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后,我被竹馬拖累成了皇后

第491章:六宮權柄是誰的?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頂點中文),最快更新!無廣告!

其實沒見識的上官靜自己,是真的分不太清楚那所謂極名貴的兩種紗。她也不知道蕭景珩是怎么認識朧月紗的,按道理來說,這小子從小被關在淮陽王府后宅,日子過得比她還窮,不應該有這么廣博的見識才對。

但偏偏人家就是認識許多上官靜分不清的好東西,搞得好像他見識很廣似的。

“你心思一向不在此處,

自然不大關心。”蕭景珩之前是這樣解釋的。

上官靜聽了這個回答,不僅沒覺得安慰,反而大大生氣。她當然知道自己心思沒在這些衣食住行的小事上,天天光忙著看奏疏了,滿腦子都是國家大事,當然沒空主意許多小物件和小細節。

但問題在于,

蕭景珩和她過一樣的日子,奏疏一樣不少看,甚至還比她多一個上朝的工作,

人家怎么就能什么都能注意到呢?

這難道就是智商區別?

上官靜絕不承認自己嫉妒。

“你幫我分擔了許多政務,我當然有空管其他的。”蕭景珩一看上官靜的臉,就知道她在想什么,立刻又擺出標準的狗腿子笑,從一堆奏疏底下抽出一張紙來:“看,好看嗎?”

“又是你畫的新花樣?鳶尾花?”上官靜低頭看了看,雖然不服氣,但卻老實答道:“好看。”

“明日就拿給尚衣局的繡娘,讓她們給咱們麗正殿,繡個新紗帳。”蕭景珩笑著說道。

“這么好看的花樣要做紗帳?真浪費!”上官靜瞪眼:“而且這花樣這么復雜,繡娘要忙多少天啊?!我有那么奢侈浪費嗎?”

“不浪費,你很節約。”蕭景珩理直氣壯地答道:“后宮養著那么多繡娘,給麗正殿繡紗帳,也算她們有些用處,否則不成了吃閑飯的?你日日這么辛苦,這都是應得的。我倒是覺得,六宮那群不事生產的米蟲實在是很浪費銀子。她們實在不必浪費那么多胭脂水粉和綾羅綢緞。”

“服了!”上官靜忍不住翻白眼:“六宮權柄還沒落到我們手里呢!你至于那么早就開始惦記嗎?”

“未雨綢繆嘛!”蕭景珩笑瞇瞇:“我早說了,

這后宮是你的,誰都不許惦記。”

“呵呵,”上官靜皮笑肉不笑:“什么我的,明明就是你的。”

“這樣說也對。”對于這個說法,蕭景珩一點都不反駁。

“懶得管你,”上官靜搖頭:“你趕緊再選幾個人,拿名單給我,我這幾日給長姐送去。皇祖母這一回抓住了這么好的把柄,肯定會將尚宮局清理一遍。還有,這一次尚宮局里,恐怕須得安插幾個皇祖母和林貴妃的人,否則她們倆白折騰這么久卻空手而歸,恐怕會惹人懷疑。”

“我心里有數,你放心吧。”蕭景珩點點頭。

上官靜當然放心。蕭景珩這貨一點虧都不肯吃。

陳皇后前腳打算給他賽女人,他后腳就用那個什么朧月紗,做了個局,給陳皇后找了這么大個麻煩。皇太后好不容易找到突破口,這事兒可不是輕易能了的。

“你把朧月紗藏哪了?”上官靜忍不住好奇問道。

“沒藏,

”蕭景珩不要臉地答道:“就在你的私庫。有什么可藏的。等我們控制住后宮,這些東西還不都是你的。朧月紗是挺好看的,但我沒想好怎么用,也不知適不適合給你做裙子。”

“先別動。”上官靜立刻搖頭:“興許我有用。要是能想辦法塞到陳丞相府的庫房就好了,不過眼下可能不成。那老頭子小心的要命,府里那么多侍衛和暗衛,布置得和鐵桶一樣,我們在丞相府收買的那幾顆釘子,還是別輕易動。”

“我覺得,不需要塞給他。”蕭景珩想了想之后答道:“我真覺得相府庫房里,原本就有朧月紗。”

上官靜想了想,覺得也有點道理。不過反正現在也不能上相府去翻庫房。

她手里的侍衛雖然已經摸清楚了相府細作出入宮闈的路線,不僅遠遠的跟過,瞿靖武手下請功最好的侍衛,甚至還冒充過相府細作,獨自將這條路線走過好幾個來回,不過最深入也只是到陳丞相書房門口,相府其他地方,暫時還沒敢亂逛。

想要翻相府的庫房,那可真的還早著呢!進度條不夠。

唉!還是太窮,人不夠使,必須趕快將“儀仗隊”訓練任務提到明面上來。

小兩口正在崇政殿和馮先生商量如何盡快開始訓練“儀仗隊”呢,去刑部辦事的鄧文韶抱著一堆文件進來了。

“太子妃娘娘,這是上官大人讓下官給您帶回來的。”四體不勤的文官鄧文韶都快抱不動了,嘩啦一下子將文件攤在了一旁的案幾上,擦著汗說道:“是娘娘之前要的前淮陽王一案的部分口供。上官大人在刑部偷偷調集了一部分,又找了咱們在大理寺的人幫忙,也偷偷調集了一部分。御史臺那里上官大人還在想辦法,您先看這些。”

“看來還得想辦法多安插幾個人往御史臺。”馮老頭嘆了口氣,發出了和上官靜一樣的感嘆:“窮啊!人不夠用。”

“這也沒辦法。”上官靜答道:“寒門士子科舉不易,朝中寒門出身的官員,人數本來就不多,除卻那些早已投了豪門世家的,剩下人品靠得住的,大部分都是我們的人。數來數去也就這些。”

“明年二月開春闈,”馮先生想了想之后說道:“看看這一批能沖出來多少寒門士子吧。”

話雖這樣說,但在場的,包括太子小夫妻在內,都對明年的春闈結果不太樂觀。兩手空空的寒門士子,要在科考中拼過傾全族資源jing心培養的世家子弟,難度還是太高了。

起跑線就不一樣,何來公平?

“先生,”上官靜思考了許久之后開口說道:“東宮出錢,在京中辦義學,您覺得如何?”

義學在大周朝,其實不算新鮮事物。也有官員、鄉紳出資在家鄉所開辦,也有以祠堂地租或私人捐款而設,京中眼下就有兩所義學,一所官辦,一所民辦,都在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