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嫡醫

第451回 鬧事

第451回鬧事

第451回鬧事

作品:

作者:李敘樺

最強,最快更新!

靜和稍稍安心些,看著時辰快到正哥兒放學的時候,便換了件衣裳,帶著馨姐兒一道去傅家家學接正哥兒下學。

馬車停在學堂門口左側的石獅子旁,傅家家學的學風很好,有不少官員都送了孩子過來讀書啟蒙,靜和碰見幾個,笑著簡單寒暄過,就見正哥兒和檢哥兒并排朝這邊走過來,趙毅和幾個小廝隨從緊緊跟在后頭。

因勵行備考,已經考完,傅氏心焦的很,連著去廟里做了好幾回功德,又在家里設了小佛堂,成日誦經念佛,算算今日差不多是放榜的日子,傅氏哪里還有心思來接兒子放學,靜和便應承了接兩個孩子一起下學,回英國公府用過晚飯后再派白梅和柴胡一道把檢哥兒送回去。

她笑盈盈地叫兩個孩子上車,又給他們拿了點心。

檢哥兒很是有禮,抱著小拳頭給靜和作揖道:“多謝姑母。”

正哥兒如今有同伴,很是高興,對靜和說道:“母親,檢哥兒說他沒吃過核桃仁做的包子,母親,您吩咐廚灶上做一籠屜給檢哥兒嘗嘗可好?”

“好,”看著兩個孩子,靜和只覺得所有的煩惱都可以暫且跑到腦后去了,她滿臉笑容,說道:“不過那核桃餡兒的包子是甜食,得飯后吃,現在可吃不得。母親來之前已經吩咐把那半只青海黃羊料理了,給你們小兄弟倆解解饞。”

徐家幾房分了房,徐家四房的生活水準自然有所下滑,更何況徐四老爺花天酒地的毛病不改,徐四太太還要時不時貼補靜綺一些,傅氏嫁妝雖多,但她有兩個兒子,今后孩子更多,她總得預備著,因此徐家四房的伙食和英國公府自然是沒法比。

雖然如此,檢哥兒卻從來沒有看英國公府的東西或食物眼熱,在英國公府吃東西,有好東西總是讓正哥兒先吃,正哥兒也是彬彬有禮的君子品性,兄弟倆謙讓有加,關系更加好。

這邊正說的熱鬧,馬車卻突然停了下來。

檢哥兒和正哥兒面面相覷,若非正哥兒是個端得住的,檢哥兒又因為不是乘坐自家的馬車不得不老實地坐在車廂里,只怕兩個孩子早趴在車窗上看外頭的事了。

靜和看他們兄弟如此守禮,面露欣慰地點了點頭,又隔著簾子喚了錦心過來問,“出了什么事?”

錦心回稟道:“前頭那條路擁堵起來,馬車行駛不動,趙毅已經去前頭查看情況了,夫人且安心等一等。”

靜和道了聲知道了,給那兩個孩子一人倒了一杯蜂蜜水,耐著性子等著。

檢哥兒喝了一口,抬頭問道:“姑姑,這是什么水真好喝?”

“是椴樹蜜調制的蜂蜜水,”靜和笑著說道:“這種椴樹大多生在東北,故而椴樹蜜也多產自那里,口味與尋常的蜜不同,帶著一股淡淡的花香。”

檢哥兒點了點頭,一副虛心受教的樣子。

馨姐兒就對他們講起椴樹蜜的養生功效來。

約摸半盞茶的功夫,趙毅回來了,稟報道:“夫人,前頭有百十號春闈的考生在那里鬧事呢。”

“這里離貢院街不近,怎么會跑到這里來?”靜和不由問,“況且這些人為什么鬧事?”

因去的時間短,趙毅打聽的并不那么詳細,只是回答道:“聽說是有個學子臨考前一日吃醉了酒,說出只要在策論的段首、段尾、倒數第二段寫上特定的語句,再用特定的字體,判出來的卷子便是上等卷,于是也跟著學,結果今日放榜,果然中了進士。偏偏這個考生是個執拗的,在貢院門口失聲痛哭,痛斥朝廷科舉不公,接下來又有許多落榜的考生聲援,現如今已經有許多秀才、進士也都加入其中,紛紛要去午門外,要求朝廷給個說法呢,只因五城兵馬司的人派了兵來驅逐,有一個不小心戳死一個秀才,這些人便瘋了似的,滿京城亂竄。”

靜和不由蹙眉,竟然鬧出了人命,還是為有功名在身的秀才,五城兵馬司的這些人可真是越發會辦差了,她想起鄭率提起的妙真的事,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從后面推波助瀾,借題發揮。

不過現在該頭痛的應當是順天府府尹罷,靜和吩咐趙毅,“咱們換個路回府去,你再派個人去同順天府的府丞鄭大人去報個信兒,說說這條街的情況,若是鄭大人忙著或不在衙門里,就直接回國公府去。”

趙毅連連應是,與那車夫合力,好容易才在人群中將馬車掉了頭,另外選了一條路回府。

想著外頭的紛亂可能還未平息,靜和便打發柴胡去漿水胡同報個信兒,留下檢哥兒在國公府過夜,翌日去不去學堂則看情況。

檢哥兒知道和正哥兒一起玩,也很高興,正哥兒還熱情地帶檢哥兒去看他養的金魚。

等用過晚飯,漿水胡同那邊回了信兒,說是外頭紛亂,就留大少爺在這頭,又送了換洗衣物和貼身的丫鬟過來,又說大爺已經回府了,徐家四房那頭也已緊閉門戶,不參與外頭的事,讓靜和放心,還說傅氏已經打發人跟家學那頭替兩個孩子告了假兒,明日讓兩個孩子在這邊溫習功課就是。

靜和便讓服侍檢哥兒的丫鬟跟著去了正哥兒的院子,叫了鄭總管過來說話。

“這么說,事情比預想的還要大?”靜和問。

鄭率道:“國公爺原本以為鬧事的也不過是在貢院前,到時候濟王的人將人證物證傳遞到皇上面前,皇上只要下旨一查考卷,便知道所謂上等卷都有那些特征,就可做實沈閣老的罪名。只是沒料到,濟王爺竟然做的那么狠,不僅攛掇著京城附近的秀才和進士跟著鬧騰起來,還故意惹出了人命。”

“想必其中也少不了裕王推波助瀾,”靜和說道,裕王被那些仕子們大為恭維,恭稱賢王,濟王在那些仕林學子中的聲望和號召力遠不及裕王。

鄭率不由嘆息一聲,為了爭奪儲君之位,竟然可以將國家安穩于不顧,鬧出這樣的大事來,且不說東北還在打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