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幸福村的工程啟動,海蓉夫婦很高興,也想跟著一起去看看。于是,由書俊開車,一行四人,向幸福村走去。
雨舟爸暈車,若葉讓他坐副駕駛室,她跟母親坐后排。雖然有些尷尬,兩人很快便適應過來。若葉剝了柑橘,分給大家吃,也給母親。兩人配合得默契、自然。
參加儀式的,有縣市的領導、部分嘉賓,還有各縣市的作家代表。
剪彩儀式后,高詠帶大家去參觀幸福村。一路上,他口若懸河地講述。他說話時,眼里放出奇異的光芒。
“幸福村,是我縣三十四個貧困村中的一個,它處于三縣交匯處,離縣城三十四公里。這里地僻人稀,物資貧乏,老百姓以農牧業為主,僅靠幾畝薄田和外出務工人員的打工收入度日。
邊介紹,他還不忘提醒大家注意腳下。
“但這里山明水秀,鳥語花香,歷史積淀豐厚。東面有南宋古戰場遺址,建筑宏偉的風笙寨,南邊有香火不斷的雞公廟。站在雞公廟,可看到形似蓮花的蓮花山。環繞在中間的,是明清時的古建筑陳家大院……
“……ARY公司擬投資100個億,把這里打造成4A級風景旅游勝地。規劃有花卉種植區、果園種植區,還有療養院、度假村……”
來客都被他jing彩的解說折服了,有人開玩笑道:“等這里修好,你當導游好了。導游小姐都沒你講得好。”
他咧開嘴笑笑。誰有問題問他,他都不厭其煩地解答,直到對方滿意。
接著,他又介紹了風笙寨和陳家大院的來歷。眾人皆唏噓不已,紛紛向若葉打聽陳家的傳奇故事。
“陳家了不起啊,出了這么多大人物。”
“陳家祖墳葬得好吧?”
“我也不清楚,陳家基本沒祖墳了,被改良了。據說以前葬得好。哈哈哈!所以,到我這輩就不行了。”若葉謙虛地說。
“你也很了不起嘛。”
一股山泉水,從道路中間流下,路有些滑。若葉等在母親和方叔后面,提醒他們注意。讓他們走過后,她又等在路邊,看書俊過來。她怕他只專注地拍照,沒注意腳下而摔倒。
見若葉等他,書俊加快腳步,騰出一只手來握住她的手。
“那些抗日英雄,是你曾祖父嗎?”
“準確地說,是我曾祖父的兄弟們。他們有九兄弟,全部投身革命了……”
“他們有后人嗎?”
“有啊。我就是呢。”若葉調皮地說。接著,她把陳正龍和書俊介紹給大家。“我們用陳家大院的租金,及森海集團的捐助,成立了慈善基金會。誰有特殊困難,可以找我們哦!”
人們由衷地贊嘆道:“了不起的家族!”
一個村民講述:
“陳家那些兄弟,都能飛檐走壁,單手拔掉一棵樹,劈斷五匹磚。據說,有次,有個兄弟(記不清是哪個了)回家探親,正在吃飯。忽有人來報,說特務來了。他丟了碗筷,飛身上墻,一骨碌翻身上了屋頂。特務朝屋頂開槍,他早逃得不知去向。”
“他們都沒回來了?”
“幾乎沒有,大多犧牲了。淮城革命烈士博物館有兩個英雄的名字。安徽某烈士墓園,立有一塊碑,碑上刻著其中一個的名字。其余的,我們都不清楚去向。
“我爺爺聯系過有關部門,至今還沒結果。估計都犧牲了。犧牲的人太多了,加上他們的身份本來特殊,不便公開。”
“你們怎么知道他們參加了地下黨?”
“這個嘛?不清楚,應該有歷史記載吧。”
“你們家以前人丁興旺吧?還有沒有別的旁系血親?”
“有是有,但都失散了。這里只剩下我們這一支了。爺爺說,解放前,為了逃命,陳家人到處搬遷。這些搬出去的人,老的老,死的死,基本沒了音訊。”
“聽說,你們家還有一塊康熙帝御筆書寫的御匾?能不能賞臉讓我們見識見識?”
“沒問題,”若葉笑著說,“我已將御匾的處置權委托給開發公司。馬上會展示出來,歡迎大家屆時賞光……”
看眾人興致正高,高詠微笑著引路。
“霧已散盡,天氣正好,陽光充足,我們到風笙寨去吧。站在山上,可以鳥瞰整個幸福村,從不同角度欣賞到各種美景。朋友們可以多拍些照片,多發朋友圈,多為幸福村宣傳。”
正如高琴說,高詠在工作時,才最有活力。然而,隊伍中有一人,此刻看他,更覺得他充滿了無限魅力。這人,便是顧昱芩。
她從小生活富裕,衣食無憂,養成了孤僻高傲的性格。她不善于了解人,別人很少了解她。
她身邊,要么是像魏以廷那種同樣高傲自負的公子哥,要么是帶有目的討好她的人。像高詠這種體貼周到的人,很少。
經幾次接觸了解,她發現,他不僅長相儒雅,說話、做事還大方得體。不由對他產生了好感。
見昱芩向他投來欽慕的目光,高詠回避地看向另一邊,不敢直視她眼睛。他與前妻離婚,又被若葉拒絕后,他幾乎很少敞開心扉,不敢輕易對人產生感情。
一路上,書俊像空氣一般存在著。他緊緊跟在若葉左右,像她的助手,更像她的影子。他默默聽,默默看,默默照相。相機只捕捉她一個人,她的正面、側面、背影……都拍遍了。
他借看鏡頭,默默注視她。她舉止優雅,談吐自然,不卑不亢,沉穩大方。這個美麗的女孩,即將成為他的妻子,他感覺像在做夢。
“這座山,名叫風笙山。有風的時候,站在山上,能聽到優美的音樂聲,酷似笙簫聲,所以取名‘風笙山’。人們航拍時還發現,這山的形狀,就像一把笙。”
高詠的解說,再次在山空響起。
“哇,這么神奇嗎?”
“半山腰上,有一個潭,潭水清澈明麗。盡管風笙山海拔一千多米,但這潭水一年四季水位不變,從未枯竭。據說,清朝年間,某員外膝下無子,到這里燒香,取了潭中一瓢水給妻子喝了,不久就添了個兒子。
“所以,人們將潭水取名為‘送子泉’。故事沒有結束,員外得到兒子后,萬分高興,捐款修了這九九八十一級臺階,代表‘九九長壽’……”
“……這里還有一棵神奇的樹,說是一棵,其實有三棵。這三棵樹,一棵梧桐,一棵柏樹,一棵黃桷樹,它們緊緊抱在一起,像不像一家三口?”
見顧昱芩穿著高跟鞋,腳步弛緩。高詠又退回幾步,伸手拉她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