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漢

第二十七章 炸了、靜了、笑了

在孫翊不在的這段時間里,吳縣也正在發生著一些悄然的變化。

其中一個變化是,自從上個月討逆將軍孫策遇刺,其弟孫翊繼位以來,

因為孫翊只是繼承了孫策的吳侯之爵位及兵權,而朝廷方面至今未給孫翊敕封將軍稱號,

故而在撫軍中郎將張昭的授意下,將討逆將軍府的牌匾換成了吳侯府,以暗示眾人區分并表露除舊迎新之意。

不僅是一塊牌匾的改變,在吳侯府內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往日里,孫策是江東的主人,那么大橋就是江東的女主人。

孫策之母年齡已大又生性淡薄,如今只是終日禮神,管理吳侯府中內務的重任在以前就是由大橋承擔的。

但如今江東新主孫翊上位,孫翊之妻是徐氏,因此大橋在孫策頭七一過,便將吳侯府女主人的權力慢慢轉交給了徐氏。

如今雖然也會過問一些事務,但所有決定的權力都在徐氏手中了。

除了這兩點之外,還有許多或大或小處的改變。

這些改變都是在一個基礎下進行的,這個基礎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孫翊的江東之主的位子正在越來越穩固,江東的權力交接也變得越來越穩定。

自古以來,權力之關鍵在于名與器。

雖然孫翊并沒有太過在意這些細節,但其手下的張昭、周瑜等人卻不能忽視這些。

大橋也是聰慧之人,她主動讓位,將已經不屬于她的權力交出,是為了避免將來將自己陷于風波之中。

孫策才剛剛過世一個月,這些改變不能說是眾人正在遺忘他。

相反的,他所創造的功業沒人能夠抹殺,孫翊和眾臣更沒有抹殺孫策功業的意思,這些改變,一切都是為了江東的穩定而已。

吳縣,吳侯府。

在吳侯府中的一處官署內,撫軍中郎將張昭正在批復著各郡縣呈報上來的政務。

在孫翊親征前,孫翊命張昭、周瑜二人留守吳縣,替他處理他不在吳縣的這段時間的一切政務。

其中撫軍中郎將張昭主理政務、建威中郎將周瑜主理軍務。

在孫翊走后,張昭與周瑜二人分工合作,兢兢業業的二人共同維持著江東中樞機構的正常運轉,有力的穩定了江東大局。

只是,此刻張昭的臉上正浮現慍怒之色。

孫翊親征廬江時只帶著為數不多的軍糧,因為當時得到的情報是李術可戰之兵不過一萬,整體戰斗力更加比不上孫翊帶的那一萬江東精銳。

因此當時張昭建議不如攜帶少量軍糧,以求加快行軍速度,只要到了廬江境內,隨便打下一座縣城,就食于敵,軍糧不足的問題就會得到解決。

可是據后來呂范傳回的消息可知,廬江郡的各縣的守備力量比預想的強上許多,由此帶來的問題是,攻下一座縣城的時間會比預想的久上許多。

雖說呂范信中言明會勸君侯退兵,但孫翊正是年輕氣盛的時候,孫家男兒一旦上起頭來,誰能攔得住。

萬一孫翊執意按照原計劃攻打,那么孫翊軍隊缺糧的問題就會變得嚴峻起來。

而一旦如此,孫翊可能會從吳縣調撥軍糧支援。

當初孫策每次親征,多是以張昭留守后方,江東小霸王只負責莽,保證后勤供應便是張昭。

習慣了孫策作風的張昭,早就養成了未雨綢繆的習慣。

吳縣身為江東的政治中心,本來儲糧是足夠的。

但孫翊為了穩定各郡山越叛亂的形勢,一共派出了四萬大軍前往各郡守衛。

這四萬大軍可都是分別帶著大量的糧草前去的,再除去吳縣本縣所需,吳縣就沒有多少余糧了。

畢竟孫氏剛統一江東沒有多久,之前幾乎每年必有大戰,江東休養生息的時間不多。

在這種情形下,吳縣還能有供給四萬大軍的糧食,張昭已經無愧“江東管仲”之令譽了。

張昭前幾日就命令各郡縣輸送糧食補給吳縣,以備孫翊所需。

但幾日過去了,各郡縣大多只是上書言山越作亂,道路不通,無法輸糧于吳,真正運糧而來的并沒有幾個。

張昭氣的將收到的這些文書紛紛掃落在地。

江東境內山越叛亂勢如水火是不假,但在孫翊“分布諸將,鎮守各方”的策略下,山越的叛亂并沒有進一步的彌漫起來。

更不用說弄得好似處處有山越,竟然可以隔絕整個江東的道路。

江東數十縣屬中竟只有寥寥十幾個遵照吳縣的命令輸送糧食。

大部分縣沒輸糧于吳的原因在于,雖然他們都表示臣服于孫翊了,

但在如今的態勢下,在具體的事務中,他們還是抱著觀望態度,想著保存實力,等到事有不濟了有自守之力。

一群首鼠兩端的家伙。

孫策在位時對他們不薄,如今江東有難,不思報效新主,勤于政事,反而營私茍圖,陽奉陰違。

張昭性格剛正,雖熟讀儒家典籍,本人文學素養更是極高,但脾氣一直是比較沖的。

對這些首鼠兩端的地方縣長,張昭恨不得盡皆貶黜之。

張昭陰沉著臉,臉色充滿了寒意,嚇得房內的臣屬噤若寒蟬,連大氣都不敢出一下。

張昭雖心中氣憤,但心里卻知道這些縣屬有這樣的所作所為,其實是孫策時期就埋下的隱患。

孫策渡江以來,數年間就占有江東,崛起之快令人咋舌。

但當初為了盡快穩定江東,拿下一郡后,孫策除了更換郡守外,郡內太守屬吏,縣中的各級屬官都大多保持原位。

其中不少縣、郡方面的官吏任職甚至數年之年,而且其中多是本地人士。

這些人在當地的勢力根深蒂固,他們在幫孫策穩定了地方的同時,有些時候甚至還操控著地方。

論及對地方縣、鄉的掌控程度,剛剛進入江東的孫策,是比不上這些人的。

而且孫策大多時間忙于對外征戰,一直未有時間好好梳理江東內政,更沒有時間去抑制地方豪強的勢力。

只是若有地方勢力反叛,會被動的出兵討之而已。

這就導致了孫策在位時,江東的武力頗為昌盛,但內政卻還是如一團亂麻般。

以前全是孫策的威望在壓制著,整個江東還算穩定,如今孫策突然薨逝,這些以往被掩蓋的隱患就漸漸暴露出來了。

在江東的上升期,這些人會如臂指使,若是江東出現危機了,這些人就會掣肘于內。

總歸是孫策蒞事日淺,恩澤未洽,獨有威嚴,一旦孫策傾隕,士民之間狼狽,頗有同異。

想到這些,張昭深深嘆了一口氣。

如今這些隱患都應在了孫翊的身上。

孫策留給孫翊的除了精兵良將,還有許多虎視眈眈的敵人和動亂不安的內部。

如果這次江東度過這次危機了,張昭覺得一定要勸諫孫翊,好好重視這個問題,否則遲早會釀成大禍。

只是那次呂范傳回消息后,后面就再也沒有消息傳來了,也不知道君侯在廬江進展如何了。

是在對峙,還是在攻城,抑或是在徐徐退兵?

有子衡在,總不會大敗吧。

這個呂子衡也真是的,走之前讓他一日一報的,如今都半個月了,還沒什么消息傳來。

在張昭既氣憤又苦惱的時候,周瑜手中拿著一封戰報走了進來。

平日里就算各地郡縣中傳來不利的軍報時,周瑜也安然自若,完全不見心急,鎮定的很。

但此時的周瑜,腳步卻有些急促,臉上還帶著一些喜色。

一進來,周瑜就笑著對張昭說道,“張公,廬江傳來戰報,君侯于三日前已經平定了廬江了。”

什么?

張昭一時間有些不可置信,

他立即起身,快步來到周瑜身前,從周瑜手里接過廬江傳來的戰報,細細看了起來。

不多會,官署內傳來張昭開懷的笑聲。

“好,好,好!”

張昭一連說了三個好字。

看著手中的戰報,張昭撫須滿意的不住點頭,口中的笑聲一直沒停過。

半月平廬江!

看著戰報中對廬江守備力量的詳細描述,張昭很清楚的知道這有多難做到。

而且此次能拿下廬江,完全就是憑借著孫翊那高端的布局,這等布局,孫翊只用了一夜就想出來了。

此等武略,不說超過孫策,但起碼有了一些看齊的資本。

自孫翊親征那日開始積攢到今日的忐忑、擔憂、氣憤、郁悶,在這一封戰報下,全都一瞬間傾瀉而出。

想起那日他在孫策床前力薦孫翊,想起那日那千鈞一發的改嗣,想起這一個月來,自己對孫翊的傾心扶持,張昭心中就不停的傳來一陣暢快之感。

“英睿果決,體懷英氣。”

他張昭沒看錯人,伯符也沒選擇錯人,整個江東群臣也沒效忠錯人。

如今的這位吳侯證明了,江東這個重任,他有資格擔的起了。

周瑜的臉上也一直浮現著笑意,這段時間來,他雖不像張昭那般易怒,但心中絕對不像表現出來的那般鎮定。

剛看到這封戰報時,他也是難以置信,但這是呂范親手所寫,吳侯印璽蓋章的,斷然不會有假的。

想起孫翊當初執意親征,眾臣大多以為他只是年輕氣盛,甚至不少人頗有微詞。

但如今,孫翊用他人生中漂亮的第一仗證明了他自己,給了大家一個大大的驚喜。

江東孫氏之武威,以后就要由孫翊來延續了。

“似此等消息,不該獨你我共享。”

張昭明白周瑜的意思,正值江東多事之秋,孫翊第一次領兵就有如此耀眼的戰績,這次大勝的意義絕對不僅僅在于收復了廬江,他會從多方面影響著江東亂局的變化。

穩定人心,最有利的武器便是大勝。

周瑜對張昭繼續言道,“這次,還要勞煩張公捉筆了。”

張昭少好學,善隸書,從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博覽群書,名士陳琳、王朗都對其的文采佩服不已。

張昭當初還著論駁斥過名士應劭,應劭嘆而不能對,可見其文采之盛。

因此孫翊平定廬江這件事由張昭捉筆公布四方,實在是再好不過。

此時張昭心情甚好,也不推辭,反而難得的開玩笑道,“世人皆知吾于文筆處頗有得意處,然世人不知,吾下筆之時若是喜事,所得之書更是上佳喲。”

周瑜聽后有些詫異,這令君侯說出“張公在座,孤不敢妄”的張公,竟然也有自妄的時候?

面對周瑜有些詫異的目光,張昭不以為意,他感慨地說道,“廬江已定,孫暠作亂日前也為仲翔所平,如今江東之亂只余山越了。”

遙想一月前,孫策遇刺而薨,江東人心惶惶,暗涌涌動。

一時間,江東出現三叛令江東群臣措手不及,但如今才不過一月時間,江東三叛其中兩叛已平,只剩下最聲勢浩大的山越了。

現在想來,張昭感慨的同時,也對江東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張昭提及的孫暠作亂為仲翔所平一事就發生在不久前。

仲翔指的是時任會稽功曹的虞翻。

當初孫策平定會稽后,覺得會稽是江東第一大郡,又素來盈富,故自任會稽太守,但其不住會稽,委虞翻為會稽功曹,代他治理會稽郡。

那時,孫暠起兵三千兵向會稽,一路上也有不少草寇投奔,等快到了會稽邊境時,眾已有五千之數。

孫策薨的消息傳到會稽后,山陰縣諸長吏皆欲奔喪,卻為虞翻所阻,他說道,“恐鄰縣山民或有奸變,遠委城郭,必致不虞。”號召諸長吏留制服行喪即可,不必奔喪。

后會稽諸縣皆效之,會稽得以安寧。

等孫暠領兵五千進入會稽郡時,虞翻令民守城以待孫翊之命,而后寫了一封信告諭孫暠道,

“討逆明府,不竟天年。今攝事統眾,宜在三公子,翻已與一郡吏士,嬰城固守,必欲出一旦之命,為嗣主除害,惟執事圖之。”

孫暠接到虞翻之信后,大為震驚,等他到了山陰縣一看,果然是人人披麻戴孝,日夜守城。

孫暠深知虞翻在會稽素有名望,在其堅守之下,會稽不可下,于是退兵。

但是起兵作亂一事,豈可如此兒戲。

孫暠一退,軍心渙散,原先投奔他的那些人紛紛逃散。

就連本部兵馬也多有逃兵,后孫暠在回烏程的路上,正好與黃蓋率領的一萬大軍相遇,一相遇,孫暠部眾就棄械投降,黃蓋因此得以擒獲孫暠。

孫暠之亂就此平息。

雖說最后擒拿孫暠的是黃蓋,但整個過程看來,首功者是虞翻,是其的全郡戴孝守城嚇退了孫暠,從而讓其軍心渙散。

周瑜也知道這事,他不由得嘆道,“江東雖亂,但上有英主,下有賢臣,時不逾月,兩叛已平,惟有山越。山越雖兵多,適為君侯奉也。”

正在書寫檄令的張昭聽到周瑜這話時,正好寫完了檄令中的最后一句話。

他自查一遍后,覺得頗為滿意,特別是其中的兩句話。

因為這封檄文是張昭替孫翊代寫的,在周瑜面前,張昭也不避諱,輕輕念了出來,

“江東之眾非家兵則吾民也,孰不從我?

東南之徒非吾匹則吾役也,誰能違我?”

“或有異類者,當梟之。”

周瑜聽后,心中贊嘆。

張子布的文采,的確非凡。

他很期待張昭的這封檄文配合孫翊的戰績流傳開來,會發生什么變化。

翌日,數十封檄文由吳縣發出,發往江東各地。

三日內,江東識字者皆已讀之。

這三日內,孫翊半月定廬江的戰績也在江東流傳開來,

于是,

孫氏眾官民,炸了。

江東的山越,靜了。

在廬江的孫翊看到這封檄文后,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