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風捉兇

第102章 沈思行

寧宴倒不是第一次聽到沈思行的名字。

上回在衙門里,有兩個衙役聊天,說是沈思行鬧事,秦三將他的腿打斷了。

她當時只以為是個江洋大盜,因不服管教,所以鬧事。

沒想到,這個人今天居然要見她。

她和裴延一起到的軍營,一進去就看到空地上蹲著幾百號穿著差不多衣服的男人。

年紀都不大,從十五六歲到四十出頭的樣子,都是勞動力最強盛的年紀。

“都是礦工嗎?”寧宴問裴延,裴延頷首,“在子寧縣唯一的石灰礦做事。”

寧宴咂了咂嘴,“那這個沈思行是包工頭?”

裴延理解了一下包工頭的意思,點了點頭,“聽說為人聰明能力很強,極有號召力。”

寧宴也覺得,無論在什么年代什么位置,能讓兩百多人心甘情愿地為自己賣命的人,都不簡單。

進了軍帳中,寧宴一眼便看到坐在椅子上,穿著破舊單薄的囚服正閉目養神的男子,她一愣回頭用眼神和裴延確認。

裴延點了點頭。

“這么年輕?”她以為,能有這樣的組織和號召力的人,至少也得是個四十多歲的,看上去滿身江湖義氣的中年男人。

可是眼前坐在椅子上的人,分明是個年輕人,不超過二十五歲。

長相也十分周正,閉著眼睛竟有幾分沉靜慈悲的感覺。

正在寧宴驚訝的時候,沈思行睜開了眼,寧宴看著他又是一愣。

正對著門口的陽光,他的眼睛里竟透著薄薄的一層金色,像佛像落成后的那最后一筆點睛,瞬時鮮活起來,有一種凌駕于世人俗世之上的肅穆。

寧宴走近了幾步,這才發現他的眼睛竟是淺淡的金色。

混血嗎?

寧宴被這雙眼睛驚艷道,不由多看了幾眼。

沈思行卻因為寧宴的打量,而不著痕跡地簇了簇眉,轉瞬又壓了下去,沖著她微微點頭,“閣下就是寧鏢頭?”

“正是。”寧宴和裴延入座,沈思行自我介紹,“在下沈思行,是個礦工也是子寧縣在押的死刑犯。”

寧宴表示她知道。

“我央求裴將軍幫我請你來,是想請你幫我洗脫冤屈,我,沒有殺人。”

他說話很有條理,不疾不徐地說著表情也很沉靜。

寧宴和裴延對視一眼,裴延靠坐在椅子上,翹著腿揚眉看著沈思行,“可你認罪了。如果不是因為今年朝廷沒有秋斬,你現在已經伏法了。”

裴延說得沒錯,案件的卷宗上,沈思行不但認罪還畫押了。

“是。”沈思行垂下了眼簾,聲音悶悶的,“我本也想一死了之,可上天又給了我機會,我想,我應該再試一次。”

他說完,又抬起眼眸看向裴延。

“求將軍成全,沈某愿做將軍的馬前卒,死而后已。”

他話里的意思,他并不是怕死,僅僅是不想認下自己沒有犯的罪。

“這事兒如今不歸我管,得寧鏢頭點頭才行。”裴延看向寧宴,用眼神詢問她。

沈思行也看向寧宴。

“這案子目前的狀況很復雜,我接不接另說。”寧宴頓了頓道,“你要是愿意,可以先和我說說。”

她確實好奇。

沈思行點頭。

“那你說,我來記。”寧宴取桌上的筆墨,彎腰的功夫這才發現,沈思行的右手,以一種不太自然的方式垂在身側,左手倒正常,搭在了腿上。

察覺到寧宴的目光,沈思行動了動左手,“我只有左手能動,右手在七歲時就殘廢了。”

寧宴皺了皺眉。

他胳膊還在人也健康長大了,那能廢掉無非是斷了骨頭,或是被人傷了肌腱行動不能自如,但他這個狀態,應該是前者,骨頭受了傷。

大概率是沒有養好。

一個孩子受傷卻沒有養好,看來他的童年過得并不好,至少沒有得力貼心的人呵護他。

“你說。”寧宴沾了墨汁,等他說。

沈思行沉默了一下,開口說他案子。

“我十三歲開始做礦工,大家看我年紀小,對我都很照顧。這樣過了八九年,我結識了不少人,也有了一支將近二百人的礦工隊。”

“問泰十六年三月,楊四平找到我,說他在子寧有個石灰礦,請我帶人過來采礦。”

“我們按照收益分成,他六我四。”

寧宴點頭,他明白楊四平為什么找沈思行,因為閑散的礦工不好管,偷灰偷工的事很多。

找沈思行這種礦工隊,看著出了四分利出去,可礦主卻可以完全放手開采的事,只要派幾個監工在場,以及管好買賣利潤就行了。

最重要的,他們有能壓得住的首領,礦工之間不會生糾紛。

寧宴寫完手下的字,沈思行繼續說。

“楊家礦不大,我看過后告訴楊四平,大概只有五年的開采量,他當時也表示認同。”

沈思行喝了口水,干裂的嘴唇得到了一些滋潤,他繼續說。

“這四年,我們雙方合作,雖說也有吵架,但各方退一步也就過去了,總的還算順利。”

“但去年三月,礦場開采整四年的時候,他忽然來找茬和我翻了臉。他認定我偷灰,否則他的礦短短四年,怎么只剩下這一點了。”

沈思行冷笑了一聲。

“我讓他拿證據,他不知從哪來找來的買方,對方作證我找此人賣過石灰。”

寧宴問他,“你確實沒有賣過?”

她需要聽真話。

沈思行搖了搖頭,“這種事我不屑做。”

裴延卻是不信。

“你手下兩百多人,你也敢篤定?”

沈思行抬眸看向裴延,沉默了一下,說得很中肯,“或許有,我不敢篤定。但我卻可以確認一件事,就算有人偷,也絕對是偶爾為之,他不可能在我眼皮子底下,一而再再而三的偷,也做不到神不知鬼不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