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漢

第一百六十一章 忌憚

在對魯肅囑咐之后,孫翊讓魯肅暫且退下準備去了。

待魯肅走后,孫翊一個人坐在位子上暗自沉思。

可能在魯肅心中,目前最重要的事便是攻伐江夏一事。

但是魯肅不知道的是,在孫翊的心中,劉備的生死一事與攻占江夏一事,對他而說同樣重要。

方才孫翊故意問魯肅,對于劉備的處置一事。

除了想聽聽當世智者對這件事的看法之外,還有一個目的,那便是試探。

記得歷史上魯肅對于劉備的態度,與周瑜的看法截然不同。

歷史上周瑜建議孫權對劉備的處置方法,與今日魯肅所提議的頗有相似之處,只是少了美人計這一步驟。

但在歷史上,魯肅可是堅定的聯和劉備,共抗曹操的一個人。

因為此事,魯肅飽受了不少非議。

后來孫權稱帝后,還因為此事怪責已經死去的魯肅,稱其聯和劉備一事,乃是其一生中做得唯一的錯事。

今日魯肅對孫翊的建議,與其歷史上他的看法完全不同。

這并非是魯肅對孫翊有所隱瞞,或者是魯肅是個前后不一的人。

乃是歷史上的情勢,與如今的江東面臨的情勢不同。

歷史上孫權武功不佳,數征江夏而不能下,一直困居江東一地。

加上那時曹操已經統一河北,派出大軍南下,江東有覆亡之危。

在那樣的情形下,魯肅為了江東安危考慮,自然會想著聯和一切可以聯和的力量。

但在今時,江東換了新主人。

孫翊繼位以來,帶領著江東大軍戰無不勝,更是奪得廣陵擴地千里。

此刻,無論是江東的武威亦或是人心,都與歷史上同時期的江東不可相提并論,在這時,江東更是謀劃要攻取江夏郡。

這時的江東在孫翊的治理下,完全呈現出一副欣欣向榮,蒸蒸向上的景象。

在這樣的情態之下,身為江東之臣的魯肅心中是充滿自信及對未來的期望的。

他當然不會想著去聯和劉備。

這時候的劉備論勢力,與歷史上赤壁之戰時的他,相比也是大大不如的。

因為不想著聯和劉備,魯肅其實個人對于劉備的生死是不放在心上的。

只是魯肅要為孫翊著想,所以建議孫翊不要殺害劉備,以免讓自己名聲受污。

魯肅方才的那番建議完全是為了孫翊好,但反而是這樣孫翊更加堅定了殺劉備的心。

劉備是何許人?

第一他百折不撓因此他最終能夠建立蜀漢大業。

第二他仁厚待人,因此他名譽滿天下身邊總會聚集著一大批優秀的人才為其甘愿效死。

第三他身懷大志絕對不會容許自己庸碌一生,毫無作為。

這樣的人作主公作好友,乃是當做偶像都可以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絕對不能將其當做對手。

而因為劉備身懷大志也因為孫翊乃是江東之主,兩個都心懷天下大志的人,注定只能做對手。

若是劉備能夠真正的被馴服,那他還是那個被后世無數人所敬仰的漢昭烈帝嗎?

因其百折不撓因其始終心懷天下,所以他才是那個能夠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的時之英雄。

在劉備有這樣的性格特質的情況下,若孫翊真的按照魯肅的建議將其養在會稽,那是養虎為患。

曹操的教訓還熱乎乎的擺在那里咧。

當初袁術欲北逃投奔袁紹,曹操在得知這個消息后派遣劉備、朱靈,路招率軍去徐州截擊袁術。

結果劉備趁機奪得兵權將朱靈,路招二人趕回許都而后用著曹操給他的數萬兵馬襲擊了徐州刺史車胄重新奪得了徐州。

這一件事被很多人認為是曹操走的一步昏棋,但事實不是那樣的。

曹操一直對劉備有防備之心,他雖名義上讓劉備督朱靈、路招,但他給劉備的兵馬都是朱靈、路招的本部兵馬,

乃是跟隨其數年之年之久的精兵,這一點正是曹操防備劉備的手段。

在曹操的設想中,有朱靈,路招二將在,士兵又都是跟隨他日久的士兵,這樣足以架空劉備了。

可是讓曹操沒想到的是,就算是這樣,劉備竟然還能從朱靈、路招二員大將手中奪得兵權,反過來架空了這二人。

更重要的是,曹操尊崇法家思想,他的軍法一向嚴厲,他還有實行“質都”的制度。

“質都”制度,是曹操為了預防兵將叛變而實行的一種制度。

主要內容便是凡是出征的將領或士兵,都要將家屬留在國都。

這樣有其家屬在手,兵將就不會再輕易叛變,大大提高了兵將的忠誠度。

但就是有這樣的前提之下,劉備竟然還能奪得兵權,由此可見劉備此人的心機與人格魅力,實在是非同一般。

這樣的梟雄,若是落到了孫翊手中,只有其死了,對孫翊才是最安全得。

還有一點,魯肅是孫翊的心腹愛臣,對孫翊忠心耿耿,他不會不知道留下劉備會是一個后患。

但因為忌憚劉備的名望,他還是建議孫翊不要殺劉備,雖然魯肅是為孫翊好,但這點足可以體現劉備這個人有多大的名望了。

大到足以讓一個臣子,因為投鼠忌器,而建議自己的主君留下一個后患。

就憑這一點,劉備就必須死。

想到此,孫翊的心中就久久不能平靜。

他是個寬和的人,但那是對臣子,對于敵人,孫翊可不會心慈手軟。

孫翊也是個看重名聲的人,但其不是沽名釣譽的人。

孫翊在案上拿出一封帛書,而后他拿起一支毛筆沾染了墨水之后,就在案上疾書了起來,

“叔朗吾兄安好。”

“自吾繼位以來,江東數有戰事,已近幾年。此非吾好戰,乃是時勢所逼,吾既為江東之主,此為吾之天命也。”

“吾初繼位時,汝星夜來奔,于先主靈前慟哭,又誓言效忠于孤,孤心甚安,此乃感汝忠心,又乃喜你我之兄弟之義也。”

“孔子雖言“三十而立”,但吾孫家兒郎盡乃少年英才,不以圣人之言為憑,而孔子所言“三十而立”者,非但五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