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568章 秋風得意馬蹄疾

意識到古人沒有用慣EXCEL所培養出來的數據統計思想、導致很多政策分析不容易做,李素也只好認了,換別的辦法解決。

好在這是第一次,在文部建檔的過程中,本來就沒有對考生資格做硬性要求,所以只要吸取經驗,為下次做準備就好。

李素便吩咐道:“以后讓文部做檔案的官員,多上點心,每年檔案收上來之后,還要做個數據統計表。今年年齡在多少到多少區間段內的考生,一共多少名,占總考生人數比例幾成幾。

其他幾個重要數據,也一起統計了,比如考出來之后,每個州郡與其他州郡的高分比例、名次占比。要學會用數據定量去分析科考,這樣才好為來年慢慢優化政策找依據,讓改革漸進一些、兼顧平衡各方利益,否則不成了拍腦袋行政了。”

鄧芝聽了,不由再次心悅誠服:司空真是遠見卓識,見微知著,能料到將來那么遠的隱患。

畢竟漢末的行政人才能想到定性分析就很不錯了,哪有為了政策修正調研而做定量數據分析的。這個施政思維就超前了不止一個時代。

當然了,鄧芝做李素的主簿那么多年,這種心悅誠服的瞬間已經出現了N次了,他每每都能遇到領導高屋建瓴、神來一筆的時刻。

分析完考生年齡之后,李素發現年輕人果然太多,也關照了一條補救措施:明年開始,要出臺明確的政策,對于過于年少之人參考并中舉后的授官管理辦法,要額外增加把關。

直接禁止低齡考生參考、或者限制低齡考生被舉的比例,這肯定是不對的。畢竟歷史上真有少年天才,梁啟超就是十三歲中的舉。

所以李素的想法只是對這些“因為年紀小,肯定缺乏社會經驗和工作經驗,肯定存在高分低能問題”的考生,采取暫時降低授官級別、強制增加工作實習期,讓他們多積累工作經驗,再走到領導崗位上去。

凡是考中時年紀不滿18歲的,一律降半級作為郎官實習兩年,積累夠了實際政務經驗后才升回原定考過授官的級別。這樣也防止少年沖動魯莽的人直接獨當一面負責政務。

這些鄧芝都一一記下,表示立刻去安排。

鄧芝領命之后,李素又叫住他,最后補充交代了幾句:“對了,把明算科數學考最好的幾個考生,還有明法科刑律考最好的幾個考生,拉出來,讓他們十天后再陪考一場賓功科的同科目。”

鄧芝一驚:“這些人不是已經考中了么?豈能額外刁難?朝廷可不能失信于人啊。”

李素:“不是刁難,告訴他們,后面這場額外加考不是選拔性的,考砸了也不影響給他們授官。

只是讓他們做個成績錨定,將來賓貢科出了成績,好讓那些本地考生和流亡北士考生相互之間心服口服,相信前后兩場考試的客觀題卷子難度是差不多的。”

鄧芝想了好一會兒,才回過神來,意識到李素的創見所在:

因為賓貢科是李素到了襄陽之后,實地調研、結合荊州的情況臨時搞的,考試時間都比常科晚了半個多月。所以肯定要另外出一套卷子,題目都不一樣。

經義、諸子百家和策略這些科目,還是主觀題為主,題目不用改太大,難度也不會有明顯差異,反正文無第一嘛。

而數學和刑法肯定不能只是把題目數字改改,多多少少得想辦法給題目多點變化。這樣才不至于“復習了前面一科的考卷作為模擬題后,再考變得很輕松”。

雖然科舉考試從來都是比相互之間的成績位次比例,不是比絕對分數,卷子難和簡單并不影響錄取。

但考慮到今年是科舉的第一年,流亡北士考的這個賓貢科還是他們民意洶洶、李素從諫如流爭取來的,如果讓本地人覺得“外地人明明人少競爭不激烈、普遍成績差,李素給他們面子,還給了那么多錄取名額”,這里面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會很麻煩了。

荊州益州的士人明年肯定會嚷著增加本地人的錄取數量、或者減少流亡北士的錄取數量。

同理,站在流亡北士的立場上,雖然他們因為提前多做了一套“真題模擬卷”,導致備考會變容易些,更適應一些難題。

但只要李素靠“加大數學題的變化和陷阱”,來換取“流亡北士整體考分跟常科的本地人差不多”這個客觀結果,那流亡北士也很容易產生“李素給我們的題目更難,我們雖然考了跟南方人差不多的分數,但那是因為我們更努力”的錯覺。

畢竟人類都是只看賊吃肉,不知賊挨打的生物,自己和別人的風光誰都看得見,辛苦則只看得見自己的辛苦。不把士人的這些無理不甘邪念控制好,李素根本就沒法穩定統治,客觀上公正也沒人信。

而加入了楊儀等人作為“考分價值錨定”之后,情況就不一樣了,能公允不少,大家就會看到:

“誒,這個楊儀在九月底這場里,數學考了8分(滿分9分),十月中旬那場賓貢加試,看上去題目變化多了難了,但他還是考8分。看來李司空委任的命題組非常秉公,出題變難的趨勢和考生多做真題額外掌握的速度差不多,對前后科很公平。”

鄧芝等幕僚把這些前因后果縝密思維都想清楚之后,對李素施政的穩健嚴密,簡直佩服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李司空對于各種歷史上從未見過的事物、在實施過程中有可能會出現的細微的新問題的推演,怎么能強到這種程度!簡直就和左右互搏了幾十招、換位思考了N個視角,自己跟自己對抗找茬之后一樣縝密。

此后幾天,鄧芝就把賓功科的準備工作按照新的要求繼續嚴密細化準備,同時常科卷子批完,成績也都張榜公布了。

董允考中了明法,楊儀考中了明算,費祎中了一個孝廉。

其中費祎是今年最年少的中舉者,虛歲都才十四,就被拉來陪跑了,他的族親長輩也沒想到這個虛歲十四的少年會在經義上突圍。

因為他是年少的典型,李素把這個典型抽出來,臨時“法外加責”讓他去多當兩年實習郎官,打磨打磨脾氣,費祎也欣然接受了。李素順便讓人宣布了明年開始正式實施的“少年中舉管理辦法”,以后遇到這種情況都比照費祎執行。

其余董允、楊儀等人其實也才十五六七的年紀。

全部茂才錄取了12人(三年一屆,所以每個州每屆要取三個茂才。依然跟桓靈時期每州每年舉一個茂才的數量持平),明算明法四科和茂才,每科錄取了接近40人。

所以那些歷史上留名的名臣,其實也就在取士的總規模里占了不到一成。除去前面提到的三個名字,李素后世隱約有印象的龍套全加起來,也就十幾個。

可見科舉確實是起到了“發掘很多歷史上原本都沒聽過沒出頭”的人才的作用。

中舉之人都被戴了彩花,騎著馬在襄陽城里逛了一圈,秋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襄陽花。不過漢末的民間慕文之風畢竟沒有后世宋明那么猛烈,盡管圍觀群眾還是很多,但都是看熱鬧為主。

人們眼神中并沒有宋朝人那么猛烈的艷羨,反而有一些認命的麻木——顯然,這些圍觀群眾依然覺得科舉里面有很大的水分和內定,都是命。

他們的判斷也不能算錯,畢竟圍標成功也依然是主流,只不過襄陽這一場圍標成功的比例比長安那一場又有所降低了。長安那邊寒門子弟變著法兒突圍的不到一成,襄陽這邊這一場卻達到了兩成,從比例上看早已翻倍。

這和李素到了襄陽之后的折騰、對世家大族的額外打壓、對圍標的額外肅清、增加圍標難度的種種舉措,都有一定的關系。

圍觀百姓和士人除了眼神認命麻木之外,也沒有出現“榜下捉婿”或者推銷女兒的場景。主要是漢末的讀書人凡是中舉的,大多數已經成家了。

大家本就沒有“窮人熬著不娶妻,等到考中了再娶個好的”這樣的思想。新官的單身比例又低,就算偶爾有女兒待嫁的世家大族,也不好意思一次次在人群中碰壁丟人,漸漸就冷場了。

董允、楊儀等人巡游完之后,才被主持的官員王累攔住,告訴他們一項后續行程:“董生、楊生,你們幾位刑律和算學成績最優的,一會兒到總督府赴宴。”

楊儀心中一喜,有點受寵若驚,他想到之前孫資、賈逵那么巴結想找李素謝恩,都被李素拒于門外,這次居然能請他吃飯,實在是一個巴結的好機會。

董允因為是官二代,性情嚴謹一些,還挺有大局觀地提醒:“這位上差,之前張從事為李司空公然宣揚過,掄才為國,不當恩謝私門。學生恐有妨司空清名。”

王累點點頭,投去嘉許的眼神,但也解釋說:“放心吧,只是讓你們后續再多陪考一場,考得好考得壞都不影響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