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章三國悠閑生活九
第三百零九章三國悠閑生活九
趙大貴跟著大曾孫子跑到門外,見到兩個風塵仆仆的少年,眼淚刷地就留下來了。無他,趙平長得很像趙大富年輕的時候,趙大貴見到他,就如同見到當年的大哥一樣。
趙安和趙平見到趙大貴這副反應,知道這一位就是他們要找的叔祖父了,立刻上前跪倒在地:“趙安/趙平,拜見叔祖父。”
“快起來,快起來。”趙大貴趕緊上前將兩個侄孫拉起來,一手拉著一個,高興地問道:“你們是大哥的孫子?大哥還好吧?你們家人呢?都還好嗎?你們怎么來江南了?大哥來了嗎?是不是家鄉出了什么變故了?大哥和你們的家人沒事兒吧?你們……”
一連串的問話砸下來,趙安和趙平都不知道該回答哪個問題。
好不容易等趙大貴的問話停止,趙安連忙答道:“叔祖父無須擔心,祖父和我們家人都很好,只是祖父想念叔祖父,特命我二人來尋找叔祖父,具體事宜還是進屋再說吧。”
“是,是,進屋再說。”趙大貴反應過來,將趙安和趙平拉進屋子中,并召集孫子和曾孫子孫女來見兩個侄孫。
趙安趙平給趙大貴的妻子張氏見了禮,又跟三堂哥和幾個侄子和侄女見禮,將路上買的糕點分給幾個侄子侄女做見面禮。三堂哥趙山不由吞了口吐沫。趙安又拿出兩包糕點,一包小點兒的遞給三堂哥,一包大的給兩個老人。
趙大貴忙道:“你們兩個孩子,怎么花這么些冤枉錢,有錢應該自己留著。”
趙平笑道:“叔祖父,買糕點的錢是我和安安路上打獵采草藥換來的,不值什么,花了還能夠再賺到。”
“好啊,好啊,你們這么能干,叔祖父我高興啊,趙家以后靠你們了。”趙大貴高興不已。
趙安微笑:“三堂哥和幾個侄子也很不錯,他們也是咱們趙家的希望。”
趙大貴聞言卻嘆了口氣道:“我不敢奢望他們,誰知道他們什么時候就離開了,再不回來。”
這話說完,趙大貴一家全都情緒低落,連只有幾歲的小娃兒也不例外。他們雖然不是很明白趙大貴的話,但卻知道自己的爹離開了就沒有再回來,他們害怕三叔也跟他們的爹一樣,離開后就再不回來了。
趙平和趙安不清楚內情,頗為疑惑,趙平開口問道:“叔祖父,三堂哥要出遠門謀生嗎?”
“不是,是被軍隊抓壯丁。”三堂哥趙山回答趙平的問題,又疑惑地問道,“堂弟所住之地沒有抓壯丁嗎?”
“以前還不多,后來多起來了,但我們也都躲起來了,便沒有人被抓走。倒是我大哥二哥,因為學了幾分能耐,自己離家闖蕩,在公孫刺史的帳中擔任校尉。只是這么多年了,他們卻再沒有傳消息回家,不知是否還安在。”
趙大貴聞言嘆道:“如今這個世道,官職前途都是虛的,性命才是最重要的。”
所有人都點頭。
趙安見氣氛不好,忙說出好消息調動氣氛:“叔祖父和叔祖母擔心三堂哥被抓走,何不帶著三堂哥住到那些官兵抓不到的地方去,這樣三堂哥就不用被抓走了。”
趙大貴道:“你的意思是讓我們住進山中?我們也曾想過,但山里面有野獸,且山中不好種植糧食,進山不是個好選擇。”
趙平道:“叔祖父,安安年紀還小的時候發現兩種糧食作物,不但產量高,在貧瘠的山中也能夠種植。叔祖父若是搬入山中居住,不用再擔心糧食問題。“
“真的?”趙大貴驚喜地問。
趙平點頭。
趙大貴開始考慮是否搬入山中居住的可能。
趙安開口了:“叔祖父可想過返回家鄉?祖父和我一家如今生活在家鄉一帶的山中,附近村子的人都一同居住在山里,相互照應,比單獨一家居住在山中要好多了。叔祖父回了家鄉,可以跟著祖父一起,相互照應。”
回鄉啊!叔祖父怎么會沒有想過。只是年紀大了,離家鄉太遠,才沒有想過回家鄉,但現在大哥的孫子都找上門了,帶來了希望,他回鄉的心思全部被勾了出來。而且,根據兩個侄孫所說,回鄉后,他們住進山中,就再沒有人來抓壯丁了,三孫子可以保下了,以后曾孫子也不怕被抓走不回了。
“回鄉,老婆子,山子,趕緊收拾家當,咱們跟著侄孫回家鄉。”
“哎,我立刻收拾家當。”張氏拍了一下大腿道,她是江南本地人,本來是最不愿意離開江南前往北方的,但為了唯一還留在身邊的孫子以及曾孫子,張氏非常贊同一家人跟著趙平和趙安回家鄉。趙山自然也是愿意的,他想陪在祖父和祖母身邊孝順兩位,不想一去不回讓兩人難過。
趙大貴一家畢竟在江南生活了幾十年,親戚朋友已經不少了,不能說離開就離開,須向這些親戚朋友說一聲才行。這些親戚朋友也都被抓壯丁抓得怕了,一些人也產生了離開的想法,詢問趙大貴后,決定跟著趙大貴一同北上。
趙大貴還有兩個出嫁了的孫女,大孫女就嫁在附近的村子里面,夫家跟趙大貴家很像,男人大部分都被抓壯丁走了,所幸大孫女婿還在。這家人考慮了過后,決定跟著趙大貴一家人走。
小孫女卻是嫁給了山中的一個獵戶,距離趙大貴家有些遠。趙大貴讓趙山去找小孫女和小孫女婿,詢問他們是否愿意一同離開。畢竟小孫女婿的父母已經去世了,就他們兩人一同生活,不如跟著趙家一起離開。且小孫女婿還是個獵戶,到了北方的山中,會比別的人更加適應。
趙安和趙平提出跟趙山一起去,他們要進山打些獵物換錢,還要采摘一些草藥供路上使用。趙大貴自然不會拒絕,讓趙山帶著兩人進了山中。
南方山中的草藥種類更多更豐富,趙安一路采摘,幾乎裝滿了三個人的背籮,等到來到獵戶家門外的時候,天色已經漸黑了。
本書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