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狀元

第九二二章 御前打小報告

第九二二章御前打小報告(第三更)第九二二章御前打小報告(第三更)←→::mayiwsk

就在朱厚照沉溺在沈溪的武俠小說中不能自拔時,王華已經聯系梁儲、楊廷和,仔細研究所得的幾冊《笑傲江湖》和《天龍八部》中的內容,列出幾條罪狀,準備上書弘治皇帝揭發此事,由朱佑樘親自發落。

王華親自草擬奏本,所列罪狀主要有三:

一是書中江湖草莽之人不遵王化,結黨對抗官府,殺人放火無惡不作;二是貶損儒學正統,其主人公身為大理王子卻不學無術,不遵從儒家思想好好治國,竟然浪跡江湖,還得到許多奇遇,于教化無益;三是內容道德敗壞,男女主人公不經三書六禮而私定終身,雖然最后關頭懸崖勒馬,但差點犯下人倫大錯,實在不堪入目。

等奏本草擬好,王華等人卻犯了難,雖然他們在朝中地位很高,但如今弘治皇帝很少開大朝會,每天只是簡單把內閣成員和六部堂官招到乾清宮議事,他們這些東宮講官很難面見天子。而冬天又不進行日講,如何遞交奏本成為了難事。

當然,奏本可以通過通政使司上奏,經過層層審核后交由皇帝發落,也可以找有身份和地位的人在朝堂直接上奏皇帝。

王華不想把奏本交通政使司,因為有很大可能奏本會石沉大海,要知道他所奏的事情,是太子平日生活中的瑣事,幾乎相當于打小報告。太子看那些不三不四的書,他們這些做先生的也有過錯,同時這種事張揚開對皇帝和太子的臉面也不好,所以還是找人代為傳達上奏更為妥當。

王華首先想到同鄉謝遷。

謝遷這幾年風頭正勁,尤其在劉健和李東陽相繼告假不上朝時,謝遷隱隱成為當朝首輔,王華心想跟謝遷打好關系,或許對自己將來入閣有幫助,就想請謝遷幫忙,同時想給謝遷一個“立功”的機會。

王華派人給謝遷送拜帖,花了三天時間才見到大忙人謝遷。等謝遷把王華帶來的書籍和奏本內容看過,當即拒絕王華的請求。

謝遷搖頭道:“德輝,請見諒,我近來朝事繁忙,無暇替你轉呈,你尋他人為好。”

在朝廷這么多大臣中,謝遷是有名的老奸巨猾,人稱尤侃侃,完全是一只笑面虎,最善長的便是經營人情世故。

弘治皇帝如今身體有恙,最看重太子的課業,此時應該做的是變著法讓皇帝覺得太子勤奮好學,將來可以成為有為明君,結果你卻打小報告說太子上課的時候看課外書,等于是在皇帝面前找不自在。

至于太子看的什么書,謝遷并不是很在意,他沒想過這事跟遠在幾千里外的沈溪有關,如果知道的話,更不會出手幫忙了。

王華并非不懂分寸之人,謝遷雖然比他小兩歲,但卻是會試錄取他的房師,兩人算是師生關系,尤其如今謝遷掌管內閣,王華看出謝遷不想惹麻煩,當即告辭。

王華回到家中左思右想,只好去求另一位至交好友,也是大明有名的“李公謀”的李東陽。

這一年多來,李東陽隔三差五就請假,主要是他晚年喪子心里不痛快,導致身體每況愈下。但年后這段時間,弘治皇帝特許他剛過繼的兒子進國子學,前途光明,李東陽為報“皇恩”,就算“帶病”也要回到朝堂做事,結果碰上王華上門來舉報太子上課讀閑書。

李東陽眼睛里揉不得沙子,他可沒謝遷那么世故,得知此事后,詳細問明,直接把奏本和幾冊閑書留下,表示會在朝堂上奏的時候提及此事。

這天正好弘治皇帝在乾清宮召集重臣議事,主要是討論三邊總督人選。

對此弘治皇帝這幾天也很頭疼,西北哈密一線,瓦剌人屢屢寇邊,風聲鶴唳,朝廷早就說要出兵給瓦剌人一個教訓,結果僅有的一次小規模出擊并未取得大的戰果。在馬文升、劉大夏老邁后,竟然沒一人能穩住西北局勢,殊為可嘆。

朝堂上正在商議,李東陽看了謝遷一眼,這會兒劉健告病在家,內閣大學士只有他二人。

李東陽倒沒有嫉妒謝遷的意思,只是覺得謝遷氣定神閑,有些反常,看情況謝遷心中已經有合適的人選。

就在這時,站在另一邊的兵部尚書劉大夏出列稟奏:“陛下,老臣以為左副都御史、陜西巡撫楊一清,近兩年主管西北馬政,革除地方弊病,功不可沒,可領三邊軍務提調,鎮守西北!”

馬文升把楊一清給抬出來,很多人不贊同讓這個未來的首輔閣老出來主持三邊,主要是楊一清為人耿直,經常與權貴作對,頭年里曾彈劾武安侯鄭宏,就連弘治皇帝對此人都有些不喜。

但既為劉大夏提出之人選,朱佑樘總要給幾分面子,沒有反駁,當下詢問李東陽和謝遷的意見。

李東陽對楊一清沒什么看法,并未說什么,謝遷對此卻很贊同,一看就知道謝遷跟劉大夏曾經商議過此事。

見兩位心腹大臣都同意人選,朱祐樘當即點頭:“既如此,便以左副都御史楊一清暫時協領三邊軍務,至于陜西巡撫,有何人選?”

楊一清升位,那他本來的位子就需要人填補。

謝遷出列:“陛下,臣以為山西右布政使王瓊,近年來治理漕河有功,可擢為陜西巡撫,以示陛下隆恩。”

聽到“王瓊”的名字,李東陽首先想到的是前任河南巡撫高明城,當年高明城在河南只手遮天的時候,右布政使王瓊上京告御狀,把高明城給參倒,但一轉眼,高明城從河南巡撫調任京城為戶部郎中,隨即又升為侍郎,從那之后王瓊多被打壓。后來高明城于宣府兵敗去世,王瓊三年任滿考評為上,本該調左布政使或者入朝為官,最后卻因不被朝中重臣所喜平調山西為右布政使。

這樣的人,跟謝遷沒什么私下來往,但謝遷卻出人意料地提出調王瓊到西北任職。

陜西巡撫這位置非常棘手,僅僅只是三邊總督的副官,還要受那些有公侯爵位在身的總兵官的欺辱,但卻是晉升六部堂官的一條捷徑。三邊是大明對韃靼和瓦剌戰事最頻繁的地段,一場戰爭下來,無論功過大小,朝廷為了彰顯大明國威都會提拔不少人,這也是很多人喜歡到西北履職的原因。

對朱祐樘來說,手底下臣子成百上千,就算以前知道王瓊的一些事,此時心煩意亂也沒想太多。右布政使提拔為陜西巡撫,算是升兩級調用,還算合理,又恰逢謝遷這兩年做事得體,弘治皇帝未多做考慮,直接采納。

一眾朝官看出皇帝心情不佳,再加上之前一直咳嗽,均有盡快結束朝議的心理準備。

謝遷卻突然“不識相”地走出來,道:“陛下,閩粵桂三省提督軍務沈溪,年前掃蕩粵西南沿海,剿滅地方匪首、匪寇兩千余眾,與佛郎機外夷交涉,得戰船三艘,以及納貢國書。日前他于地方栽種之番薯、玉米已快馬送到京城,請陛下御覽!”

一句話,就把朱祐樘的興致給調動起來。

朱祐樘之前已經知道沈溪在地方剿匪的功績,酌情予以了賞賜,但關于沈溪種番薯和玉米的事,尚是第一次聽聞奏報。

朱祐樘期待地說:“哦?快拿來與朕一觀。”

之前朱祐樘聽謝遷把這兩種農作物吹得神乎其神,老早就想見識一下。

謝遷聽到吩咐,遣人從宮門口拿進兩個包裹,其中一個里面是根金燦燦的玉米棒,另一個則是一根約莫一斤重的橢圓形番薯,呈送朱祐樘面前。

朱祐樘把玩了一會兒番薯和玉米,問道:“此物收成真的很好?”

謝遷稟報:“回陛下,收成尚在核算中,不過以廣東地方的栽種測算,一畝熟田可產玉米兩季,畝產在八百斤上下;番薯畝產可達千斤,可栽種兩到三季。”

“好,好啊。”朱祐樘大加贊賞。

對于一個熟讀四書五經的讀書人來講,或許五谷都分不清楚,更不知一畝地畝產幾何。但作為一個勤勉的皇帝,對此卻是知之甚詳。

弘治皇帝不但每年開春要藉田,春秋兩季地方上報的稅收畝產的奏本也會審閱批復,朱祐樘見多了也就熟記于胸。

畝產一千斤上下,那一畝地就可以養活三口人,如果產三季,那就可以養活九到十口人。

在場大臣不由議論紛紛,雖然他們之前聽說過玉米和番薯,但都沒見過,此時聽說能有如此高產,均帶著幾分駭然。朱祐樘道:“傳令沈卿家,讓他早些推廣此作物,以便百姓早日豐衣足食。咳咳。”

皇帝非常高興,但高興的結果就是氣血上涌,臉色變得潮紅,猛烈咳嗽了好一會兒,在場大臣都明白,朝議必須要結束了。

最后朱祐樘還是例行公事地詢問了一下,見大小事項沒人上奏,于是揮了揮手:“眾卿家退下吧……來人,傳建昌伯進宮!”

這邊朝議剛散,那頭皇帝就叫小舅子進宮,二者是否有聯系,沒人能看懂,只有謝遷諱莫如深一笑,無奈地搖了搖頭,抽身出了乾清宮。

李東陽幾乎忍不住想追上去詢問謝遷,你看出了什么?你知道陛下叫建昌伯進宮的目的?

但李東陽還是沒跟謝遷等人一道出宮,他留下來,想把太子上課看閑書的事上奏,這也是他答應過王華的,而王華背后還有梁儲等人一同進言,李東陽不能讓這幾位他心目中的準閣臣失望。

李東陽一向平易近人廣交朋友,他少入翰林即負文學重名,主持文壇數十年,善于與文人打交道。

相較而言,李大學士的府邸遠沒有謝大學士的府邸那么難進,那些薄有才名之人,上門求見一般都會達成心愿。李東陽一向以喜歡提拔年輕士子而著稱,經常為他們寫詩作賦,民間多有美談。

因為弘治皇帝開明,再加上李東陽在朝中地位卓然,就算李東陽留了下來,也沒人敢把他趕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