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皖縣。
廬江太守李術在得知孫策的死訊后,痛哭流涕,悲哀莫名。
李術乃淮南人士,于孫策相識于微識,在孫策投奔袁術時,曾相助過孫策。
孫策是個念恩的人,在其討平江東后,就命李術為廬江太守,替他鎮守這江東的北邊門戶。
李術自到任后,修繕城墻,安撫士民,很快就收攏了廬江的人心,廬江的局勢也漸漸穩定了下來。
如今李術聽聞孫策不幸遇難,悲痛不是作假,乃是誠心而發。
可是當廬江郡丞言及讓李術發布公告告知廬江百姓孫翊繼位之事時,李術卻猶疑了。
后郡丞又言及,讓李術寫信為孫策致哀,并上表向孫翊示忠時,李術大怒,命人將郡丞打入了牢獄。
李術的突然大怒讓廬江上下官僚噤若寒蟬,從此再無人敢言及郡丞提及的那兩件事。
不僅如此,隨著日子的推移,孫策已死,孫翊繼位的事已經傳遍了整個江東。
在這則消息的沖擊下,江東六郡的不少將吏都紛紛掛印而去,往北而逃。
而在這些人經過廬江時,李術紛紛禮遇,納于皖縣內,而后用這些人替換那些忠于孫氏的官吏。
在李術以郡守之尊及其兵馬的威懾下,那些忠于孫氏的官吏或死或逃,很快的,廬江已經被李術完全掌握。
李術之心,已路人皆知矣。
李術不肯事翊,意欲反也。
這下,整個廬江郡更加人心惶惶。
而在皖縣郡守府內的李術,對外界的這些聞而似若不知,他從偏室內一處隱秘的角落,取出一個木匣,他打開匣子,取出幾封機密的信箋。
這些信箋全都是許都的那位親筆所寫,再命人送到廬江來的。
觀那信箋內容,最早一封信箋,竟然是一年前寫就的。
那時孫策還在位!
李術與北方早有聯系!
李術看著信箋,自從一年前收到第一封信箋,他惶恐不安,本來想立即上告孫策,可是當時不知怎么的,鬼使神差般的留了下來。
信中內容對李術多加褒揚,還在暗地里言孫策暴虐,非為明主。
李術不傻,自然不會對信中內容全然相信,孫策在時,他甚至都沒回過一封信,孫策之武略,李術深知,更何況,李術與孫策也是有情誼的。
只是如今小霸王突然薨逝,繼位的是一位名聲不顯的黃口小兒,李術就不得為自己的將來打算起來了。
幸虧自己當時沒有自絕后路。
心中僥幸的李術拿起毛筆,坐在案前,伏筆寫起了這一年來,他對那位的第一次回信,
“曹公在上,卑下雖久居南方,然亦盛聞曹公之忠義智略.....”
就在李術伏筆疾書的案上,一旁赫然放著吳縣發來的告喪文書,李術寫信時眼角不小心掃到這份文書的最后一句,
“跳梁者,雖強必戮。”
似是看到什么刺眼的東西一般,李術發出一句冷哼,臉色閃過陰霾,暫且放下紙筆,拿起這份文書,將其放在燭火上點燃起來。
明亮的火焰很快活躍起來,直至最后那幾個字吞噬,李術的心情這才好一點。
雖強必戮?好大的口氣。
那孫三郎,以為自己是其兄乎?
黃口小兒,焉能事之。李術的眼中閃露著不屑。
在孫策遇刺而死的消息傳遍江東后,終于也傳進了天下中。
許都,司空府。
在司空府中議事廳內,此時正響徹著一位男子高興的笑聲。
當朝司空,身穿素衣的曹操,正手舉江東遞送給朝廷的奏表,猶自笑個不停。
笑道最后,曹操才硬生生停下來,對著廳內的議事眾臣說道,“那位江東的猘兒死了。這真是天佑孤呀,從此孤又少了一個心頭大患。”
語氣中的欣喜溢于言表。
孫策平定江東后,在曹操得知這個消息時,曾經感嘆得說過,“猘兒,謂難與爭鋒。”因此廳內的眾臣都知道,曹操口中的猘兒是誰。
曾幾何時,曹操也為孫策的迅速崛起感到頭疼,但因為北方未平,無法出兵討之。
只能聯系江東境內的山越、世家豪族、賊寇等不服孫策的人暗自牽制孫策。
但沒想到,就在他即將與袁紹決戰的時刻,這個被他一直防備的人竟然被刺客所刺,死于非命,這對曹操來說真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想到此,一向肆情任性的曹操竟忍不住直接在群臣面前爽朗大笑起來。
坐在下列之首的一位氣質雍然的男子,出列向曹操諫道,“明公如今貴為朝廷司空,身負伊、霍之任,一舉一動為中外所注意,若是今日所為為外界所知,朝中有些大臣又會有微詞了。”
曹操面帶笑容對出列男子說道,“令君知吾,吾向來可以忍惡,卻唯獨不能忍喜耳。
況且令君所言之大臣,整日枯坐吹噓,談經論道,于國事無半點助益,此等庸人的看法,孤向來不曾介意過。”
荀彧聽后,心中覺得無奈,他與曹操相交十數年,曹公之脾性又怎么不知呢?只是做僚屬的要盡到勸諫的本分罷了。
曹操對荀彧說完后,體任自然的他直接就坐在了臺階上,而后將手中奏表先遞與荀彧,再由其看完后,一一傳閱下去。
在眾臣閱覽奏表的空隙,曹操引目四望,對荀彧問道,“怎不見奉孝在座?”
見提起這個知己好友,荀彧一向端正的臉上閃過幾絲笑意,拱手答道,“今日議事后,吾遣人去喚奉孝,來人匯報,言奉孝今日在城中發現好酒,沉醉不已,恐無法前來議事了。”
曹操聽后,臉上也浮現笑意,口中假意責備道,“奉孝這憊懶性子,都年逾三十的人,整日里還沒個規矩。”
此時下列的一位臣子出來進言道,“郭祭酒以私事不來議事,請司空按律處之。”
出來進言的是司空府東曹掾毛階。
曹操愛重毛階剛直性格,平日里對毛階所請多有批準,但此時他卻為郭嘉開罪道,
“當初探子來報,言孫伯符整頓兵馬,常有進擊中原之念,孤甚憂心。
那時奉孝對吾言道:策新并江東,所誅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于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今日想起奉孝前日所言,豈不驚奉孝智略天授乎?其雖放蕩,然此為小節,孤非不知,不治罪非為私愛,乃是為國家所計爾。”
毛階聽曹操所言有所動容,不再堅持,就這樣退入了席中。
此時群臣也閱覽完畢奏表,曹操見狀,收攬笑意問詢群臣道,
“如今孫策離世,繼位的乃是其三弟孫翊,孫翊此人不如其兄孫權知名,賢愚不明。
我欲乘此良機,遣一上將發兵江東,以定東南,諸君以為如何。”
曹操問完后,群臣面面相覷,不等他人回應,荀彧率先說道,
“古來成就大業者,無不深根固本以爭天下。今危及明公根本者,紹也。
袁紹去年發兵十萬南下,與我軍對峙于黃河兩岸,如今袁軍未敗,豈可忽議南方乎。
公今應全力向北,以明公之偉略,袁紹必敗,袁紹敗后,河北可定。
河北一定,河北中原盡在明公之手,進足以勝敵,敗足以堅守,立不敗之地。如此一來,天下不難定,況一江東之地乎。
先北后南,此乃最佳方略,望明公思之。”
荀彧的話句句鏗鏘,為曹操深入簡出的闡述了他心中的戰略構想。
曹操聽后大喜,撫荀彧之手道,“文若雖未臨軍陣,但天下大勢盡在文若心中矣。決勝于千里之外,文若實乃今世留侯。”
荀彧謙遜拜謝。
讓曹操更為高興的是,今年初朝廷出了衣帶詔一事,曹操為此殺了不少大臣。
他以為一向忠于漢室的荀彧會因此和他產生隔閡,但如今荀彧盡心為其謀劃,就如曾經一般,這說明荀彧心還是向著他的。
想著以后還能與荀彧繼續同行,曹操心中就輕松了許多。
荀彧的一番話更加底定了曹操和袁紹決戰的決心,但曹操還是猶疑道,“但此等良機,就此錯過否?”
荀彧笑道,“明公奉迎天子,為天下大義所在。那孫翊既然上表奏請朝廷讓其襲爵,明公可暫且將此事按下不表,以觀后事。
若后事有利于孫翊,明公就可允其所請,若不利嘛,孫策之弟不止一個,朝廷所認吳侯并非孫翊一個人選。”
曹操聽后撫掌大笑,這是陽謀,堂堂正正的陽謀,以勢壓之,至于荀彧所言的后事,曹操心中了然。
后事在一封來自廬江的信箋,更在那與江東有世仇的荊襄九郡。
既然有所計議,曹操也就不憂心了,接下來他只要全力面對袁紹就好。
只是臨散會前,他對荀彧言道,“這封奏表汝可拿于子綱觀之。”
曹操的這個安排,荀彧心中了然,在此時許都,曹操有兩個最想收服的人,武為那劉備大將關羽,文為那被曹操留在許都的張竑。
讓張竑觀之奏表,曹操是想告訴張竑,你傾心贊許的孫策已經身亡,明主不在,江東何必歸乎?
荀彧領命拜退。
在眾臣都走后,曹操一人在廳中踱步,腦中回憶起張昭所寫的那封奏表,想到精彩處,情不自禁朗讀出來,
朗讀后曹操忍不住擊掌嘆息,“張子布之文才實在天下少有,若其在孤,孤前日又怎會受那陳琳檄文所辱。”
“江東二張,惜不在孤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