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三章通倭(書號:86515)
第二六三章通倭
作者:木雨相
聽李致遠要帶著他們去衛所,華錦和寧淏想了一下,決定還要通知一下張璞。至于徐深和華锘年紀也小,又在休息,他們想著就不打擾了,也是恰好,他們才走了沒幾步就看到了從衙門回來的張璞。張璞得知他們要去衛所了解倭患情況,便也跟著過去。
“請坐!”李致遠見到連張璞都親自過來了,所以也比起一開始更正經了起來。到了衛所以后,就請張璞上座,然后將現在的情況告知在座諸人。
“現在到底是什么情況?為什么今年的倭寇如此囂張?而且,諸多沿海地區都遭到了倭寇的騷擾,據我所知,倭寇的人數應該不至于造成如此大的影響。”當前這個時空,就連燕國人口數目,也并不若前世的那般夸張,日本這樣一個島國,全部的倭人加在一起,數量也是有限的,總不能他們倭寇全部傾巢而出吧!
華錦才坐下來,就提到了這件事情,倒是讓李致遠一怔,要說起這件事情,還真是目前抗倭最麻煩的一點“沒有錯,據我們所知。這些倭寇當中有很多就是我們本國人。”
“什么?你的意思是咱們國家的人有出賣我們,通倭的?”寧淏有些驚訝地說出口,他一向是沉穩縝密的,都會感覺如此驚訝,可見這件事情多么讓人難以置信。
李致遠也很不愿意承認這件事情,但是偏偏這就是現實“沒有錯。目前還有一伙人,就盤踞在吳牛島。這些人絕大部分都是燕國人,還有一部分是倭人。他們穿著打扮與倭人一樣,假扮成倭人出來劫掠,并且掌握著燕國與東瀛之間的貿易往來。最近出來劫掠的大部分國人都是出自那里。”
一直以來,無論是寧淏還是華錦,都以為所謂的倭患是外國人侵略本國。等到今日一來才知道,然是內患多于外患。這種現實著實讓人驚嘆,同時又覺得心中悶悶的,如果一個國家是在內里出現了問題,遠遠比外部的侵略更加可怕,前世的中國人為什么最恨的是漢奸,正是因為如此,漢奸就是賣國了。
“啪……”華錦聽到李致遠說的話之后,手掌狠狠的拍在旁邊的桌子上,猛地站起來“為了個人的一點私利,殘害自己國家和同胞們,甚至倒賣婦女兒童,其罪當誅!”
張璞在旁邊卻一直沒說話,他作為蘇州知府,了解的內幕肯定要比寧淏和華錦多得多,對于那個雄踞在吳牛島的,所謂的商會主人。他之前也聽說過,甚至有一次還與這人擦身而過。其勢力不可小覷,并且有著與正規軍隊幾乎相當的軍事實力。
那人名叫張正,沿海的百姓在提到這個人的時候都是聞之色變,是個非常厲害的強盜頭子。
“明明知道他的存在,為什么這么多年來都沒有派出軍隊,將這個勢力平掉?”華錦一時激動之后,又重新坐下來看著李致遠。
沿海的衛所對于這位強盜頭子,也不是第一天認識了,李致遠聽到華錦這么說以后也是滿臉的苦笑“若是有辦法把他們徹底鏟除,又怎么會放任他們到今天?”
“這個張正與京中的一些大佬有些聯系,有人為了利益,要保住這樣大的一個財源。我爹這些年來,好多次上書,希望能夠增加軍費,滅掉張正,但每一次都是無疾而終。沒有國家的支持,就以我們現在這些衛所的力量,根本不足以與這個強盜頭子做對抗。”李致遠也是沒有辦法,若是可以,誰又不愿意把他們這些人滅掉?誰又愿意被百姓們一直埋怨?被看不起的說道呢!
但是平倭一事并不是一個衛所的一個人就可以決定的,如果沒有國家的支持是很難的。而且,那個張正多年雄踞在這一方。要平倭,把他們滅掉,其難度不亞于滅掉任何一個小國,需要的是長期抗戰,而長期抗戰對軍備和軍隊等等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現在京中的情況是大家都在盯著那個位置,誰有心情來管這些沿海百姓的死活呢?
而且,目前的情況還不明朗,誰也不知道,登上皇位的人是誰?而新任的皇帝,對于這些倭寇又有什么樣的態度?是平還是招都不一定,自然,大家都是束手束腳的,此時更是難以把握分寸,不知道要如何是好,如果不平,百姓們過不好日子,就會起義反抗,但如果說平,他們有沒有那么強的本事,就算是所謂的平,也不過是表面現象,從根本上,只要張正還在,倭寇問題就一天未解。
華錦和寧淏在一邊聽著也是嘆息,看似只是小小的一個倭患問題,但涉及到的卻是整個朝堂和國家的一個政策。
“就算是治標不治本,咱們也是先治標吧,總比什么都不做強,現在是有什么打算?準備如何面對現在這個情況?”華錦也感受到了李致遠的無奈,有些事情根本不是他們這些在地方上的人能夠控制的,他們能做的,也不過是在自己能力有限的范圍內去做而已,但是偏偏一旦出了問題,最終背鍋的卻都是他們,這就是政治,這就是官場,無論是在哪個時空在哪個時代都是一樣的。
“沒錯,我們來之前只是聽說太倉常熟和昭文都已經有倭寇騷擾了。但是現在我們還不了解具體的情況如何,受災的情況又能如何呢!以及目前幾個衛所所采取的策略又是如何的呢!”張璞也正經起來,有些事情他們改變不了,但至少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還是要做的,但他心里也打定主意,回去后還是要跟京中的秦尚任通氣一下。現在這情況可是不妙啊!
老皇帝是身體不好了,幾個皇子在爭皇位,整個燕國可謂是看似升平,卻十分飄搖。您寧淏和華錦也終于明白了,為什么楊賀從京中回來之后,反復地囑咐他們此時不易過多出風頭,要韜光養晦了。(未完待續。)
看了本文的網友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