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年:朕為大宋續命三百年

第339章 西夏內訌,大殺戮!

第339章西夏內訌,大殺戮!第339章西夏內訌,大殺戮!←→::mayiwsk

李仁忠作為尚書令,西夏的文官之首,已經有了一定的威望和影響力。只不過,相比于嵬名安惠還是差了許多。

他到了政事堂,把主要官員召集起來。

西夏國目前有兩套系統。

一套系統,是仿照唐宋官職體系,雜糅成了現在的西夏官制。

一套系統,是西夏自身的原有體系,比如寧令(大王)、謨寧令(諸王)、祖儒(大首領)、呂則(首領)、樞銘(副首領)等官稱。

除此外,因為西夏崇佛,連佛門的人都有地位。

西夏佛教的官職有帝師、國師、法師、禪師等,帝師僅次于皇太子,國師在中書、樞密之上。

至于禁軍,稱之為翎衛。翊衛司主管宿衛軍,設立了馬步都指揮、副都指揮及諸衛上將軍、大將軍。

雖說西夏保存了原有體系。

實際上,已經漢化了,而且他保存的原有體系,也是為了維持西夏黨項族的絕對掌控權。

主要的官職,都是黨項貴族來出任。

目前朝廷的中書令、樞密使、御史大夫、太尉等主要文官武將,全部都到齊了。

所有人,都是黨項貴族出身。

這些主官下面的官職,才是漢人和黨項人一起擔任,也就是漢人可以掌權,卻不可能爬到頂端。

最上層,始終是黨項人為主。

李仁忠目光掃過所有人,直接說了嵬名安惠被抓,以及李仁忠攻擊西夏,還有大宋發布的檄文情況。

最后,李仁忠說道:“如今大宋來了,我們必須要備戰,準備和大宋決戰。你們對此,有什么看法?”

樞密使罔振開口道:“要我說,當初就不該讓太師去東京城擾亂。現在鬧得這么大,給了大宋出兵的理由。看看,現在麻煩了吧。”

罔振是西夏部落之主,罔氏的影響力很大。

當初李乾順登基后,能順利鏟除梁氏,也有著罔氏的支持。

罔振一直擔任樞密使,負責軍隊的調動和安排。

李察哥活著的時候,罔振一直是跟著李察哥。在李察哥死后,罔振作為黨項的大部落首領,話語權就開始增大了。

李仁忠聽到罔振的話,沉聲道:“樞密使,不是我們采取行動,大宋才來欺負我們。是我們不采取行動,大宋也會發兵攻打。這一次太師的事情,只是一個由頭而已。”

“我不信!”

罔振哼了聲,開口道:“這些漢人的情況,我最了解了。一貫是講究師出有名,沒有足夠的理由,就不可能出兵。這一次,就是嵬名安惠主動遞上了理由。”

太尉慕弘也表態道:“我同意樞密使的意見。”

慕氏也是黨項大族。

慕弘膝下有兩個兒子,長子慕洧,次子慕溶。歷史上李乾順的兒子李仁孝繼位,慕洧和慕溶不服,且和李仁孝關系惡劣,就轉而背叛西夏投奔金國。

最終,卻被斬殺。

慕家在西夏是大族,也有著自己的基本盤,笑說道:“我也持反對意見,不適合開戰。目前大宋的實力太強了,只能求和。”

“和大宋對抗,我們必敗無疑。”

“向大宋求和,好歹還有一線生機,好歹還能穩住局勢。”

慕弘沉聲道:“尚書令,你是百官之首,應該勸阻陛下,不能再窮兵黷武了。繼續打下去,我們西夏只會亡國。”

御史大夫任沖說道:“陛下要戰,我倒是支持的。現在不戰,未來必定陷入困境。長痛不如短痛,現在打一仗,擊敗了大宋的軍隊,才有我們的未來。”

其他的主要官員也紛紛表態。

絕大多數都反對開戰。

只有少數人支持。

這一幕的情況,落在了李仁忠的耳中,李仁忠臉色前所未有的難看。

原以為這一戰應該不難。

沒想到,這一戰會如此的艱難,反對的人如此多。

怎么辦?

該怎么運作這件事呢?

李仁忠心思轉動,開口道:“你們各自的態度,本官都已經知道了。鑒于你們所有人的態度,我會上奏陛下,請陛下決斷。必要情況下,會召集所有人,展開大辯論,討論是戰是和的情況。”

罔振笑道:“尚書令說得對,正該如此。”

慕弘說道:“尚書令明理,我們自然是全力擁護的。”

任沖開口道:“時間緊迫,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尚書令趕緊去稟報,接下來再商討后續的策略。”

一眾人紛紛表態。

李仁忠遣散了所有人,就徑直入宮了。他再一次回到皇城中,見到了李乾順,嘆息道:“陛下,全力備戰的安排遇阻,事情不順利。”

李乾順眼神瞬間銳利如刀,沉聲道:“到底怎么回事?”

李仁忠迅速道:“許多人都不同意開戰,覺得大宋實力強,應該主動向大宋服軟求和,求得一夕安穩。”

李乾順冷笑道:“一群廢物,合著他們的意思,就是讓朕去東京負荊請罪,對嗎?”

“是!”

李仁忠毫不猶豫回答。

“不可能!”

李乾順強硬道:“你說一說,現階段該怎么辦?”

李仁忠也是主戰派,因為不戰就沒有未來,不戰就必敗無疑。他眼神銳利,開口道:“陛下,臣建議把所有人喊來辯論,凡是支持投降的人,直接就全部處死。”

李乾順也是愣了下,沒想到李仁忠如此狠辣。

只是,也沒有其他選擇。

如果要死戰,不解決這些人,就無法統籌全部的力量,就無法對抗大宋。

李仁忠見李乾順還在思考,繼續道:“陛下,滅掉罔振、慕弘這些人,還有一個好處。”

李乾順問道:“什么好處?”

李仁忠說道:“目前國內財政堪憂,一切運轉困難。實際上據臣的調查,罔振所在的罔氏部落,慕弘所在的慕氏部落,都是富得流油。”

“和西域經商,和大宋經商,慕家和罔氏都占盡便宜。”

“他們有的是錢,人口也多。”

“滅了他們,我們就能得到無數的錢財和人口,就有了底氣和大宋開戰。”

李仁忠的眸子中,閃爍著森冷殺意,繼續道:“只不過我們不能單獨動手,要聯合其他部落的人,比如御史大夫任沖背后的部落,比如其他的各部落。這些人聯合滅掉一部分人,才能籠絡所有人,不至于兔死狐悲,所有人來對抗陛下。”

“妙,妙!”

李乾順眼神贊許,笑道:“雖然太師被抓了,可是朕有仁義,一定能擋住大宋的軍隊。等我們取得了勝利,朕再好好加封你。”

“謝陛下!”

李仁忠恭恭敬敬的行禮。

李乾順吩咐道:“去吧,把所有人都喊進來,議論接下來的安排。”

“遵命!”

李仁忠轉身去安排。

李乾順坐在殿內,靜靜的等待著,眸子中卻閃爍著森冷殺意。

投降大宋,該殺!

這些人該死!

李乾順把一切安排完,沒過多久,李仁忠帶著所有人來了。

這一次,來的人很多。

不僅是樞密使罔振,以及慕弘、任沖等人,其他的文武官員都來了,包括一些主要的漢人官員,也都全部列席其中。

李乾順目光掃過所有人,沉聲道:“關于大宋發布檄文,且發兵殺來的事情。李仁忠說議論不斷,始終沒有一個結果。朕現在,就把你們都請來,仔細商討情況。”

“理不辨不明。”

“把道理說清楚了,怎么才是最有利于我們的,才能做出最合適的選擇。”

“所以,全都各抒己見。”

李乾順眼神柔和,并沒有顯露什么殺意,仿佛一副云淡風輕的姿態,沒有半點的緊張和驚慌。

李仁忠率先道:“陛下,臣主戰。”

李乾順問道:“原因呢?”

李仁忠回答道:“回稟陛下,道理其實很簡單。昔日的大宋,對金國稱臣,給予歲幣。也向我們和遼國服軟,也給予歲幣。”

“以至于,宋朝日益衰弱,有亡國之相。”

“反而是趙桓登基后,徹底備戰,不再搞什么稱臣納貢,不再輸送歲幣,奮起死戰,最后才能橫掃各地。”

李仁忠沉聲道:“宋朝的前車之鑒,就在我們的眼前,為什么視而不見呢?”

“臣反對!”

慕弘率先站了出來。

李乾順也只是笑了笑,并沒有什么憤怒,開口道:“慕卿又是什么理由呢?”

慕弘正色道:“尚書令的分析,看似有道理,實際上沒有半點道理。”

“第一,大宋的底蘊和我們不一樣。”

“大宋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有無數的人才,有無數的疆域,繁華富庶。就算是死戰,大宋也有足夠的兵源和錢財支撐。”

“這樣大宋,能奮起一戰。”

“反觀我們西夏,自身的實力弱,地方貧瘠,商業也不繁華,朝廷的財政更是艱難,哪有什么兵源和錢財支撐死戰呢?”

“第二,大宋當今的皇帝趙桓,極為厲害,有包藏宇宙之志,有鯨吞天下的野心,更是睿智通達,雄才大略。”

“第三,大宋的武器震天雷強橫無敵,我們卻沒有這樣的武器。縱然我們的鐵鷂子厲害,也不是大宋的對手。”

慕弘洋洋灑灑一番話,正色道:“凡此種種,不可勝數,我們拿什么去抵抗呢?所以,我反對和大宋開戰。”

罔振也站出來道:“慕弘大人的分析,我也是非常贊同的。此事,在理!”

其他一個個支持求和的人也站出來。

支持開戰的人,也竭力的反對。

大殿中吵鬧了起來,形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隊形,雙方對罵宛如鬧市,誰都不愿意退讓,誰都不愿意輸給對方。

這是決定西夏走向的國策。

輸了,就得按照對方來,就等于是葬送一切。

李乾順看著爭執的一幕,臉上反而露出了燦爛的笑容,開口道:“既然都有了意見,那就聽一聽朕的意思。”

剎那間,所有人安靜。

求戰的,求和的,雙方各自列陣。

李乾順眼神銳利,下令道:“來人,給朕全部拿下。”

早就埋伏好的刀斧手,烏泱泱的沖了進來,直接把罔振、慕弘等人全部拿下。

罔振大怒道:“陛下,你要干什么?”

慕弘大罵道:“我們為國討論,陛下卻因為我們的言論直接殺人,陛下如此行徑,豈不是昏君嗎?”

其他人紛紛開口。

“請陛下三思。”

“陛下,立刻釋放了我們,否則各部落全都要大亂。”

“陛下,一切好說,我們愿意支持死戰,我愿意拿出所有的錢財支持決戰。”

“陛下,求你饒了我!”

此起彼伏的聲音回蕩著,清晰傳入了所有人的耳中。

以任沖為首的主戰派,沒有什么兔死狐悲的感覺,反而是無比的興奮,因為拿下了這些求和的人,他們就能夠掌權了。

大批的官員被拿下,意味著空出無數的利益。

這就是機會。

李乾順看著掙扎求饒的所有人,沉聲道:“一次不忠,一輩子不忠。你們既然要求和,那就去地下求和。拖下去,全部處死。”

士兵押解著人出去,沒過多久,負責的武將就跑了進來,稟報道:“陛下,罔振、慕弘等人已經伏誅,全部斬殺,一個不留。”

“下去吧。”

李乾順擺了擺手。

他看向李仁忠、任沖等人,微笑道:“諸位,投降派已經殺干凈了。現在,就只剩下了我們這些人。”

“第一,朕聯合你們一起,立刻拿下罔氏、慕家等各部落。”

“第二,所有人備戰,全力和大宋死戰。”

“第三,朝廷中官員空缺,爾等要舉薦賢才,充實到朝廷中來。”

李乾順給了足夠的好處,許諾道:“等擊敗了大宋,我西夏國會前所未有的強盛,會重新崛起。另外,爾等也不用擔心,朕早已經聯合了耶律大石。現在不是朕一個人在抵抗,還有耶律大石的軍隊在。”

嘩!!

眾人議論了起來,神色振奮。

這些都是要死戰的人,原本沒有援軍,都要和大宋死戰,因為都覺得如果今天不死戰,未來西夏必定滅亡。

現在有了援軍,這一戰就更好打了。

李乾順吩咐道:“李仁忠、任沖,你們兩人組織清算,在三天內完成清算。朕,等著你們的消息。三天后,大軍誓師出征,朕要御駕親征討伐來犯之敵。”

“遵命!”

李仁忠和任沖齊齊回答。

兩人一個是尚書令,一個是御史大夫,都是掌握了實權的。

李乾順擺了擺手,文武百官聯袂退下,唯獨留下他一個人在殿內思考著。

三天時間,轉瞬即逝。

李仁忠和任沖聯手,先是封鎖了興慶府,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了興慶府官員的清算,把該清理的人全部清除掉。

同時,重新選拔了官員,并且報李乾順批準。

這些已經被處死的人背后的部落,也已經派遣了人去討伐。畢竟是大部落,都是在興慶府附近的,朝廷的兵馬很容易就掃蕩這些人。

李乾順穩定了朝政,就不再逗留,留下了李仁忠鎮守后方,李乾順帶著大軍御駕親征。

這一次,李乾順足足有五萬精兵。

其中有鐵鷂子、步跋子精銳,都是全副武裝。

李乾順倒也沒有想要去主動進攻,他采取的是防守策略,帶著人一路到了西夏國東南面的洪州一線,直接到了洪州城駐軍。

洪州和大宋的永興軍路接壤,毗鄰保安軍。

在洪州附近,到處是山川高原,有何蘭原、長城嶺、平山等山脈,這些山體的存在,組成了洪州南面的屏障。

李乾順駐軍城內,靜靜的等著趙桓來。:mayiwsk←→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