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有余香千千結

第二百四十六章 大浪潮涌(二十三)

衛婷兒風光八面,讓余香倍感壓力。示范片的產業體系,還沒有成型,生態產品不具有唯一性和獨特性,小打小鬧地擠占周邊市場并不是長久之計。

她心里暗暗著急,也多多少少對何大海有些怨氣。

“老公,你別忘了你還兼著鮮家嘴的第一書記,還是鮮家嘴集團公司的董事長,你總得想到辦法把示范片撬動起來啊!”

何大海原本翹著二郎腿,心里暗自得意。但聽了她的話,連忙放下了腿,苦笑地搖了搖頭道,余香,林縣的路子跟示范片不一樣。他們有產業特質,我們這邊沒有啊!現在能做的還是只有把文農林旅融合之路走出來,不能貪大求全,得一步一步的來!

其實以李太溝村和鮮家嘴村為主體的泥鰍深加工產業,已經逐步走進了H國和R國的市場,但因為規模太小,產量供給不足,只能說是勉強進入了周邊市場。像歐美國家這樣的市場,泥鰍深加工產品并不受待見,這與他們的飲食習慣有很大的原因。人家吃的都是魚子醬,連泥鰍醬聽都沒有聽說過,更不會喜歡泥鰍那種黑不溜秋的土腥味產品。想要闖進國際市場,根本沒戲。示范片的生豬產品供給周邊市場和深加工企業都不夠,甜橙和藤椒也僅僅是滿足周邊區域的需要,也還難以登上大雅之堂。

余香的苦惱,何大海心里很清楚。但他實在是無能為力。他唯一能做的事情,還是只能把鮮家嘴集團公司的產業形態豐富起來,把現有的泥鰍深加工、電商平臺、物流公司、建筑產業、康養產業逐步地壯大起來,盡可能地實現多條腿走路。

余香著急,何大山也不能安生。村里的康養產業,只能做精做細,不能在擴大規模。“小而全,精而美,舒而康”,這是鮮家嘴周邊環境所決定的。一旦貪大求全,周邊市場只有這么大的膿血,根本吃不下。除非等高鐵修起,把梓縣真正融入到大城市圈或環城市群,否則是吸引不來大城市的老年人的。

村里過得最樂活里活的,反倒是何曉敏倆口子的婚慶產業。

示范片逐步形成的文旅融合趨勢,讓他們的露天攝影地遍布都是,因山就勢,因水造景,山水田園的自然風光,給他們創造了很多奇思妙想的創意空間。倆口子找到何大海和何大山,打起了建立影視基地的主意。“集團公司可否商量一下,找一家影視公司來投資,拍攝幾部新農村題材的連續劇,把我們這里搞成網紅影視基地!”

何大海和何大山倆人面面相覷,他們不是搞這么方面的專家,還是第一次觸及這樣的命題。“怎么搞?你們能拿出章程來嗎?”

何曉敏自打當上了村主任助理,并學精了。倆人剛剛有點想法,他便準備好創意策劃案。何曉敏的想法,是先請一批文化大家來集中創作幾部文學作品,根據文學作品來塑造人物和景點,等到時機成熟,再來找影視公司投資拍攝!他們小兩口打的主意,是借助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把示范片打造成影視觀光基地。

村里的報告送到余香的案頭,余香皺著眉頭,細細地翻閱了他的創意方案。“還別說,這家伙的想法還有點名堂。”傳統的文旅融合之路,不外乎就是看看花,觀觀景,吃點美食,度度假,買點土特產,大都屬于大型農家樂的路子。但何曉敏這個點子,就有了點江南地帶的做法的影子。“文化才是經久不衰的生產力!搞影視觀光基地,打的就是文化的牌子,挖掘歷史文化,塑造鄉土人物,打造鄉村景點,有影視就有舞臺劇目,有舞臺劇目,就有文化產品的衍化。”

余香思索了良久,這跟當初吉娜搞旅游的想法,又大相徑庭。“這是兩條不同的路子,馬塔橋村走的是稀缺路線,而他們這種想法走的文化創意路線!該怎么辦呢?”

何大海見她一時拿不定主意,當即建議道,要不這樣,我們先請文藝界的人來試一試,看能不能寫點有名堂的東西來,試一試就能檢驗得出來能不能產生效果!如果能夠產生影響,我們就闖一闖!如果不能,我們就暫緩。

余香頓時茅塞頓開,樂呵呵地答應了下來。“那就這么辦!反正縣里也在搞文化產業振興,有文學創作獎勵資金!可以現行用這筆資金來試一試!我去跟呂書記爭取一下,把省市作協的會員都請來,集中搞一段時間的采風創作!

呂書記倒是很贊同這種想法,他高興地點著一支煙說道,我們雖然是歷史文化名城,但這些年寫當下的文學作品并不多嘛,也并不出彩!跟我們這個名聲在外的文化大縣比起來,名不副實啊!如果能夠趁機推出一批優秀作品!那也是好事!”

采訪活動由縣文聯牽頭組織,余香親自出席了啟動儀式。還與這些作協會員進行了座談,希望他們能夠沉下心來,在示范片呆上幾個月,多到有歷史文化傳承、有時代變化的村社走走看看,把這些深藏在群眾身邊的故事都挖掘出來,爭取成為示范片的名片。

何曉敏倆口子得知這個消息,樂呵呵地表示,他們將組織人員長期跟拍采風過程,到時候這些素材都是他們搞影視觀光基地的影視資料。

白水河釣莊,因為采風活動再次被火了一把。

省市作協的會員們很喜歡白水河釣莊的文化氛圍,何老六無心收藏的古書、古本,成了他們不忍釋手的寶貝。白日里去各村轉一轉,與村里的老年人和年輕人擺擺龍門陣,回到白水河釣莊泡一壺川北老茶,守著一間間老木屋,靜心下來翻翻這些孤本,文思泉涌寫上一兩章,寫累了到白水河邊散散心,時不時地釣釣魚,跟養老社區的老年人下幾盤棋,倒也挺悠哉樂哉的。

不到兩個月的時間,白水河釣莊隱隱成了文人墨客的創作基地。

何老六和李金香聞著墨香,掙著歡喜錢,每天的日子比唱著歌,還要高興。這些平常只在報刊雜志上才能見到的名人,競相來到白水河釣莊,日久熏陶,他們也隱隱地把自個當成了文化人自居。何老六的木工老手藝,在這些文化人的指點下,日進千里,很快成了村里的文化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