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煙雨

第六十五章 頌苦者不恥

一節課下來陳宣又認識了十幾個字,整體體驗還是很不錯的。

玉山先生講課并非照本宣科,而是每個字都延展開來講解,將這個字的意思,聯系,聯想都一一延展開來,然后還摻雜一些教育或是警示意義的小故事,內容豐富,或生動有趣,或嚴肅嚴謹,一點都不枯燥。

饒是陳宣成年人思維,都不禁被他講課內容所吸引,一開始還只是抱著識字的心態,后面則漸漸認真聽講,因為玉山先生所講的這些內容,能讓他進一步的了解這個世界。

莫說是他,整個課堂上就沒有人不認真的,不知是明白讀書就得抱著這種認真心態,還是相互在內卷,亦或者攝于玉山先生的名氣和威嚴不得不認真,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能在玉山先生課堂聽講是一件來之不易的事情。

本是一群跳脫年紀的小孩,卻是規矩得不行,莫說搞小動作了,就是交頭接耳的都沒有,這樣的學習氛圍就很好。

或許少了些生動的氣氛,但學習就應該是這樣子的。

可能這個世界的人從小就明白讀書的重要性吧,而不是陳宣生活的地球,讀書學習對部分年輕一代來說僅僅只是一個人生階段,就像做任務一樣,不是給自己讀的,而是為了應付家長老師。

畢竟啊,很多人從幼兒園開始,讀書一二十年下來,到頭亦逃不過當牛馬的命運。

但讀書還是有意義的,哪怕在工廠打螺絲,也能搜腸刮肚從記憶中學過的知識里面找到點有用的內容撩廠妹……

但玉山先生也沒脫離《初蒙》這本書的內容,一本初蒙三千多字,全部學完差不多就掌握常用字了,屆時就能自行閱讀書籍,至于不常用的乃至生僻字,就得以后慢慢深入學習了。

而這本書,需要用丁級這一整個學年去學習。

待到下課鐘聲敲響,玉山先生結束了講課,布置了作業,讓學生將這堂課學的十多個字進行拆字練習十遍,完了師生見禮作別,一堂課才算結束。

“走,上廁所去,有一起的嗎?”

“一起一起,都快憋死我了,生怕錯過先生講的任何一個字,都不敢中途提出去上廁所”

“你們去吧,我得溫習一下,把先生講的記住”

“我要出去溜達一下,屁股都快坐僵了……”

下課后教室里頓時歡快了起來,吵吵鬧鬧,呈現出了陳宣親切又陌生的畫面。

“阿宣,先生講的你聽得懂嗎?”高景明不禁關心了陳宣一下,估計是被囑咐過,課堂上他也和大家一起稱玉山先生為先生。

陳宣笑了笑道:“還好,先生講得仔細,我能聽懂”

上課的時候他也沒忘自己的職責,幫高景明鋪紙磨墨。

“那就好,我去上廁所了,要一起嗎?”

“我就不去了”

“行,我和林子他們上廁所去……”

一堂課大概個把小時,課間有二十分鐘左右的休息時間,倒是充裕。

趁著課間時間,陳宣抓緊時間練字,并非為了提前完成作業,他的進度還差一大截呢,人多眼雜,倒也沒有把剛學的字進行拼音標注。

其間他也聽周圍一些孩子閑聊,說起病逝的任方,有人驚恐茫然,有人甚至失聲痛哭,哽咽說與任方極為友好,前段時間還約定了要去任方家做客的,未曾想一個假期就天人永隔。

小孩子的情緒就是這么純粹。

不久后高景明他們回來,還在討論之前誰尿得高,都尿房頂上去了,陳宣聽著心頭好笑,暗道幼稚,但不得不說,新‘雞器’就是好用……

預備鐘聲響起,第二堂課也將開始了,孩子們回歸座位。

這堂課要上四季,上課的是一位白胡子老先生,陳宣課間聽其他學生提過一嘴,這位老先生乃舉人出身,曾任過一縣博士,告老后被玉山先生請來這里教書育人。

他明明比玉山先生要嚴肅太多,可反而下面的學生并不怎么買賬,交頭接耳搞小動作的不少,氣得他吹胡子瞪眼,還用戒尺狠狠打了幾個學生手心,打的是左手。

周林就挨打了,不過卻是他的書童葛光代罰,這讓陳宣心有戚戚,暗道高景明這小子可得乖巧點,要不然就得自己代受了。

這堂課先生讓學生們朗讀一篇短文,是關于春耕勞作的文章,他讀一句下面的學生跟著讀,用他的話來說,現在大家雖然識字不多,但每篇文章不說倒背如流,都得爛熟于心。

對此陳宣大概了解道,這個世界的學生,不存在選背的課文,而是每篇課文都要背誦記住。

“夜盡天未明,人醒犬未醒,家家不見炊煙起,戶戶開門把具行,一縷晨光踏路去,泥濘寒露腳不停,揮汗如雨灌秧苗,日復一日粒歸倉,多少艱辛誰可見,勞者不見鍋中飯,朝食稀來晚殘羹,摘得野菜肚兒昏,饑一餐來飽一頓,如此往復年又年,待到春來花還開,家中兒女也該下田來”

老先生領著學生們讀了幾遍課文,只是啟蒙文章,道理淺顯,旋即他又開始解釋這篇文章的意思,大意是形容農民天還沒亮就起床下地干活兒,那時狗都還沒睡醒,可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下來,卻連肚子都填不飽,加上野菜填肚子也是餓得頭昏,一年又一年,直到家中的孩子長大到了能干活兒的年紀,又是一個輪回……

解釋完文章的內容,他嚴肅警告學生們,農民的勞動與艱辛,大家心頭要明白,懂的一粥一飯的來之不易,但是,這種艱辛并不值得去歌頌,用他人的苦難來彰顯自己的文采,這是一種可恥的行為,那猶如在他人的傷口上撒鹽讓自己高興,大家或許現在不懂,但得將他這番話牢牢記住。

再三告誡后,老先生繼續帶大家讀文章,一遍又一遍,不多,需要讀到背得為止,一堂課背不下來的,下去后問背得的人,明天他是要抽查的,誰背不得要挨戒尺。

翻來覆去的讀課文,如此這般直到下課,在先生離去后,學生們一個個怨聲道載,又要背文章,太痛苦啦。

陳宣這才明白,為什么那天在高家的時候,高景明不看書都能順利‘朗讀’書中內容,感情就是這么來的,你還不識字沒關系,一遍又一遍下來,時間久了狗都能記得。

陳宣沒那么強大的記憶力,一堂課肯定是背不下來的,但跟著別人倒是能順利進行下來。

這就體現出伴讀的作用,比如他和高景明各自記得一部分,后續相互對照補充,查遺補漏下來一篇文章漸漸的就能背誦了。

而能背誦之后,只要陳宣后續悄悄把那些字標注拼音,就相當于認識那些字了。

在很多學生抓耳撓腮中,課間時間過去,迎來了早上最后一堂算計課,這個對陳宣沒什么難度,甚至有九成把握,教‘數學’的先生這方面還沒他好……

請:m.badaoge←→新書推薦: