嬌娘賦

第十八章 奪寶

秋姨娘眼瞅著箱子落到她們手里,可又搶不過這三個肥頭大耳的老婆娘,就好言好語的說:“李嬤嬤,你看,咱這院子可是府里出了名的窮酸,哪能有什么好東西?你手里那箱子裝的不過是些老舊的物件兒,實在不是什么貴重的。”

李嬤嬤哪里肯信,瞧她一會兒搶一會又溫言軟語的勸,認定了這里頭有好東西:“有沒有你說了可不算,不過要讓我信你也可以,你把這鎖打開我瞅瞅,若真如你說的那樣,箱子自然就還給你。”

“那箱子有些年歲了,哪里還找得到鑰匙啊”秋姨娘如是說道,期盼這李嬤嬤她們就此作罷。

這種話誰信?李嬤嬤輕笑道:“無妨,沒你那鑰匙照樣能開得了箱子,咱們走。”說著三人就要離去。

秋姨娘攔在門外:“李嬤嬤你行行好,這可不能拿走啊”

沒待她繼續說,李嬤嬤一把將秋姨娘推開:“一邊兒去,你來求我有什么用?我可是受了老夫人的意思來的,要求找老夫人去。”

秋姨娘還不罷休,作勢要上前去搶,三娘卻過來將她拉住:“姨娘還是莫要攔著了”

“那可是夫人留下來的啊,還說留給你做嫁妝,嗚嗚嗚這下可好,讓他們拿去了”秋姨娘倚著門沿,啜泣起來:“這可咋辦啊”

“其實”三娘瞧她這樣子,真想把實話跟她說了,思索了一下又作罷:“無妨,千金散去還復來,咱們這處境不能跟他們硬碰硬。”

秋姨娘疑惑的望著三娘,怎么聽她說這話,自己倒像個娃娃:“你是不知道,那些東西值錢著呢,嗚嗚嗚”

三娘知道勸不住,就杵在那里看她哭。至于那箱東西,三娘暫時不會交到秋姨娘手里,往后的日子還有的熬。

接下來這幾日,秋姨娘是茶不思飯不想的,天天念叨她那箱子。昨兒還專門去了趟松壽院,結果還不是碰了一鼻子灰。

“姨娘,您就別傷心了,有雙手害怕沒飯吃么?就您那繡活手藝,隨意繡些小物件兒拿出去買也能值些錢。”三娘這倒是實話,秋姨娘那繡活沒得說。從前她們落魄那會兒,就是靠她這手藝吃飯。

秋姨娘靈光一現:“是啊,我怎么沒想到!繡好了讓張成她娘幫我拿出去賣嘍,多少也是銀子。”她說著就要動身去做。

“張成?誰啊?”傅家這些奴仆都不跟流芳苑往來,深知是沒前途的主。至于這個張成,從前三娘也沒聽秋姨娘說起過,所以好奇。

“哦,那孩子啊,上回你不是說跟王家小姐上渠河游玩畫了副畫,最后船夫尋著給你送回來了么?張成就是那個把畫送到你手中的守門小廝。”秋姨娘說道。

三娘倒是想起來了,那小廝為人還算正直:“那您怎么跟他娘沾上關系的?”

“張成不是被遣去打雜了么?他娘前些日子病著,他那點兒月錢遠不夠他娘治病。我瞅他在后門邊上哭得厲害,就給了他幾兩銀子。”秋姨娘說得隨意,就像這事她完全沒往心上放似的。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三娘這個聽者倒是把這事記心上了。

秋姨娘讓三娘這么一提醒,好似尋到了發家致富的門路一般,弄來好些絲線布料子做鞋,做衣裳。不過她還是會惦記那箱子,時不時就到老太太跟前晃蕩,期盼能有那箱子的下落。

松壽院,李嬤嬤正把從流芳苑擄去的那箱子拿到老太太跟前邀功。

“老夫人,這就是老奴從流芳苑里搜來的,我看那秋姨娘護得緊,想必是好東西。”李嬤嬤陪著笑臉同傅老太太道。

“那秋姨娘能把人煩死,三天兩頭到我院子里來探尋,沒點兒自知。”老太太瞟了一眼那箱子:“打開看看是些什么。”

“好嘞”李嬤嬤說著,尋了榔頭將箱子是那把鎖撬開,打開一看卻愣了。

里頭哪有什么好東西,就是幾支放黑了的銀簪子,還有一對金耳環,都是好些年前的樣式了。箱子下頭還放了幾本潮爛了的黃歷,看著怪惡心的。

李嬤嬤撇了撇嘴,難怪這么重。

傅老太太面色一沉:“你這都搜來的什么?說是貴重的,我怎么沒瞧出哪里貴重。”

“這我看那秋姨娘就是個窮酸相,這么個破箱子還跟我爭半天,寒摻。”李嬤嬤是一臉嫌棄:“老奴估摸著流芳苑那位是沒什么家底,這幾日還做起繡活兒了。”

傅老太太也覺得有理:“要不是因為想將三娘配與我那孫兒,早都將她倆攆出去了,枉我這些年吃穿住行沒虧待她們,到頭來什么也沒撈著。”

“可不是嘛”李嬤嬤也作出一副極為贊同的模樣,可這沒用的箱子她不知該如何處置:“這箱子是還回去還是”

“蠢貨,還回去做什么!讓我自個兒打自個兒的臉么?”老太太又瞅了那箱子一眼:“把那幾樣首飾拿去變賣了,多少也能換些銀子。”

李嬤嬤道:“是”

人常說,三九四九凍死豬狗,現下這三九的天兒確實磨人。秋姨娘同她擠在一塊兒,身上過著三床褥子都還是感覺寒氣逼人。

三娘她們這些天過得拮據,傅家有那么點兒不管不顧她們的意思,這月的月錢也沒給她們。好在秋姨娘前些日子做繡活換了些錢,雖然不多也能勉強度日。

至于秋姨娘那些壓箱底的家當,三娘覺著還得早做打算的好,這么想著想著她竟睡了過去……

夜里河洝下了場大雪,三娘長這么大還是頭一次見河洝下雪,不對,應該是第二次了。

三娘望著門外的雪,朝手上哈了口氣,便朝外頭走去,沒人知道她厚重的罩衣里頭藏了個不小的包袱。

她要去找張成,讓他幫她偷偷溜出府去。

“喲,這不是三小姐么?”

三娘正走在去圓石鋪筑的小路上,卻撞見李嬤嬤同傅老太太那寶貝“孫子”。

(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