱棣一當上皇帝,就把楊子榮選入文淵閣,為他改名為楊榮。一同當值的七人中,楊榮最年輕。

他雖然只是一介書生,但天生具有政客的慧根。

作為31歲就經歷過改朝換代的楊榮,比誰都更敏感皇帝的命運。

永樂八年,將權賢妃葬在山東時,那個神秘的陰陽先生向他暗示了永樂皇帝的一種神秘的宿命,當年王半仙沒有說透,楊榮也就禮貌的不再追問。

但是現在,四年過去,身居高位的楊榮,已經容不得一點閃失。

這幾年官場的一路升遷,讓他早已經拋卻了骨子里最后一點書生氣,成為了一個職業的政客了。

政客當然最關心的是自己的前程。而政客的前程,自然是決定在他們整日拜伏的君王的手里。

在大軍向山東進發的路上,楊榮都在思量:此次去樂安,一定要找到那個陰陽先生,哪怕是威逼利誘,也一定要逼迫他說出,皇上到底有什么隱秘命運,我也好早做打算。

而永樂帝呢,隨著部隊臨近山東,他心里對賢妃的思念更深。

可以說,楊榮和永樂帝,他們君臣兩個看似心意相通,其實是各懷心事。

近鄉情更怯,人到心更傷。

這幾年,隨著年紀的增大,對于宮中新人,皇帝皆是一種敷衍和擺設的態度,他心里對于愛情的位置,永遠的給了這個異國他鄉的年輕女子。

部隊剛一在臨城駐扎,朱棣就傳令當地官府陪同前去拜謁陵寢。

楊榮趁機提出,讓當年那個王半仙先生主持祭靈儀式。

臨城縣令早已經料到似的說,那個王半仙早在安葬完賢妃后就云游四海,再未歸來,也許早已客死他鄉了。

這楊榮暗暗叫苦。看來這王半仙留下的謎團世間已經無人再答,只能留給楊榮自己去憑著直覺和天生的機敏去參透了。

黃昏時分,朱棣來到賢妃墓前。賢妃的墓室看著又整潔又有一種淡淡的奢華。

墳頭旁邊鋪著鎏金地磚,放著鮮花與花圈。墓碑是大理石的,又高又大,上面刻的字也是金色的。

墓碑前面樹立著一圈漢白玉護欄,把墳墓裝飾得像一個文人雅士的私家小庭院,就連地面也是大理石板鋪的,一塵不染。那墳頭的鮮花還帶著露珠,想必是每日由值守官員親自采摘的時令鮮花,看來這幾年這臨城縣令換了幾撥,可是對于賢妃陵寢的守護始終如一的,放在首位。

這令朱棣稍感寬慰,特別是這個陵寢的設計,非常符合賢妃娘娘那種與世無爭的嫻靜生活態度,賞心悅目。

因為當時張羅賢妃葬禮的英國公張輔,這次沒有伴駕,面前隨侍的楊榮自然是少不得,又讓朱棣厚賞了一些錢幣和衣物。

朱棣同時賞賜了當地政府和負者守陵的附近居民。

簡單的祭拜儀式結束,朱棣讓侍衛退后,他要單獨和賢妃說說話。

“妍兒,我原本想把你帶回北京歸葬皇陵,沒想到,為了我的遷都大業,只好委屈你了。你在這里寂寞么?雖然有這么多人,每年為你拔去墳頭的雜草,每天灑掃,讓你長眠在一片安寧與鮮花中,可我的心,為什么還是覺得,這么愧疚呢?”

朱棣坐在賢妃墓前良久,不知不覺,淚已成行。

上弦月高掛在夜空中,幽幽的銀光斜斜地照在冰涼的石碑上。

凄涼的風伴隨著遠處傳來的玉簫聲聲寂寞地低語,似乎是賢妃一如當年的在為朱棣吹奏。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家難得幾回聞。”

朱棣凝神聽那簫聲,突然沒有了。

半晌才意識到,這簫聲,竟然是從自己心里發出來的。

是啊,當日,妍兒杳渺的簫聲,為他解除了多少煩惱,陪伴了他多少個日夜,陪他入眠,沉思,歡喜,憂愁。

如今,這久違的簫聲又起,在蒼茫的夜空回響。是為沉眠的逝者悲咽,還是為茍活的生者傾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