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十四年十月初五,宮里的太監來府中宣旨,奶奶特意過府,一早就領著志均、志銳、志锜、子玉和我來到客廳接旨,太監宣道:“原任侍郎長敘之十五歲女,他他拉氏,著封為瑾嬪。原任侍郎長敘之十三歲女,他他拉氏,著封為珍嬪。”
該來的還是來了,我心中雖然深深為自己的將來而感到擔憂恐懼,但還是得跟在后面靜靜地接旨謝恩。
又引過一位著宮女服制的年長女子,帶著合乎體統的淺笑,目光溫和,面容看上去很是慈祥。我猜測她應該是進宮前教習我和子玉規矩的教引嬤嬤,便輕巧地服了服身,宛然叫了聲:“嬤嬤。”
她一怔,大概是沒料到我會這樣以禮待她,忙下跪向我請安道:“奴婢璇璣,參見兩位小主。”因我和子玉一同被選入宮中,所以,我們兩人的教引嬤嬤就都是璇璣。
奶奶早已準備了錢財禮物送給了宣旨的太監,太監收了禮,又請了璇璣嬤嬤和太監一起去飲茶,更為璇璣嬤嬤準備了上好的房間,山珍海味的款待著。
宅邸外面是宮中派來的護軍站崗,里面則是太監、宮女服侍。
我和子玉仍舊借住在伯父長善的宅邸當中,但我們平日里所居住的閑汀閣、稻棲閣都已被嚴密地封鎖起來了,要遵守的規矩嚴謹,每日只教引嬤嬤陪著我們學習禮儀,閑雜男子一概禁止入內。
除了要帶去宮中的近身侍婢可以貼身服侍,連志均、志锜和志銳想與我正經見面都要隔著簾子跪在門外的軟墊上說話。
奶奶則需一直在伯父長善府中住到我和子玉入宮的那一日,因為是女眷,尚可一日見一次,但見面時也要依照禮數向我請安。
子玉與我都是宮嬪,倒可以常常往來走動,也在一起學習禮節,清朝最講求女子“三從五綱”。
也就是——
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珍嬪的封號象征著我已經是皇家的人,雖然位分不算高,但母兄也都得向我下跪請安。
我著實不忍心看著奶奶年紀不小還要跪在簾子外面,俯著軀體與我說話。
“珍小主萬福吉祥,愿小主福壽安康。”
言語間的畢恭畢敬讓我很不舒服,但我也沒有辦法,只能強按捺住心里說不出的別扭和難過。
之后,我就盡量對奶奶避而不見,每天讓白歌帶話出去,再由志均、志銳和志锜告訴奶奶我的近況并時常會在字里行間叮囑奶奶定要好生保養。
我每日早起和子玉聽璇璣講解宮中規矩,下午依例午睡后,就要起來再三練習宮中的制度禮儀,如何站立,如何走路,如何請安,如何吃飯乃至如何出恭等等繁雜細小的動作。
好在我和子玉都是一點即透的人,很快就學得嫻熟。空閑的時候便會聽璇璣講一會兒宮中的閑話怪談。
璇璣原在慈禧皇太后身邊當差,性子謙恭溫順,伺候得極為周全。她甚少提及宮闈內事,但日子一天天過去,朝夕相處間,雖只是偶爾的只字片語,但也讓我對宮中的真實情況明白了個大概,再加上我自己腦子里的一些歷史知識,估摸著差不多應該夠用了。
光緒皇帝,也就是我未來的夫君,從三歲起,他便失去了童年的歡樂,也失去了父母真摯的愛。光緒皇帝的生活起居,一開始完全由慈安皇太后照顧。
慈安皇太后性格溫和、善良,以前照顧同治帝,同治帝于她的感情更勝于自己的親生母親慈禧皇太后。這時,慈安皇太后又無微不至地愛護光緒皇帝。
慈安皇太后雖然是位對政治不感興趣之人,生前她也是聽從慈禧皇太后一人安排。然而,慈禧皇太后對她仍不放心。
光緒七年三月初十,光緒皇帝十一歲時,慈安皇太后在吃了慈禧皇太后送的糕點后,于子夜初暴斃,這是一件至百年后仍未解開的迷案。
而慈禧皇太后,現在人人敬畏的“老佛爺”。她對光緒皇帝既不關心,更不照顧,甚至從不給光緒皇帝好臉色看,因而光緒皇帝自幼對這位“親爸爸”具有恐懼心理。
璇璣說,有一次,光緒皇帝在慈禧皇太后宮中,慈禧皇太后對他感到厭煩,便對太監恨恨說:“把這東西給哀家帶下去。”
光緒皇帝聽了這話,回到他自己的寢宮后,便大發起脾氣來。
太監們就認為這位小皇帝脾氣不好。
其實他是在發泄不滿情緒。
璇璣話說到這里,我在心里不禁想:作為皇帝高高在上,可他心中的苦悶又能向誰述說呢?
光緒皇帝是位用功讀書,求知欲強的人。從六歲起,在老師翁同龢與夏同善的共同教授下,滿文和漢文均學,所學課程以漢文儒家經典為主,共有二十余門課程。
翁同龢還施以現實教育,經常與光緒皇帝談論急劇變化的世界形勢及國情,并為光緒皇帝安排了中外史地及有關啟蒙思想家的著作課程,于其中大量閱讀出使各國的使臣們所寫的考察游記。
翁同龢更會從軍機處和內閣檔案中挑選有關輪船、機器、開礦、海防、海軍等的奏折給光緒皇帝進行講解。讓光緒皇帝掌握各方面的知識,了解各方面的情況,使其能成為一位博學多才的好皇帝。
翁同龢教授光緒帝二十年,二人感情深厚。
既定的隆裕皇后是慈禧皇太后的親侄女,我想,慈禧之所以會挑選她為光緒皇帝的皇后,也是希望由自己的親侄女來監視光緒皇帝的一舉一動。我也見過隆裕皇后,她姿色并不算出眾。而且歷史已經言明,她性格柔懦,身為皇后既不得帝王寵愛,在宮中也得不到慈禧皇太后的十分歡心。
可我卻明白,偏偏就是這個人,會在十年后的某一天把我推下萬丈深淵。
在清朝,將后妃分為八等級,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和官女子。
妃嬪制度是清圣祖康熙制定下來的,后來也重新制定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漸漸完善,沿用至今:皇后居中宮,以下皇貴妃一名,再次貴妃二名,再次妃四名,再嬪六名,然后貴人、常在、答應,人數不定,諸嬪妃各分居東、西十二宮。
東宮有景仁宮、承乾宮、鐘粹宮、延禧宮、永和宮、景陽宮,西宮有永壽宮、翊坤宮、啟祥宮、長春宮、咸福宮、儲秀宮。
自懿旨下了以后,奶奶帶人忙著為我和子玉準備要帶入宮中的體己首飾衣物。其中最重要的是,那些要與我們一道入宮的陪嫁。
陪嫁一般的數額通常代表著女子的出身和地位,展現這個女子是名門貴女還是寒門貧女。陪嫁的窮富懸殊,厚薄不一,既不能帶多了顯得小家子氣,又不能帶少了撐不住場面被人小瞧,并且還必須樣樣精致大方。
在陪嫁中,除了名貴的珠寶金飾外,還有許多象征好兆頭的東西。
例如,以痰盂作子孫桶,希望女兒開枝散葉,兒孫滿堂;以紅尺作子孫尺,有良田萬頃之意;花瓶代表花開富貴;銅盤及鞋則寓意同偕到老。
銀包皮帶有腰纏萬頃之意;剪刀有指蝴蝶雙飛;龍鳳被、床單及枕頭一對,祝福新人恩愛纏綿;片糖則比喻甜蜜幸福;龍鳳碗筷作衣食碗,有豐衣足食之意。
這樣挑剔忙碌著,到底也費了不少功夫。
而里頭最珍貴的莫過于那顆伯父長善從廣州給我弄過來的翠玉白菜,白菜寓意清白,象征著新嫁娘的純潔,昆蟲則象征多產,祈愿新婦能子孫眾多。翠玉白菜通身翠色晶潤淡雅,通透無暇,由一塊一半灰白、一半翠綠的玉石雕刻而成,看起來與真白菜一樣大小,滋潤新鮮。
我在現代時就曾經聽說過這顆翠玉白菜的事跡:自慈禧皇太后的墓里盜出,后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中。來歷眾說紛紜,大多數人一直以為是子玉的陪嫁。
沒想到,原來竟是我的陪嫁!
雖然和志均、志銳、志锜三人不能再像以前一樣隨意見面,但我與子玉的感情卻日漸篤定,幾乎是形影不離,就連同一根玉簪也是兩人輪流插戴。
但我到底是現代人,三天兩頭就要逛逛商場才開心,此刻人被強拘在這里,心情就像被什么東西壓制住了一樣,并不覺得十分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