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志很聰明,他并沒有在信中指出大皇子和三皇子聯手之事,只說自己不明白,為何大皇子讓他留下認罪書自盡,并非單獨只包攬大皇子一黨的貪污之行……
而是將三皇子一黨的罪行,也包攬了過來。
他以為以兩黨如今斗得你死我活的狀態,大皇子應當讓他咬死三皇子一黨才是。
他還寫到,此次負責賑災的主要兩個官員錢仁義和沈硯行都在此次賑災中貪墨,兩人還在進行貪墨比賽,要比較他們誰能在此次賑災之中貪得更多,還將知道此事之人的名單寫了下來。
謝云初將薛志留下的認罪書放在一旁,翻看到后面,有收受賄賂貪墨的,也有行賄的。
誰送了薛志多少銀子,送了什么古玩、字畫,他又給誰送了那些東西,賬本上全都一清二楚。
“不認識字……能說出剛直不阿這樣的詞來,本官倒是很意外。”謝云初頭也不抬,一邊翻看賬本一邊說,“是薛志臨死前告訴你,若是薛家家眷死了,讓你帶著賬本來找我的吧?”
那男子身子一顫,沒想到自己露了餡,艱難吞了一口唾液,道:“什么……什么都瞞不過大人!是薛大人同小人說,謝大人剛直不阿,若是薛家人出事,就讓小人來找謝大人,將這書交給謝大人,說謝大人自然會為薛家滿門做主!”
薛志死在太原奏報送回來不久之后,所以薛志是知道她的能耐,也見識了她在金鑾殿揭發賑災貪腐案的膽量,這才讓眼前這個男子將賬本交到她這里。
若薛家一門真的出事,薛志想要接她的手為薛家復仇。
她看老實巴交跪在堂中的男子:“你可知道……你將這東西送到本官這里,說不準會為你招來殺身之禍?”
男人被謝云初話嚇得一哆嗦,臉色比剛才還難看,艱難開口:“薛大人對小人恩重如山,小人……就算是死,也……也得完成薛大人托付之事。”
“那你可知道,對你恩重如山的薛大人,是個貪官?致使受災之地百姓骨肉相食……薛大人可是出了很大一份力?”謝云初將賬本擱在一旁桌幾上,緩聲說。
那男子聽到這話,像是突然有了膽量,抬頭與謝云初對視:“不可能的!薛大人是個好人!”
搖曳燭火之下,那男子懼怕謝云初明透清澈的目光,又垂下頭去,哽咽開口與謝云初解釋……
“薛大人真的是個好人,謝大人不知道……薛大人曾經上奏朝廷,請朝廷撥款為孤寡老人曾建善堂,可朝廷一直沒有批下來,是薛大人自己出銀子建了善堂,若非有薛大人建了善堂,我母親……早就……早就……”
男子紅著眼抬頭:“謝大人,薛大人這樣心善的人,怎么會是貪官呢?謝大人千萬不要聽那些陷害薛大人之人胡說八道!大人……小人相信謝大人是個清官!也相信謝大人一定會還薛大人清白!”
謝云初看著明明膽子不大,卻為了薛志爭辯的男子,緩聲開口:“這段時間,得委屈你住在謝府上,以免有人傷你性命,自然……你也是很重要的一個人證,我得護你周全,你可愿意?”
&“小人愿意!小人愿意!只要能證明薛大人清白,小人做什么都愿意!”男子急急開口。
“不必你做什么,只要之后上公堂照實說就好。”謝云初說完,轉頭問元寶,“去看看云望睡了嗎?若是沒有睡……讓云望起來錄個口供。”
“小人都聽大人的!”男子道。
“那么……你要給家中送個信嗎?我可以派人去。”謝云初說。
男子搖了搖頭:“就不麻煩大人了,我擔心……會給家人帶去麻煩。”
謝云望帶著男子離開之后,謝云初讓元寶取了算盤,開始算薛志的賬本。
好在薛志的賬本記的都是每一次的數目,倒是并不費勁。
可這數目,越算越是觸目驚心……
“夜辰……”謝云初喚了夜辰一聲。
“屬下在。”夜辰應聲。
“恐怕還得辛苦你也走一趟受災之地,去找李少卿。”
夜辰有些意外:“六郎不是已經派人前往受災之地,護著李少卿了嗎?”
謝云初那日從大皇子府出來后,得知大皇子派人去了三皇子府,確定大皇子和三皇子聯手……
所以在回謝府的路上想了想,讓夜辰派人前去尋大理寺的李少卿,讓人護住李少卿,和當地官員涉及沈硯行貪腐的口供。
怎么現在還要讓他去?
謝云初看著自己還未算完的數目,道:“你親自去一趟,將李少卿手中的口供先拿回來,讓李少卿假裝口供丟失……或者被損毀,給涉事官員重錄一次口供!”
謝云初很是希望這些人入京之后能夠翻供,大皇子和三皇子聯手行動,這么統一的翻供,誰都能看出來是怎么回事兒。
這兩位皇子就又會……再次jing準踩在皇帝的底線之上。
皇帝若是知道,如今他的大兒子和三兒子聯手,可以做到什么地步,必定忌憚。
謝云初想,大皇子和三皇子也不敢冒險,派人去殺被捕的地方官,最多就是銷毀證供。
如果因著有她派去的人,和皇城司的人嚴防死守,大皇子和三皇子還沒有接觸到這些涉事官員,那就正好……再錄一次口供!
第二次錄口供,與第一次口供相同,而回到汴京之后,再統一口徑翻供……即便是皇帝想要將案子定下來,也要看百姓、災民和學子們答不答應!
若是大皇子和三皇子已經同這些涉事官員通過氣,在得知第一次口供被銷毀或是遺失的情況下,第二次口供與第一次口供不相同……
那么等回京之后,謝云初也會先問他們關于第一份供狀與第二份供狀不相符之事……詢問他們為何突然翻供。
只要有一個官員以為第一份供狀已經被上頭的偷走銷毀,圖便利……不承認翻供。
謝云初手中的第一份供狀,就能成為最好、最有利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